楼主: 山云水月

探访洞中人家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0-12-15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临窗读雨


    山哥。我喜欢听。就怕自已不够格。
山云水月 发表于 2010-12-14 17:18

山哥可不是山歌,只喜欢听啊,表明确实还不够格......笑翻。

同事问我笑什么呢,我随机答:看到一句雷语,老子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lol:}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游方道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1# 临窗读雨


    我要活着升天,做个活神仙!{:lol:}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0-12-16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种片子和文字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用眼睛去观察,
用镜头去记录,
用大脑去思考,
用心灵去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0-12-18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目光


    你的分析很辩证,人类要向前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就是此次再去中洞,也与两年前不同了,洗 ...
山云水月 发表于 2010-12-11 11:03



    在那你把车放心的给他  他们都没那意识  不会开 再者车在他们的心中不是那么重要
关键就怕你没地方加油去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1-4-4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那个山洞中的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5-1-1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窗读雨:“

答应了下午来看这一帖儿,谁知一忙就到这个时候了。

较之花花草草,更喜欢看这样的人文纪实。
我知道,看云山兄的帖子一定会有收获,但看完之后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针对拍照技术,也不评判文图的编撰,只为一种精神,真的值得我好好学习。

关于“中洞小学”,央视三年前曾经在一个大型的公益活动中有过连续报道,因此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没有想到的是,三年后的今天,那里依旧一无所有。

看着眼前虽然贫穷,人们却是一派祥和、不知瓜田李下之嫌地安居乐业着,我的灵魂却明亮不起来。
卢梭早在18世纪就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命运”,这个字眼实在太沉重。

仔细端详了他们的住所和服饰,女人们身上基本没有苗族的传统银饰,也没有看到被苗族人视为圣物的芦笙。
没有芦笙,也就等于失去了这个民族的信仰,失去了这个族群的认同。

那么这个穴居的村落也该有它的文化特色吧?没有,只看到了他们靠山吃山、与世隔绝、乐在其中、纯朴而安命。
在远离红尘世俗的同时,他们也远离了本不该远离的东西。

那么他们的后代呢?那个望断天涯路的男孩子,他的目光能否越过父辈们固守的群山,走出深山洞穴的闭锁世界呢?

我不知道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我知道,走出洞穴并非要断了他们的根脉,他们一样可以拥有安身立命的家园。

毕竟,这个世界是要进步的。

PS:还是要补一句,云山兄的纪实摄影已经很好了,身临其境般上了一课,敬茶...{:131:}”


看了这一组帖子,我也说两句:迟子建写了一部小说,有做《额尔古纳河右岸》,说的是
原始的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鄂温克人顽强的坚守和无法阻挡的民族的变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土著的落日》里也表达了类似的疑问:“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地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在工业文明统治的今天,一个民族到底丢失了那些珍贵的东西?哪些坚守没有敌得过冰冷的机器?我们丢了的是对自然的依恋和敬畏?还是对祖先的崇敬和追念?是对万物生灵的关怀和悲悯?还是心底最原始的简单如彼的爱和恨?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还是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勃兴的生命意识?抑或是那些激情,力量和勇气?

看过这本书以后,带给人很多的思考。此书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值得一读。那么说,这些山洞里的人为何不愿意搬出山洞呢?看过这本书后,给人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5-1-1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窗读雨:“

答应了下午来看这一帖儿,谁知一忙就到这个时候了。

较之花花草草,更喜欢看这样的人文纪实。
我知道,看云山兄的帖子一定会有收获,但看完之后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针对拍照技术,也不评判文图的编撰,只为一种精神,真的值得我好好学习。

关于“中洞小学”,央视三年前曾经在一个大型的公益活动中有过连续报道,因此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没有想到的是,三年后的今天,那里依旧一无所有。

看着眼前虽然贫穷,人们却是一派祥和、不知瓜田李下之嫌地安居乐业着,我的灵魂却明亮不起来。
卢梭早在18世纪就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命运”,这个字眼实在太沉重。

仔细端详了他们的住所和服饰,女人们身上基本没有苗族的传统银饰,也没有看到被苗族人视为圣物的芦笙。
没有芦笙,也就等于失去了这个民族的信仰,失去了这个族群的认同。

那么这个穴居的村落也该有它的文化特色吧?没有,只看到了他们靠山吃山、与世隔绝、乐在其中、纯朴而安命。
在远离红尘世俗的同时,他们也远离了本不该远离的东西。

那么他们的后代呢?那个望断天涯路的男孩子,他的目光能否越过父辈们固守的群山,走出深山洞穴的闭锁世界呢?

我不知道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我知道,走出洞穴并非要断了他们的根脉,他们一样可以拥有安身立命的家园。

毕竟,这个世界是要进步的。

PS:还是要补一句,云山兄的纪实摄影已经很好了,身临其境般上了一课,敬茶...{:131:}”


看了这一组帖子,我也说两句:迟子建写了一部小说,有做《额尔古纳河右岸》,说的是
原始的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鄂温克人顽强的坚守和无法阻挡的民族的变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土著的落日》里也表达了类似的疑问:“面对越来越繁华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成了要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我们总是在撕裂一个鲜活生命的同时,又扮出慈善家的样子,哀其不幸!我们心安理得地看着他们为着衣食而表演和展览曾被我们戕害的艺术;我们剖开了他们的心,却还要说这心不够温暖,满是糟粕。这股弥漫全球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
在工业文明统治的今天,一个民族到底丢失了那些珍贵的东西?哪些坚守没有敌得过冰冷的机器?我们丢了的是对自然的依恋和敬畏?还是对祖先的崇敬和追念?是对万物生灵的关怀和悲悯?还是心底最原始的简单如彼的爱和恨?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还是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和勃兴的生命意识?抑或是那些激情,力量和勇气?

看过这本书以后,带给人很多的思考。此书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值得一读。那么说,这些山洞里的人为何不愿意搬出山洞呢?看过这本书后,给人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游方道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懒,没玩兴了。今日上得网来,看到了巴山夜雨老师的精彩回帖,仔细读了两遍,受益了。在此致以谢意。并为迟复致歉。

  今日借此告诉大家一件事:昨晚我得到消息,在扶贫活动中,中洞内住房已全部拆除,洞中居民己免费迁入山下新居。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8 10: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