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00|回复: 6

[汇编] 【文化盘点】2011文化大事记 • 2011好书榜 • 2011流行语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2-1-3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大事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费开放后的“三馆”之变

距今年初文化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已有半年时间,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三馆在自身角色定位、工作服务理念、给群众带来的切身体验等多方面均呈现出明显变化,这道免费的文化大餐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角色:既要服务大家, 又要有大家风范

3月2日,中国美术馆原“售票处”被“领票处”的大牌子覆盖,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5个多月来,馆长范迪安反复思考的几个问题是:属于人民的美术馆今后展什么?如何在“策展”这个重头戏上做到既服务社会大众,又保持国家重点美术馆应有的艺术水准和学术视野?

“从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让美术馆成为大众的艺术家园”,是范迪安给自己的答案,这也成为如今中国美术馆工作的核心思路。

免费开放后,服务更多群众和坚守高标准学术、艺术水平是中国美术馆工作中必须同时兼顾的两个指导方向。5个多月来,中国美术馆择优而选、择精而展,加强遴选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特征和艺术创新的作品,做到了好展览不间断,且常变常新。“免费开放后,我们面对的是更广泛的大众,这时候更要注意展览的内容和教育引导作用,总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服务大家又要有大家风范。此外,策展一定要紧跟美术发展的动态进程。比如说现如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和多媒体的艺术创作,像数码艺术、影像艺术、综合性艺术等,对于这类新事物一定要加强引导。”范迪安说。

观众结构多元化是美术馆免费开放后面对的最大变化,过去专业观众和老年观众居多,而现在的观众来自社会各界各个年龄层,非美术专业人员和非美术爱好者大幅增多。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展需求,中国美术馆特意在展览中增加了“与艺术家互动”的项目,对于一些艺术语言不太大众化的展览和作品,采取“导览+艺术家讲座”等手段来引导观众。这种互动带来了良好效果,不仅使观众看得更明白,而且改变了不少艺术家的办展观念。

美术教师王元祥是中国美术馆的常客,免费开放前,他平均一两个月来参观一次,而现在,每两周他就要带上自己美术班的学生前来学习。最吸引王元祥的莫过于中国美术馆每月举办的学术讲座。他回忆说,免费开放之前馆里面向公众的讲座一般是每月一至两场,免费开放后数量增加到每月两三场。“除数量增加外,主讲人也有很大变化,以往都是批评家、理论家主讲,现在很多参展艺术家也走上了讲台,结合自己的画作讲述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手法,使我和学生们受益匪浅。”王元祥说。

理念:大馆也要体现 人文关怀

24岁的张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安检某中队新上任的中队长,来国博工作之前,他一直在北京地铁1号线负责安检工作。虽然有着丰富的安检经验,但张帅还是不停地告诫自己,在工作中不能丝毫懈怠。国博为张帅和他的同事们配备了先进的安检设备,进行过扎实的岗前培训。记者采访时,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回答记者的问题,眼睛分秒不离地注视着安检口和人群。

眼下正值暑期,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博每天都迎接着上万名游客。张帅告诉记者,国博特意在西门南侧设立了老幼病残绿色通道,特殊人群无需长时间排队就可直接入馆。许多参观者坦言,这些细节体现了大馆对大家的贴心关怀。

为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各界观众的参观需求,国博制定了详细的票务服务、讲解接待等工作方案。为保证参观效果,他们推出了“团体观众提前预约”与“零散观众现场领票”相结合的票务服务方式。在讲解接待方面则提供“人工讲解”与“语音导览”相补充的方式,记者在展厅看到,除了专职讲解员现场讲解外,还专门制作了中、英、法、俄、西、德、阿、日、韩9种语言的语音导览。

三馆免费开放所带来的服务观念转变在中国美术馆也有所体现。今年春季,该馆增设了大厅流动导览员岗位,专门负责为参观者指路、介绍各参观区域等。此外,该馆公共教育部还向社会新招收了22名志愿者,他们年轻、专业、外语能力强,其中不少还是艺术与艺术史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光辉历程、时代画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等免费开放后的多次重要展览中,这些志愿者为数十万名观众提供了优质服务。

观众:我们都是主人翁

从国博宽阔的楼梯拾级而上,几位参观者回忆起了未扩建时的老国博:“也就这么几年的时间,这儿就大变样了,太气派了!原来的厅很小,进去觉得不够敞亮,人来得稍微多点,就只能走马观花。”

“原来的陈列内容比较单一,现在一下子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都展出来了,让人看得很过瘾!”

“新国博展示着我们的大国形象,走进来的每一个人现在都有强烈的自豪感,舍不得离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

在国博,记者还见到了68岁的湖南游客刘舜华。早在1985年,她作为纺织厂的先进工人就获得了来北京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机会,“那次来参观博物馆好像更多的是一种荣誉,今天带外孙来旅游,看这博物馆里人来人往,逛博物馆变成了咱老百姓的休闲娱乐。”

范迪安也提到了“主人翁”概念,他说:“美术馆从原先以专业学习为主的场所变成了老百姓文化休闲的艺术景点,观众的主人翁意识在免费开放后得到了空前调动,大家在美术馆里的主人感大大增强,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来参观的群众已经自觉形成了保护参观环境、爱护展品设施的意识,免费开放很显然已经使各场馆成为群众的艺术家园。”


重修圆明园引发热议

微风过处,枝上残叶寥寥,圆明园在初冬的阳光下有几分安寂。2011年,这处已经存在151年的废墟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一份“关于市人大常委会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题调研工作情况暨对市政府议案办理和专项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的说明”,该说明涉及圆明园恢复重建的研究论证工作。一时间,有关圆明园是否重建的讨论波澜再起。

就此,记者采访了圆明园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市人大目前所出的说明只是一个建议,并非提上日程的决议。管理处方面也是刚刚得知这个消息。至于进一步的安排,需要等待上级的决定。在此期间,还将按照过去的2010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对圆明园进行管理。

重修还是保存:三派分立

有关圆明园遗址的未来命运,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一直争论不断。持不同主张的学者可以粗略划分为“重建派”、“整修派”和“废墟派”。其中,“重建派”又可分为“原址重建派”和“异地重建派”。

“重建派”主张全面修复,已显示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整修派”主张部分修复,作为历史纪念和旅游之地;“废墟派”主张要保存好遗址,稍加修整,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国耻”纪念地。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阙维民介绍,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经历了四次大争议:1980—1988年的遗址清理整治与保持废墟之争;1995—2000年与2003—2004年的部分整修与维持残园之争;2005年3—7月圆明园遗址的防渗措施与保护生态之争;2006年1月到2009年4月由浙江横店圆明新园工程的动议和启动引发的圆明园异地重建与反对重建之争。

学者提出,在国家穷困时,重修圆明园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大胆梦想,当经济发展、财力充裕之后,重修圆明园似乎并不再像过去那般困难。此外,商业化潮流奔涌,逐利倾向凸显。这种心理与盲目的民族情绪纠缠在一起,对圆明园的重建和利用的说法多来源于此。中国近代史学家汪荣祖在《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一书中曾写道:“在商业利益的压迫下,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前景显得更加黯淡和令人忧虑。”

一直呼吁保护圆明园遗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廷芳告诉记者:记住耻辱比怀念辉煌重要。废墟警示国人随时居安思危、发愤图强。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的遗产,是有警世价值的见证,不能单纯地将其看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黎世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德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顾问洛克教授参观圆明园遗址后发表了三点看法:圆明园遗址是震撼人心的;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保护圆明园遗址的最佳办法是让她赤裸裸地保留在那里。

专家认为,重建圆明园无异于制造无生命的“假古董”,同时将文物的价值也销毁了,因而需要加以抵制。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常润华告诉记者,如果今天重建圆明园,面貌与过去不可能相同;所用的原材料等都已大不相同,清代的一些材料如檀木等目前都已找不到,所以不可能重现昔日的胜景;此外,即使重建完成,宫殿建筑等内部也是空的,建筑只是一个个空架子。不过,恢复圆明园十分之一的方案是可以考虑的,但也只能限定在小范围内。

保护与申遗:漫漫长路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说明再度引发了公众对圆明园保护遗址问题的关切。学者认为:当前对圆明园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护、研究、考古和发掘,不宜重建或者加以利用。

阙维民一直关注圆明园的申遗保护,多次撰文提出申遗构想。但是,圆明园的申遗之路并不畅通,还存在诸多困难,目前更为实际的是保护。正在写作《圆明园四十景》的常润华告诉记者:在原来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每处景点前树立一块牌子,以形象和文字表现该景点曾有的面貌,这是一种保护;将一些景点的遗址地基发掘出来展示同样是保护。但是,如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则有不小的难度,因为今天的圆明园景观与英法联军破坏前已极为不同。

叶廷芳指出,应当遵守中国已经加入的有关世界遗产的国际法规等对圆明园进行保护;当前的任务是清理现场、恢复遗址,在科学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发掘。

对于圆明园一去不返的“绝世美景”,公众一直带着遗憾进行想象。重建圆明园显然并不现实,但是制作一些模型可以部分地满足公众的兴趣。叶廷芳建议,可以制作圆明园的微缩景观,也可以用三维技术展示圆明园的景观。如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带领的“再现·圆明园”研究组正在采用数字化的虚拟技术重现圆明园的面貌,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故宫N重门

2011年5月起,故宫深陷各类“门”。先是5月8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故宫斋宫举办的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发生展品离奇失窃事件,一时间被公众称为“失窃门”;紧接着,在公安机关神速破案后,故宫博物院赠送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上,却赫然将“捍祖国强盛”的“捍”字错写成“撼”字,闹出“错字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故宫先是为错字狡辩继而不得不道歉之时,故宫建福宫被改建成全球顶级富豪私人会所的所谓“会所门”又见诸报端。

难熬的5月终于过去了,正当有人以为故宫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不想7月底波澜再起。鉴于微博爆料,7月31日,故宫不得不公开承认,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了严重的文物损坏,虽然故宫方面将长达26天的“静默”称作“调查认证”,但是“哥窑门”已然铸成。至此,故宫再度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在一片质疑声中,进入8月,故宫又相继曝出近年连发4起珍贵文物人为损坏事件、故宫均秘而不宣的“瞒报门”,几年前清宫旧藏木质屏风修复时被水浸泡而隐瞒不报的“屏风门”,私自拍卖5件北宋名人书札的“拍卖门”,内部人员勾结导游私分门票、事情败露后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封口费”的“封口门”。再加上最新发生的“门票门”和“古籍门”,故宫已经深陷“十重门”。

【引申义】

到了北京,故宫是游人必去的场所。买门票进去转悠一圈儿,隔着栏杆看一眼皇帝上朝的宫殿。在“N重门”之前,大部分人对于故宫的认识就像这些游人隔着栏杆往里看,其实看不出什么来。

此后,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爆料虽然情况不一,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的还没有查实,但都指出故宫的管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


孔子像的存废之争

2011年1月11日,一尊高达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日前落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外落成,为十里长安街增加了一道人文景观,也给天安门地区增添了文化新地标。同时,这也标志着历时3年半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

人民网北京1月17日电,国家博物馆在北门广场前树立“孔子”塑像引起了网友热议,在人民网推出的“天安门广场附近树立孔子像您怎么看? ”的调查中,22万多名网友参加了调查,近七成网友认为“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

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 七成网友:国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

网友热议:尊孔,重振雄风!VS孔子雕像不应该塑立在天安门

孔子雕像不应该塑立在天安门的建议是正确的,但论述未免偏激了一些。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教育思想,至于其学术思想能否涵盖当时的百花园,更非当时思想首领,仅仅是一家之言,其代表性也是片面的。况且孔子思想的封建性也比比皆是,急需废止,将其雕像耸立于天门,有弘扬封建糟粕之嫌。故绝对不应将其塑像立于天安门,若以建立了必须移走,比如移植到历史博物馆,让人们全面了解当年孔子的思想如何影响几千年的封建皇朝,但其精华之于当代也不可勿视。所以立塑像是可以的,但立在天安门有误导弘扬封建礼教之嫌!

中国北京·天安门是什么地方?她象征着什么?不用我在这里赘述。2011.01.11日这天惊闻,在天安门新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孔子为何被尊奉为圣人,又何以被尊奉为圣人呢?自从汉朝初年被立为镇国牌坊起,到54运动及新文化运动止,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所做的广告而已,把一个人吹捧了两千多年,广告打了两千多年。孔子思想,一不能夺取政权,二不能巩固政权。在我们这个时代,千万不要以什么“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神吹孔子思想了,更不能将其拿来做治国理念的一部分!强者用则强,弱者用则弱,强者善鼓叨弱者用,弱者循序爱善用。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重塑社会道德,对重整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自文化大革命以来,中华文化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立孔子像符合社会安定的需要,符合当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符合历史的发展,更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民营书店倒闭潮

11月25日,广州太古汇爱马仕店旁边新开张的1800平方米书店——“方所”引人注目。店内精选的是内地、港台4万种书刊及近万种英文出版物,一时间赚足了读者的眼球。据店内员工介绍,开业第二日,书店收银台即排起三条长队,一天下来店里备的4万元零钱尚不够用。

面临现下网上书店的业务冲击,全国各地诸如“光合作用”、“季风书店”、“风入松”等知名民营书店纷纷倒闭。不久前,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在一份调查中指出,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目前倒闭的趋势还在加剧。就在今年9月,广州最后两家三联书店也黯然落幕。此时“方所”的出现大有替实体书店翻身、逆势而上的意味。

但是以少见的港台图书“出位”,兼顾服装、咖啡经营的“方所”可以代表实体书店的命运走向吗?

面对全国范围内实体图书市场并不乐观的业态环境,近日,新闻出版署副署长阎晓宏吐露,目前出版总署正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减免实体书店税费。

调查

双重夹击:高租金+网店截客流 书店成“图书展示厅”

记者近日在走访广州图书批发中心时发现,偌大的图书城里,前来订书的寥寥无几。广州市畅新书刊发行有限公司门市经理郑先生告诉记者:“我们与实体书店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书店的效益不好,进货量也减了不少。这种连锁反应最让人吃不消。”

“本来应该是出版社提供货源给我们,我们销往各书店。现在出版社宁愿减少中间渠道直接和网络书店谈合作。”郑先生指出,由于近些年网络书店的崛起,物流业的扩张,加上城市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宁愿省时省钱的网上订书,也不愿亲自到书店闻闻书香了。"

记者从中发现,同类的图书,即便是在广州图书批发中心也只能打到8折,而网上买却是6~7折。更别提终端实体书店,它们是注定打不起这场“价格战”的。

“实体书店现在已成为图书展示厅了。”一家经营小型民营书店的店主对记者吐露,最令他们感到“伤不起”的行为是如今很多来店里翻书的读者并不是买书,而是找到自己中意的书后拿着智能手机拍下“封面”,回头到网上找便宜的买。

一名被访读者对记者说:“小时候想找的书不知去哪买,才会到书店柜台询问。现在可以先去豆瓣上看书评推荐,然后当当(微博)、卓越、亚马逊(微博)书城搜索,还能货到付款,节奏快又方便。”

还有部分读者直指,实体书店跟不上时代,传统的经营理念没有满足读者的购书体验。近日,在广州文化圈久负盛名的唐宁书店因不支持信用卡付款,引来了广州木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实的不满,随即陈在微博@广州唐宁书店道:“一边说实体书店经营难,一边连基本的客户服务都做不好。这不是逼着我们去当当卓越吗?”

对于实体书店不敌网店的现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支庭荣认为,实体书店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营销渠道的网络化。实体书店能够提供的,网络书店几乎都能提供,而且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必然要分流读者的购买力。二是图书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电子阅读的流行,使得传统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对于传统书店的需求事实上在减弱。

实体店承担的高额房租也是让运营吃不消的一大苦因。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图书的采购价为图书定价的65%,加上流通环节费用,到书店后还有大约30%的毛利润,再加上书店租金以及人力、水电等费用又要占去20%,剩下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如果书店客流再稀少,经营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以近来倒闭的光合作用书店为例,其在北京的7家直营店均位于大望路、宣武门、东直门等商业核心区,每平方米租金平均约25元/天。

讨论

数字化趋势下,实体书店将被“大浪淘沙”?


“即便再发达的数字化运营也救不了正在消逝的图书。”广州缺书店的经营者向记者谈到,近些年不难发现,一些从前看的人文类好书“不见了”。书店里的读者徐小姐给记者举例,像葡萄牙著名作家F·佩索阿的《不安之书》、日本作家江国香织的《冷静与热情之间》等书籍,不过是2004年和2006年出版的图书,现在几乎在市面上找不到了。

徐小姐认为,来书店买书更多时候买的是爱书人的一种心情。一味在快餐文化下看报纸、杂志、网络的书评推荐网购图书,不易用心分辨出好书,也会错过很多不会再版的图书。

“实体书店还是有它存在的充分价值和必要的。”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会长代月强表示,像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教科书市场一支独大,它在学生群体中的优势是网络书店无法取代的。虽然新华书店是个个案,但书店毕竟是出版行业的终端,体现了行业的要求。代月强强调,“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实体书店有自己的优势,应利用原有的优势,结合新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相信会走出新的商业模式。”

广州外语类教辅闻名的学友书店经营者也认为,实体店毕竟质量是有保证的。“你可以拿在手里面看得到。像那些考试资料,尤其是听力或者口语光盘,如果在网上买的话出了问题就比较麻烦,可是实体书店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该店主指出,学友书店还会从学生那里回收二手书,价格上比网店低,况且教材二手书网店也难找。

出路

多元化经营+细分专业化 减税再扶一把


现下,实体书店为了安身立命,纷纷转型变身,开始开拓多元化经营。在广州,有着“小资圣地”的唐宁书店,书也只是业务之一,其余还有手工创意产品、画廊、音像产品和咖啡。广州购书中心也开始引进了文化、创意、电子阅读器类等多种产品柜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传统的书店有品牌的优势,在网上商业环境尚未成熟的今天,这一优势应充分发挥”,广东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会长代月强表示,民营书店有自己的灵活性,提高图书服务,挖掘客户的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改变自己等顾客上门的经营模式,走出去,在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经营不盈利,只能说明商业模式发生了问题,必须改变商业模式。

“书店要求生存还得走细分市场,有别人取代不了的特色”,中科院美国所的刘卫东老师介绍道:“在华盛顿经常逛几家独立书店。和中国的实体店不太一样,他们的特色是细分得到非常专业的程度。比如,有些独立书店专门卖女性主义的书,有些专门卖纪实类的书,还有的书店兼营旧版书和老式电影海报。”

记者发现如今在广州有影响力的几家实体书店无一不是带着“特色”经营。像学而优,以学术、社科著称;缺书店,少而难找的好书,并且书架上一般一种书只摆放一本;方所书店,港台版、外文书籍。

而面对新闻出版总署披露的减免书店税费的“利好”消息,代月强表示,减税有助于减轻民营书店的负担,这体现了国家的关怀,不过,可能解决不了发展问题。

据了解,目前图书的增值税率为13%,实体书店在赢利后还要缴纳25%的所得税。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支庭荣谈到,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和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出版业只有改革才能避免萎缩衰落的命运。但是,减税能起到缓解作用,对民营书店的做强做大适当给予支撑,民营书店还要自强,还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限娱令搅动娱乐江湖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白瀛)广电总局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意见重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日6:00至24:00新闻类节目不得少于2小时;18:00至23:30必须有两档以上自办新闻类节目,每档新闻节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据悉,从9月1日起,各频道已开始陆续推出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意见提出,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每天19:30至22:00,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19:30至22:00播出的上述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广电总局还将对类型相近的节目进行结构调控,防止节目类型过度同质化。


整顿文交所乱像

2009年6月,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国内首家文交所诞生。短短的两年里,国内已开业或筹备开业的文交所接近60家。文交所给市场及其参与者带来了太多的意外,也引来国务院38号文件的“垂青”。

文交所自诞生以来,出现了诸如发行不够透明,监管、评估缺位,退市无门等多项漏洞,有人说文交所诞生只有短短两年,还处在“婴儿”时期,应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然而市场、投资者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期待着这个“婴儿”能够快速“成年”。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文化市场的一大创新,更因为这个新事物将来要担当起文化与金融对接的重任。那么,文交所由一个“婴儿”到“青壮年”到底还有多远,还需要多久呢?

份额化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也称为38号文件)。文件明确规定,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国务院批准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交易场所均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

文件一经发布,关于“份额化被叫停”、“文交所遭禁”的声音便纷至沓来。这个被业界翘首企盼了大半年的“38号文件”之所以会针对“份额化”有如此的规定,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份额化艺术品投资,是国内在2010年底兴起的一种艺术品投资方式,它是将一件艺术品拆分为若干份额,使得投资者可以在交易平台上交易这些份额。一件艺术品被分为若干份之后,降低了投资的门槛,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的参与。从理论上看,份额化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大众参与艺术品市场的可能性。长江商学院教授梅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文交所采取的份额化交易模式将会对艺术品市场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这种交易模式弥补了艺术品甚至整个文化资产流动性较弱的不足。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份额化却走得不是那么顺利。份额化模式落实到各个文交所后频频出现各种问题:频繁的交易规则改变、发行资产包暴涨暴跌甚至出现投资者130万进场只剩22元离场的事情。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10月份对成立相对较早的14家文交所的调查显示,声称采取份额化交易模式的文交所有9家,其中发行过资产包的有5家,其余4家持观望态度。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目前已经挂牌或筹备中的60家文交所,发行过资产包的文交所不到四分之一。然而正是这不到四分之一的文交所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38号文件”的出台,对份额化的限定可以规避了一些风险。对“38号文件”反应最为灵敏的汉唐艺术品交易中心执行董事郑惠文也认为,这个文件的出台对业界来说“少了一份暴炒,多了一份理性”。

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彭中天认为文交所在模式上既相互模仿又标新立异。基本上都是基于份额化资产包模式,过分借鉴和依赖证券模式,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创新理念。

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课题首席专家雷原认为,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要有资本的对接,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实现大众化,艺术品份额化是实现文化对接资本、大众参与的有效途径。据了解,本次“38号文件”中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并没有否定艺术品份额化的交易模式。

监管

针对文交所发展中监管的缺失,由此产生的市场乱象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投资者信心底线,“38号文件”的出台填补了这项空白。文件提出要在整顿中强化监管,成立由证监会牵头联合各部委组成联席工作机制。

文件一经发布,各地文交所对目前明确的监管者也是积极拥护。文件一出台,汉唐艺术品交易中心执行董事郑惠文就表示,会积极配合这次整改。“文件要求怎么整改,我们就怎么整改”郑惠文如是说。

陕西艺术品交易所有限公司在积极整顿学习的同时,还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及时抽调精干力量确保投资者利益。

可见,乱象的产生不是文交所有意为之。我们在谴责各种市场乱象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乱象产生的原因。地方政府、工商部门、文化部门等在乱象产生之前就应该各就各位的部门,希望基于本次文件的出台不要“擅自离岗”。

对文交所而言,我们希望真正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为文交所这个努力成长的“婴儿”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和空间。

评估体系

鉴定、评估是艺术品份额交易的关键环节也是其软肋,受其困扰的不仅是文交所,甚至是整个艺术品市场。也由于这个软肋的存在为文交所的健康发展带来层层羁绊。

如何建立一个权威的评鉴机构?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评鉴体系?这些都是文交所乃至整个艺术品市场实现良性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由官方成立一个由业界有公信力的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评估机构,组织业界权威专家、资深投资者等艺术品市场有经验的从业人士建立一套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对各类艺术品分门别类地从品相、工艺等等角度设立一些价值标准及相应的价格区间。这对整个文交所或者艺术品市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借鉴艺术品市场爆出的“金缕玉衣”、徐悲鸿《裸女》假画事件,建议评鉴机构能对经其评鉴的艺术品做一个登记备份,通过艺术品价值终身保价、保真或者承诺回购艺术品的方式对其评鉴结果负责。

投资者是文交所或整个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投资者而言,在投资之前要对标的物及其作者做充分地了解。投资前,可以借鉴一些艺术品指数对整个市场的走势做个大概的判断。

自律

自律是文交所也是所有市场经营主体应该自觉遵循的职业道德。当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部分文交所产生的乱象时,我们也不应忽略一直规范经营的文交所。上海文交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网记者透露,自成立以来,上海文交所各类文化产权挂牌项目已超过10000宗,交易已完成300余宗,交易金额超过152亿元,交易规模居于全国前列。这个探索文化产权市场的先行者一直走得很稳。

南方文交所总经理张志兵向中国经济网记者透露,今年7月份,南方文交所在开业的当天就促成项目额达3个亿。这个曝光率不是很高的文交所一直在稳步地推进版权交易。

“38号文件”对份额化设限后,陕西艺术品交易所有限公司主动对发行的资产包的中签投资者办理退款业务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这些文交所在规范上作出的努力。

张志兵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对于文交所来说,目前最切实的就是加强行业自律。他希望全国文交所能成立一个行业组织,各成员单位在交易制度、交易流程、交易费用以及提供的服务上能够达成共识,建立完善内部的制度,将好的经验和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和规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受伤最深的还是投资者

整顿之下,受创最重的是投资者,在天津文交所,甚至有投资者130万进场只剩22元离场。文交所发展前景未明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损失谁来承担?

湖南文交所和陕西文交所就表示将资金如数退还给投资者,并放弃类证券化的交易模式,但这两家的艺术品份额仅是发行并未上市进行交易,艺术品价格没有出现暴涨暴跌,而且盘子较小,投资者数量较少,比较容易处理。

现在最麻烦的是天津文交所,最先发售的两个产品份额由1元涨到18元,现在又跌回到1元多。获利者已经成功出逃,而被套的特别是十几元钱买入的投资者损失过大。

而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在停牌之后,近日又跟部分投资者进行沟通,提出了处理目前上市艺术品的五种方案:1、拍卖;2、将上市品种交由基金公司负责,逐年退出; 3、转板香港市场;4、采用T+5交易模式;5、将书画类的上市品种拆分为单幅作品作为交易品种,同时采用T+5交易模式。

这也是目前很多文交所正在试水的路子,比如绕开国内的政策约束。有媒体就在香港机构注册单位查询到,香港注册局目前已经有多达17家的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产生,分别以“中国”或者“香港”冠名开设。


方正县“碑剧”事件

2011年12月3日下午,来自湖南、河南和河北等地的5名男子赴黑龙江方正县“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处打砸泼漆,被当地警方带到公安局接受讯问。此事发生后,5名男子被网友称为“网友泼墨团”。昨日,5人离开哈尔滨抵达北京后,称他们还将去砸碑,直到墓碑被拆除为止。

事发

三地网友约定赴黑砸碑


昨日晚间,五位砸碑者之一的梁智(网名)告诉记者,他们下午乘火车到达北京。

砸碑者中年龄最大的名叫陈富乐,今年35岁。他称自己小学毕业,在保定做小生意。陈富乐介绍,7月30日,当看到“黑龙江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了70万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的新闻后,自己非常生气,马上有了砸碑的想法。

陈富乐说,另外4位砸碑者梁智、湘军五百、韩忠、飞天燕子都是一个叫“中国保钓联盟”的成员。他们在这个网站上多有联系。他们5人是“不约而同”的想到砸碑。于是在8月2日,五人分别从河南、河北、湖南等地赶往北京,在北京会合后,再坐火车赶往黑龙江方正县。

在路上,他们的网友已经开始在微博上直播。

过程

绕过警戒泼红漆砸墓碑


陈富乐介绍,到了哈尔滨后,他们租了一辆普通的三厢家庭用车,以避免引起警觉,然后赶赴方正县。并准备了两桶红色油漆和几把小榔头。车子到达日本人公墓附近,发现有很多警车已在警戒,无法直接进去。于是他们开车绕行到山后,然后爬山一个多小时,从公墓后面绕进。

陈富乐介绍,公墓有两道铁丝网,最里面是一圈铁栅栏。他们翻过两道铁丝网后,接近了铁栅栏。“里面草有1米多深”,陈富乐说,他们趴在草丛内观察,发现公墓门口的岗亭有2个看守。于是做了简单分工,湘军五百打前锋,负责泼漆,陈富乐断后。5个人跳进公墓。把碑墙两面都泼上了红色油漆,然后用榔头砸碑墙。“墓碑非常结实,只砸出几个小坑。”陈富乐说。

“湘军五百”介绍,他们砸了一分钟,看守就发现了,现场突然出现了八九个人,开始阻拦他们。并发生扭打。他们在扭打中持续砸了5分钟。大批警察赶到。

对于网上传播的砸碑泼漆图片,陈富乐介绍,他们预料到相机可能会被扣留,提前准备了两张存储卡。后来警方扣留相机,只删除了其中一张存储卡上的照片和视频。

处理

警方“护送”5人离开方正


陈富乐介绍,他们5人随即被带往方正县公安局,并给他们做笔录,询问了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以及砸碑动机。

“我告诉他们,这是用中国纳税人的钱为侵略者立碑,是13亿中国人的耻辱”,“湘军五百”说。

陈富乐说,笔录做完后,警方要他们签字,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是犯罪,所以都拒绝了。警方也没有强迫他们签字。

陈富乐介绍,当晚8点30分,警方告知他们,同意放人。但必须马上离开方正。在得到五人的口头保证后,警车把5人一直护送到收费站。直到他们的车上高速后,警车才掉头返回。

当晚到哈尔滨后,5人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旅馆住了一晚,4日早晨乘坐动车赶到北京。陈富乐说,他们5人此行初步目的已经达到。碑墙上砸了很多坑,“他们不好恢复原状了”。

陈富乐说,他看到碑墙下落款是方正县政府立。陈认为,这是严重伤害国民情感的行为。他们要求当地政府尽快拆除碑墙,立碑的主使者尽快站出来给国人“谢罪”。“否则我们保留进一步采取行动的权力,直到碑墙被彻底砸毁”。

回应

方正县政府开微博释疑


昨晚,方正县外事办主任王伟新对记者表示,他正在赶去园陵途中。对于有网友称被泼漆的碑墙已被清洗干净,王伟新拒绝证实。对于这座碑墙今后将怎么处理,王伟新表示不清楚,也不敢做主。

3日下午5点多,方正县政府在新浪开设了微博。晚上8点55分微博发布了一张“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墙的图片和一段视频。对立碑事件做了解释。

王伟新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1.5万人的开拓团民集结在方正。其中5000余人因为饥寒和疾病死亡。上世纪60年代,经过逐级上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批准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在方正建了这座日本人公墓。

王伟新昨日对记者介绍,为了更好发挥公墓对日交往的教育和社会作用,2007年他们逐级申报到国家有关部门。然后用了2年时间筹集资金,搞基础建筑,直到今年7月把这座名录碑墙立起来。

王伟新此前在微博中称,建立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碑墙,绝不是为团民歌功颂德,而是展现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体现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把团民名字刻录其上,因为开拓团民也是经济上的侵略者,同时让世人反思战争的危害。

专家说法

“开拓团立碑”突破历史尺度

昨日,知名抗战史研究学者,《军营文化天地》主编余戈对记者表示,“开拓团”是日本侵略者的一部分,不断在日军武力庇护下强占中国农民土地,使无数中国人流离失所;他们也是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兵源之一。

余戈说,方正县政府拿上世纪60年代的史实为当前立碑行为辩解站不住脚。他介绍,当时国务院批准建立公墓时,使用了中性的名字,“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而不是“方正地区日本开拓团公墓”。

他认为,此次事件的焦点是方正县改变了1963年建公墓时确定的中性称谓,让“开拓团”这一侵略殖民色彩的称谓直接刻入碑墙之上,“属于突破历史政治外交尺度的行为”。

余戈称,此事“暂不论肇事者的背后心态”,从技术上说,“开拓团”也应该加上引号。同“伪满洲国”,“日本派遣军”等称谓一样,表达一种政治上的不承认。

余戈说,本着人道主义,收纳埋葬敌人尸骨是世界通例。但是立碑性质不同,碑文和碑题更应谨慎。

余戈说,他逐字逐句分析了“开拓团”碑墙序言,序言完全回避了对开拓团的历史性质评价,回避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完全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立碑。“这么做毫无警示之效,献媚之气让人忍无可忍”。

余戈表示,如果不拆掉碑墙,起码应该在碑文主题的“开拓团”上加引号。修改序言,其中必须加上中国政府对开拓团的历史性质评价,并标明地方政府立碑立场。

网言

“树碑本身是有祭奠崇敬之意的,不等同于记录历史。能想像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树一块纳粹屠夫的碑吗?荒唐!”

———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

“乱世出妖孽!这帮人是不想进祖坟了!”

———学者钱文忠

“如果别人把你家霸占了,把你家女人强暴了,你还要在你家里建一个霸占纪念碑吗?”

———网友乔治老芦

“这根本就是自取其辱,人日本人会在广岛树立什么美国人的公墓吗?荒谬!”

———网友

“墓碑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后人一点前人讯息,明白自己经历。根据方正县的特殊历史,我支持方正县建这个碑,正视历史的民族才能成长。”

———网友贾东岸


文娱界频现“潜伏”

曹操墓打假学者闫沛东、《潜伏》中的配角张国锋、《非诚勿扰》嘉宾吴钢,他们的真实身份竟然都是逃犯……

就三在逃嫌犯而言,在炒作方面他们显然会投鼠忌器,“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他们不会不懂,那么为何三嫌犯还要冒险而为?很简单,这是一个人人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的名利时代,对于名利的渴望,让在逃嫌犯也深受其扰,即便铤而走险,也要一意孤行。

在谍战剧《潜伏》中饰演保密局档案股股长“盛乡”的演员吉思光,近日被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警方发现是1998年结伙袭警抢枪的嫌犯,已潜逃13年。吉思光之前化名“张国锋”,曾参演30多部电视剧,并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过采访。这两天,他落入法网成为一条火爆网络的新闻。

风光一时的在逃嫌犯并非只有吉思光一人。前段时间,因频频在网上发表文章质疑“曹操墓”造假而混成“河北学者”的闫沛东,被警方证实为在逃嫌犯胡泽军。吉林人吴刚在刺杀一人潜逃13年后,因参加一档电视相亲节目被观众认出而被捕。

印度有部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眼下正在中国上映,把吉思光、胡泽军、吴刚的故事拍成《三逃犯大闹中国娱乐圈》,精彩程度也许不会比那部印度电影差。

作为演员、涉及公共话题的民间学者、相亲节目嘉宾,多少都会与聚焦眼球的炒作为伍,但就三嫌犯而言,在炒作方面他们显然会投鼠忌器,“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他们不会不懂,那么为何三嫌犯还要冒险而为?很简单,这是一个人人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的名利时代,对于名利的渴望,让在逃嫌犯也深受其扰,即便铤而走险,也要一意孤行。

吉思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有播音、主持经历,“当演员比打工强”,可见他并非只想混碗饭吃,而是有更高的追求。闫沛东自不消说,假若在学术界混得没有点小名气,怎么好继续行骗?唯一有点“无辜”的是吴刚,他错以为电视节目只在当地播出,没成想节目是上星的,被眼尖的群众给认了出来。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哪怕十分低调,都有可能会被人肉搜索出来,何况作为一个逃犯还如此招摇过市?

美国有社会学家提出过“六度分离”概念,大意是指通过六个人的链接,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人取得联系,哪怕是奥巴马。现在在各国方兴未艾的社交网络平台,更是证实了“六度分离”的概念不虚。在由电影、电视、报纸、网络、摄像头等传播工具组成的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只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活动,就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三嫌犯能逍遥法外数年、十数年,实在是个奇迹,但要想到,他们的落网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即便不以这样的方式落网,有朝一日也会一样插翅难逃。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割裂与重组,新的社会网络里,信息传递快,人也变得敏感,想从沙子中间筛出石子,成为一件容易的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写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从自身的独特视角出发,对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包括胡耀邦对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发展道路和“真理标准”大讨论、反对封建主义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以及胡耀邦关于就业、住宅、城市建设和消费等重大民生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书是对胡耀邦同志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的一种诠释与解读,深度呈现了胡耀邦同志的一段心灵史。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回忆胡耀邦同志与战友、朋友等交往的相关文章。

作者对话

  胡德平:思忆父亲耀邦与中国改革

  论改革

  和中国人民一起过渡

  新京报:“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以此为书名,有什么含义?

  胡德平:这个大题目包含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二是改革应该怎么改?三是对三十多年的改革现状的评价?我觉得这三个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头脑之中,这些问题应该认真来对待。现在我只能从我的角度,说说胡耀邦的思想、观点是怎么形成的,他对改革开放是怎么想的。耀邦自己也说过,他只是在特殊的时期走上特殊岗位的一个过渡性人物,他自己也承认,是有局限性的。

  新京报:胡耀邦为什么把自己界定为一个过渡性人物?

  胡德平:1981年4月,他曾经从泰山的十八盘登顶。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以登泰山比喻克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那个时候他雄心万丈,对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恐怕想得没有那么多。另外,也是一种号召和鼓舞吧,给上上下下树立信心。在当时,好像对中国经济发展很乐观的人还不多。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他也逐渐了解了改革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他把希望、未来寄托在后一辈人身上,所以说自己是个过渡性的人物。

  1980年中央书记处一成立,他就这么说:工作方法我们学毛泽东,工作精神我们学周恩来,抓大事不搞烦琐哲学我们学邓小平。即便是如此,我们的工作很可能干得不好,为什么?我们这届领导班子的人是一届过渡性的人物,我们都有局限性。他说我们只有兢兢业业工作,才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

  新京报:胡耀邦的改革思想核心是什么?

  胡德平:经济问题上,用胡耀邦的话来说,就是要坚决改掉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这一点,有的人说集中,胡耀邦说集权。中国人民不能老吃大锅饭,国家干部和职工不能一直端着铁饭碗,同时也保持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他特别强调民主权利,在1983年的讲话《四化建设和改革问题》中,他特别希望我们的工人阶级能够站在改革的前线,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对农民,他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要保护,几十年不变,一定要让农民有积极性。而且重视知识,发展科技,他1975年的很多讲话都已经表明了这点。

  另外,胡耀邦认为,改革也不是改掉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社会保障的承诺。大概是在1986年的时候,他就提出,不要铁饭碗、大锅饭,但是社会保障必须有。

  谈家庭

  父亲说,你是个有责任的公民

  新京报:这本书里提到你写过一篇《谈开放》的文章,你父亲曾经批阅。胡耀邦启动改革,他的方法和心态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心态开放。你怎么看待这个特点?

  胡德平:我只能说他的经历。我们第一次出国的时候,他是极力支持的,说这个好,你们出去看一看。他自己1953年、1957年去苏联、罗马尼亚的时候,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他和美国人接触是1946年,他当时的一个警卫员告诉我,说你父亲当时在承德上吐下泻,发高烧。叶剑英当时是军调处里的中共代表,他用美国人的飞机把胡耀邦从承德拉到北平,住进了北平饭店。后来因为耀邦需要人照顾,把警卫员也用飞机接来了。接胡耀邦来北京的时候,我妈妈要填表,叫什么名字,家在哪,现在收入多少,坐飞机如果出事死了,可以赔偿1000美金。父亲当时就很震撼:怎么你坐美国人的飞机死了之后,美国人还给你1000美金?

  新京报:你和父亲的关系如何?

  胡德平:我这本书不是家史,也不是胡耀邦的传记,主要是他的一些思想发展史,是他一些观点的介绍。所以家庭的事就谈得很少。恩恩怨怨的事,我觉得在历史的天平上不算什么。

  我父亲在延安的时候,工作很拼命,也喜欢玩。父亲喜欢唱歌,他识谱,也喜欢画画、摄影、骑自行车。1956年的时候他跟我们承诺说,等我们上中学的时候,他就给我们买自行车,上高中买手表,上大学买照相机,弟弟妹妹都一视同仁。

  我上高中的时候,18岁了,好像是选人大代表,我去投票。回来之后,父亲问今天你干什么去了?我说我投票去了。他说我知道你投票了,现在你不但是个学生,还是个有选举权的公民了,是公民,就有责任和义务。他有一块苏联手表,做工比较粗糙,但是走得也很好,他说这个表给你。

  我上北大的时候,他要去湖南湘潭挂职,和华国锋同志在一起工作。我就说我上学不想当干部,做干部很累,有些思想工作我也不会做,而且也不自由。我上大学时思想自由散漫。他说你为什么这么想?他给学校写了一封信,把我的想法说了说。他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想是不是现在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比较多。他又跟我谈话说,现在你们年轻人都非常好,要求进步,非常积极,但是你们也不要太积极了,太积极了有好处,也有弊病在里面,你们还是要把学习抓好。


资中筠五卷自选集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年过八十的资中筠先生,常以此语自称,从早年多从事外交、学术工作,到近来著述颇丰,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以独立学人的身份,受到学界及读者的敬仰,“文章老更成,健笔意纵横”评价毫不为过,她的五卷自选集《感时忧世》《坐观天下》《士人风骨》《不尽之思》《闲情记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

五卷文集,展示一代知识人的情怀

  2010年,资中筠发表《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对中国古今的“颂圣文化”作了透彻的分析,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也是在这一年,80岁的她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魅力50人物”。

  资中筠这一代人于内忧外患之中经历了种种民族悲喜剧和荒诞剧,个人命运曾随之浮沉。改革开放以后逐步从枷锁里脱离出来,她回归早期教育所形成的底色。1996 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以来,她撰写了大量随笔、杂文。

  此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感时忧世》《坐观天下》《士人风骨》《不尽之思》《闲情记美》,是她的自选集,“如果学术上、思想上有一些成果,大部分还是在退休之后。”这五卷中的篇章大体上按倒时序排列,无形中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也折射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感时忧世》卷所收内容涉及公民社会、文化建设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许多文字都是如鲠在喉,不得不吐之言。事实上,时格势禁,并不能尽吐。而这种忧愤之思越到近年越强烈,从文章的年序中显示出来。”

  学术文章,多集中在《坐观天下》卷,作者的文风大多“实话实说”,学术论文不似高头讲章,少“学术腔”,对普通读者也很有可读性,“不怕落敝帚自珍之讥,在重新通读自己二十、三十年前的一些文章时发现虽然时过境迁,却基本上没有过时。”有的观点为作者首先提出,现已为更多人所理解和接受,尽管仍有争议,例如,美国对外行霸权,对内行民主,并行不悖。

  《士人风骨》卷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第一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她说:“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

  《不尽之思》收录了作者追忆往事的一些文章。它好像是一部黑白电影,冀朝鼎、廖承志、宗璞、袁同礼、钢琴老师刘金定、胡志明、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等人与事、地与物,跃然纸上,其中有好些鲜为人知的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事反映了这几十年的历史。

  《闲情记美》所收文章时间跨度大,写于1980—2010年间,可从中看到作者作为学者之外性情的一面。内容涉及作者所写的序跋或读书随笔、域外风情、音乐随感和记忆等较为私人化的问题,展示了作者在美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视角和观念。


贾平凹:《古炉》

内容简介


  《古炉》的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里,这是一个偏远、封闭、保持着传统风韵的地方,但是这份宁静却从1965年冬天开始动荡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被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时间一直发展到1967年春天,一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在“政治”虚幻又具体的利益中,演变成一个充满了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作者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把当时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我们面前,是作家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生动写照。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古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受毁灭性摧残,沦为“可教子女”。一九七二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出版的主要作品:《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余种版本。曾获全国文学奖多次,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刘香成:《壹玖壹壹》

著者简介


  刘香成,曾任美联社派驻北京、洛杉矶、新德里、汉城、莫斯科记者、摄影记者。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涉及西单民主墙、中国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经济改革、斯里兰卡宗教冲突、苏联出兵阿富汗及苏联解体。

  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与同事一起荣膺“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与“美国海外俱乐部柯达奖”。1989年,被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评为“最佳摄影师”。 2004年被《巴黎摄影》杂志遴选为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位摄影师之一。

  著有《毛以后的中国》(企鹅出版社,1983年版)和《苏联:一个国家的解体》(美联社,1993年版),均广受赞誉。主编有《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塔森出版社,2008年版),六种语言全球同步发行,被评为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2008年度最佳摄影画册”。2010年,与凯伦·史密斯合作编著《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企鹅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中文版)。

  1975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现长居北京。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第一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用真实的影像重现近一个世纪的“集体记忆”,这些历史的印记可以帮助认识现代的中国。曾协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写道,即使最具开放思想的中国国际主义者都认为,中国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决定了中国如何参与世界事务、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本书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塑造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人们可以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作者简介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

  过去或现在与熊培云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亚洲周刊》、《凤凰周刊》等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海内外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代表作有《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思想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译著有《中国之觉醒》(法文,香港田园书屋)。

内容简介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学者熊培云沉潜数年的心血之作。

  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

  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 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更是凭借《百年孤独》等一系列作品一举摘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并被世界文坛誉为“作家们的作家”,而《百年孤独》更是被奉为“小说中的小说”。

内容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首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世界文坛誉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峰,作品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经历,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瑰丽诗意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译者简介

  范晔,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马尔克斯授权版中文正式版《百年孤独》译者。还译有西语诗人圣胡安·德拉·克鲁斯、塞尔努达、阿莱克桑德雷、希梅内斯等人的诗作,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小说等。

内容简介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20余万字,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揭示了拉丁美洲民族深层的文化和心理特征,表达了作者对于拉丁美洲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和热情关注。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波拉尼奥:《2666》

作者简介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这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

  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译后记

  翻译《 2666》有点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的感觉。幸运的是这块“巨石”只向上,不下滑。终于有推到山顶上的这一天: 2011年 4月 30日星期六下午六点整。

  《2666》阅读了三遍,用汉语“笔耕”了一遍。但仍然感觉里面有许多内容需要好好消化。初步的体会是,书中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这与媒体宣传的“幸福指数”、“快乐时光”大相径庭。

  在加工润色《2666》期间,有两次乘坐出租车的机会,巧合的是两位出租车司机师傅都是 1958年出生,经历相似:没有机会好好读书,当过兵,下过乡,进过工厂,下了岗……,讲话的口气很像阿琴波尔迪,充满了淡淡的哀愁,而且有些无奈。这让我感到惊异。难道《2666》中的情绪属于全人类?

  与两位出租车司机叙事口气(愤怒)不同的是,《2666》对于杀人、强奸、灭绝犹太人运动、政治大清洗等等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作者的口气是冷漠和镇定的,全然没有愤怒的表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难道是“哀莫大于心死”?莫非作者对人类的丑恶和凶残本质已经绝望了?人类自我毁灭的前景不能逆转了吗?

  期盼中国读者能有高见!


章诒和:《刘氏女》

内容简介

  坐牢十年,和女囚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作者说,比某些夫妻的婚龄长,比很多小两口还亲。那里,外表平静如镜,其实,终日翻江倒海。每个犯人都有经历,而经历就是故事。情•罪小说系列《刘氏女》是其中之一则,杀夫、肢解、装坛、入狱、赎罪……

  三十年后,真的刘氏女也许已经走了,作者把她落在纸上,不写政治,不说制度,沒有直接刻意描写那个年代的丑陋,甚至连愤慨也沒有,笔墨集中表达女囚的命运,窥探她们的內心。

  这是作者第一次正式写出的小说作品。

作者简介

  章诒和,安徽桐城人,生于重庆,居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顺长江,水流残月》《这样事和谁细讲》等,并和贺卫方合著有《四手联弹》。

序言

  我在监狱蹲了十年,和女犯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比某些夫妻的婚龄长,比很多小两口还亲。那里,外表平静如镜,其实,终日翻江倒海。

  每个犯人都有经历,而经历就是故事。不少女囚进了监狱,又有了新的故事。《刘氏女》是其中之一则。一九八○年,我把刘氏女的故事讲给吴祖光先生听。听后,他在客厅走来走去,激动地对我说:「诒和,把你刚才说的,落到纸上,就是中篇。赶快写吧!」

  三十年后,我把她「落到纸上」了。但吴祖光先生已去世多年,大概真的「刘氏女」也走了。

  我不写政治,不说制度,笔墨集中表达女囚的命运,窥探她们的内心。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尝试写小说。很吃力,也很卖力,用尽气力也未必好,但我会继续下去。

  二○一○年十二月

  北京守愚斋


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

作者简介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译者简介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刑事没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2009)、《玩转民主:美国大法官眼中的司法与政治》(法律出版社,即出)。曾为《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看历史》杂志专栏作者。

内容简介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民众关于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律师的形象。

名家推荐

  安东尼·刘易斯是讲法律故事的高手,寥寥数语,就能让普通读者弄懂晦涩、复杂的法律程序……他以“《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为引,系统梳理了美国言论自由的历史……当其他法律史学家为重现此案,忙着查找案件资料,推测当事人原意时,采访扎实、资料翔实、语言生动的《批评官员的尺度》已闪亮登场,成为这个领域最权威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书世界》

  关于言论自由的经典之作……刘易斯以记者视角,将整段故事娓娓道来。……书中穿插大量逸闻趣事,更是弥足珍贵……刘易斯独家获得布伦南大法官珍藏的私人文献,将本案判决内幕抽丝剥茧,缓缓展开……那些对最高法院关于言论自由的裁判感兴趣者,此书值得一读再读。

  ——《纽约时报》

  刘易斯的作品条理清晰,帮助读者理解如何看待道德、法律价值间的冲突,不同利益的博弈,比如,法官应当如何在个人免遭诽谤的自由,和人民讨论公共事务的自由之间进行抉择。

  ——《纽约客》

  社会秩序不能单靠惩处违法来维持;禁锢思想、希望和想象会招致更多危险;恐惧会滋生更多压迫;压迫会引发更多仇恨;仇恨必将危及政府的稳定。保障安全的万全之策,在于保证人们能够自由讨论各种困境及解决方案。

  ——布兰代斯大法官

  如果没有关于政府官员和公共事务的讨论,我怀疑这个国家到底能否生活在自由之中。

  那些民选的政府官员凭什么因为受到一些批评,就认为名誉受损,还想着对批评者施以惩罚。

  ——雨果 布莱克大法官


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介绍

  吴念真,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瑞芳镇,本名吴文钦,因女朋友叫阿真而取笔名吴念真,意思是“不要再挂念阿真”。1976年考入辅仁大学夜间部,主修会计学,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题材大部分以中下层人们的生活为背景,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

  1977年,吴念真开始接触剧本创作。第一个剧本《香火》即引起“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明骥注意,此后受邀进入“中影”担任编审,期间与时任企划部副经理的作家小野结识成为好友,一起合作推动台湾新浪潮电影运动,参与了《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恋恋风尘》《无言的山丘》《悲情城市》等多部重要电影作品。

  吴念真近年来在舞台剧方面表现活跃,由他编剧执导的《人间条件》四个系列每次上演都反响热烈,而他自己担当主角的广告也颇受欢迎,其乡土草根和诚恳诉求的形象令人记忆深刻。

  目前,这位“最受欢迎的欧吉桑”担任着吴念真影像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大象影片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并为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之兼任教师。忙碌的念真还参与了“纸风车319乡村儿童艺术工程”,和众多艺术人士一起,走遍全台湾319个乡镇,演戏给小孩子看。

内容简介

  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知名导演吴念真暌违12年感人之作,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再平常不过的日子,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却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母亲在念真的婚礼上,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谢神明保佑“像我这样的妈妈,也可以养出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那个神算子一样的相命师缓缓道出一切皆属必然;跑片小弟领着一群孩子在海边,把影片拉得长长的,一边跑一边对着阳光看;暗生情愫的技工和中学女生在公车上面对面,各自沉默地吃着面包;更有给念真带来屈辱又为他做面子的弟弟,写遗书说“你要照顾家里,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这些人,那些事》还特别收录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与不舍,并特别邀请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的精彩火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行语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美**


2011年,最温暖的流行和改变,是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上“最美XX”等感动人物的集体性出现。

2011年7月2日,浙江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里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让“最美妈妈”吴菊萍成为亿万人心中的平民英雄。因为一句“我是出自一个母亲的本能”的朴素的话,忽然间让网民和媒体赠与她的“最美妈妈”的大白话称谓成为一个很有力度感和时尚感的字句,“最美”竟从此流行开来,成为2011年独特的一道流行风景线。此后,“最美护士”“最美女孩”“最美婆婆”等一系列平民中的英雄,流行在2011年,感动了2011年的你我。

这个温暖的流行,甚至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美联社、法新社、英国《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美国《纽约邮报》、福克斯电视台等欧美媒体,巴基斯坦媒体、中东媒体……都报道了“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引起的巨大反响。

有评论人士感慨地指出,2011年中国社会流行文化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或者说亮点,就是人们开始尊崇富有美德的“好人”,这是中国社会价值观从改革开放后逐渐一边倒地向“拜金主义”“唯财富论”倾斜后,开始剧烈反弹、走向理性回归的一种具体表现。而这种转向性改变,将从简单的社会表象化流行走向一场深入的道德重塑。

2011年的中国社会流行文化,在流行,被改变——一切都是如此缠绵而悠长。人们在追寻着自己的乐趣、成熟着自己的品位、坚持着关于物质或精神的一切欲望和梦想,创造着流行并被自己创造的流行改变。


撑腰体 为良知撑腰

近期,正当人们痛感道德滑坡日益严重之时,“校长撑腰体”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据了解,“校长撑腰体”最初源自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的如下表态:如果北大校友做好事时遇到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

这段话随即在网络上受到众多网友追捧,并吸引了网友自编自创各大高校的“校长撑腰体”版本。

据粗略估计,现在网上出现的“校长撑腰体”多达近百个版本。

中国政法大学的版本说:如果你是法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法大全校给你做法律援助。

中国地质大学的版本中写道:你是地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人,学校帮你找个金矿。

“在社会道德缺失的今天,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表态了!”一名网易山东菏泽网友认为,吴校长的这句话没有多深的道理,讲得直接、实在,非常令人感动。

一名新浪浙江网友认为,校长如此表态非常值得肯定,因为在社会道德状况不佳的今天,不只是大学,我们每个人都应给见义勇为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名新浪北京网友说,大学的重要使命是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如果每所大学都能发出“校长撑腰体”,并履行承诺,我们社会未来就会涌现出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到那时,道德就真能得救了。

由新华网发起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1347人参加),59.4%的受访者认为“校长撑腰体”流行对于挽救道德滑坡有一定作用。

一名自称曾转发过“校长撑腰体”微博的搜狐广东网友说,转发时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从中也能感受到网友们的热情与期盼。“‘校长撑腰体’能如此流行,本身就说明我们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还有改善的可能。”

一名新浪湖南网友认为,只要有一半转发“校长撑腰体”的网友能在生活中给做好事的人撑腰,我们社会的道德状况就能得到极大改善。

“‘校长撑腰体’的流行,折射出公众对改善当下道德状况质朴而又热烈的期待。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思考,在我们社会中,到底谁最应为道德撑腰?”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说。

“道德需要每个人的行动为它撑腰。”一名网易河北网友觉得,只要有人能冒着被讹诈的风险去扶老人,只要有人能站出来为做好事者证明清白,我们社会的道德就能重新挺起腰杆。

一名凤凰网湖南网友建议政府为见义勇为者设立基金,给做好事的人撑腰。

一名新浪网友认为,就像广东省总工会承诺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一样,我们急需在全国层面建立一系列制度,特别是法律援助制度,让做好事者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真正应该为道德撑腰的是法律。”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提出,虽说法律不能替代道德,但它可以保护道德。当法律能够保护做好事却反遭诬陷之人的合法权益时,才是给道德撑腰的最强大的力量。

撑腰体,不枉流行一场

即便没有小悦悦事件,“撑腰体”早晚也会流行起来,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呼唤人性与良知的强烈愿望,是“与人为善”、“好人有好报”等善良观念的一次集体苏醒。

“撑腰体”的原创者是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网民在创造一种网络文体的时候,往往会寻找在社会上或者某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志性人物,因为这样的人物所表达的观点,更具群体代表性,也更适合于媒体传播。

因此,小悦悦事件发生于10月13日,而吴志攀原本说于9月21日的语录被翻出来当做“创作母体”,就不那么奇怪了。即便没有吴志攀首创的“撑腰体”,网民也一定会寻找出别的渠道,只要那个渠道能挥发人们的积郁、无奈情绪。

且看看吴志攀的“撑腰体”写了什么内容,“鼓励校友做好事,如果中间发生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在没被大面积模仿之前,这段话谈不上什么文采,也很朴素,看不太出可以流行的趋势。

但它最终的流行,不在于字词之间讲不讲究对仗或韵律,而在于它所表达出的鲜明观点,这个观点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想做好事就尽管大胆地去做,母校为你撑腰。因为发言者的北大人身份,所以吴志攀的话,也会很容易被当成北大的表态,北大都如此态度鲜明了,其他大学怎肯落后?

不是每个人都是北大校友,但可以是地大、北邮、广电、广院、武大、山大等学校的校友,各个版本的“撑腰体”争相涌出,其作者和传播者,都极有可能是这些院校的学生或毕业生。这些院校虽没表态,但他们的学生纷纷替母校表态,换句话说,这个社会从只对“救人有风险”这个现象进行批判,转到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来了。

南京“彭宇案”的判决对社会风气影响之大出人意料,此后发生在各地“遇难不救”的实例,无不都将源头追索到“彭宇案”身上来。而实际上所谓的道德滑坡,显然并不是自“彭宇案”开始的,只是“彭宇案”客观上所起到的恶效应太大,成为人性蒙灰、文明蒙羞的代表性事件。

用双手接住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救下跳桥少女的“最帅交警”王静,小悦悦事件中出现的“最美婆婆”陈贤妹……网民用一个个“最”字来力挺那些敢于救人的普通公民,试图洗刷那些因救人而蒙冤的实例带给整个社会的耻辱,但这种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多停留在道德层面,拼命地表扬和用力地鞭挞,除了树立一个更鲜明的对立面之外,对提升社会“道德浓度”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小悦悦事件之后,有很多人发出了将“监护不力”、“见死不救”入罪的建议,具有强力约束效应的立法,或能给不断下滑的道德装上“刹车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撑腰体”的流行能起到什么效果,不会有具体的体现,它虽是一种鲜明的态度、有力的观点和不错的建议,但目前更多还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不排除真有大学或别的一些单位,为救人蒙冤者提供帮助,但受不同个例存在差异等复杂因素影响,以及资金来源和使用等方面的约束,这样的救助不可能被推而广之,想保障好人、好事能理直气壮地当起来、做起来,最终还得依靠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比如对诬陷救人者进行惩罚等。

“娱乐”也好,建议也罢,“撑腰体”会像其他网络文体一样,热闹一阵之后被逐渐淡忘,但希望这个语体的创造者、模仿者和传播者们,都记得自己这个或沉重或随口言说的承诺,在有符合条件需要帮助的人出现时,能够尽自己所能弘扬善行、传递善意。人人都如此,社会风气自然会改观,这也不枉“撑腰体”流行一时所作出的贡献。


亲,别忘了陶宝体哦

等到哪一天无需喊“亲”也会对某个陌生人或某个群体产生信任感了,也不要忘记“淘宝体”曾做出的哪怕很微薄的贡献……

“淘宝体”走红了,这一源自购物网站的语体,正在渗入更多领域,比如大学招生广告、警方发布的通缉令等。在网络上,喊“亲”的声音更是屡见不鲜。和“凡客体”、“咆哮体”爆红后逐渐降温相比,“淘宝体”表现出顽强的生命活力,这是因为人们突然发现了它那种“亲切又腻歪”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深度。

网络上曾流传这样一个笑话:卖家在向买家打招呼的时候,忘记在第一句话的开头加上个“亲”字,这让买家大为光火,马上质问“为什么没叫我‘亲’?还想不想要订单了?还想不想要好评了?”,卖家赶紧发出一个垂泪的表情图,于是,一切从头开始,卖家说“亲,请问有什么能帮忙的吗”,买家回道,“亲,我想买XXX物品,请问包邮么?”

这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段子,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其实“淘宝体”背后还隐藏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真相,比如当男买家遇到男卖家,为了要一个折扣或者包邮,也会在聊天工具上双方“亲来亲去”,“亲”这个字眼在购物网站上,已经成为和“喂”、“你好”具有同等作用的问候语。

仔细观察一下会看到,“淘宝体”有三个一成不变的关键词,包括“亲”、“包邮”、“好评”,由此不难发现“淘宝体”的温情面纱之下,是一场有关买卖双方利益的博弈。鉴于网络购物陷阱不断、诚信度不高,网络交易目前并不值得完全信任,很多初次上网购物的人总有踏在冰层上的感觉,而“淘宝体”则是建立在这冰层上的温暖关系,人们通过言语的亲切来缓解内心的疑虑。

在各界尝试“淘宝体”的时候,警方的“淘宝体”脱颖而出,彻底把“犯罪分子”打败了。在一幅漫画上,警察对一名罪犯连连发问,“亲,为什么要犯罪呢亲?”“您这罪给十年已经是最优惠了哦亲!”“现在入狱包吃包住还送双手连体银手镯哦亲。”罪犯满头大汗,而警察满脸笑容:“刑满释放了哦亲,欢迎下次光临。”“出去后要给五星好评哦亲。”最后刑满释放的罪犯忍无可忍地说:“再也不犯罪了!”稍微理性点的人,都不会相信在真实的审讯中警察会如此说话,但不得不承认,警方此举改变了自身过于严肃、呆板的形象。

在紧张的社会关系中,“淘宝体”发挥的作用似乎要比在购物网站更大一些,比如有人写过这样一个段子,“如果我是全国人大代表,我一定上一个议案:纳税的时候采用支付宝,等政府做出政绩或者兑现承诺了,我们就确认支付,不然全额退款。那时,政府官员就会追着我们的屁股喊:亲,给个好评亲!亲,选我咯,包为人民服务亲!亲,政绩在这里,请查收,亲!”

这个段子对人大代表也提出了希望,挤掉它的恶搞成分,会发现这不折不扣是一个可借鉴操作的良言。

等到哪一天无需喊“亲”也会对某个陌生人或某个群体产生信任感了,也不要忘记“淘宝体”曾做出的哪怕很微薄的贡献……


2011 你要Hold住

如果你现在还在用“给力”和“伤不起”来表达激动和无奈的情绪,那你就“out”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是什么?“hold住”,绝对是“hold住”!当网友“miss lin”在《大学生了没》里高喊“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时,曾经的“给力”和“伤不起”早已成为浮云。

“hold住”从何而来?

“hold住”一词来源于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在2011年8月9日的《大学生了没》中,一位名叫miss lin的网友以夸张另类的造型、一口做作的英语、扭捏妖娆的姿态向大学生们介绍什么是Fashion。其极度夸张搞笑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观众,miss lin的口头禅是“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

miss lin的表演有7分钟左右,高潮是“一秒之内变格格”的片段。有一天,miss lin穿着性感的比基尼去参加时尚海滩派对,结果发现是清朝party。miss lin瞬间内心混乱了,但是她告诉自己要“hold住”、不能慌,于是她便突发奇想把比基尼反过来罩在头发上,造型一下就变成了清朝格格。更令人捧腹的是,她还不断大喊“尔康”,全场的观众瞬间笑得前仰后合。

表演结束后,miss lin自信地说了一句“就算我搞错party,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由于miss lin在表演时把比基尼穿在了衣服外面,加之其各种搞笑技艺让人笑到疯狂,整个画面十分喜感,她便被网友称作是“hold住姐”,“Hold住”也因此走红。

今天,你“hold住”了吗?

几天来,“hold住”一词已经正式取代给力和伤不起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记者今日上午发现,仅新浪含有“hold住”的微博就已经超过10万条。在华龙微博和其他门户网站微博上,网友也在热议“hold住”。

在英语中,“hold”有拿、抱、握住、顶住、控制、掌控等的意思。“hold住”就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保持住、坚持住,充满自信,从容应对一切。“要hold住”也有给力、加油的意思,而“hold不住”则等于“伤不起”。

那么“hold住”怎么用呢?有网友对此展开了“探讨”。如果你在表演时遇到棘手的突发状况,你可以大喊一句“hold住”;如果你的男朋友突然手捧一大束玫瑰花向你求婚,你也可以告诉自己“hold住”;如果你在上班的途中遇到堵车,你也可以默念“hold住”让自己变得淡定。


咆哮体,有木有!

与2010年的“给力”“浮云”等相比,2011年以来利用网络新流行语填空造句的风潮越来越盛,如“咆哮体”“丹丹体”“嘉措体”“梨花体”等。一方面不少网友乐此不疲,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呼吁:“语言文字不能被过度娱乐”。

张扬个性的“填空造句”由来已久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句略带诗意的话,被不少网友演化为对生活的调侃,比如“吃与不吃,肉都在那里,不肥不瘦;睡与不睡,床都在那里,不软不硬。”这叫做“嘉措体”。

“咆哮体”也在今年春天意外走红。使用者打出多个惊叹号,配合“有木有”(“有没有”的谐音)和“伤不起”等,同时出现在句中。人们用这一格式造句,调侃各种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等。“有木有”“伤不起”甚至出现在一些报章标题和公开谈话中。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分析,今年以来盛行的网络填空造句,并非始于一时。这种填空造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上映时,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经典对白被戏谑成各种文本的案例。

当年演员周星驰在片中说:“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这一格式在国内互联网尚未普及时就掀起过一股造句热。

严锋分析,如果一定要归类,那么“大话体”可谓开填空造句风气之先,它甚至先于博客和微博的普及。从中也可以发现,网络博客本身只是一个加速此类传播的载体,而填空造句热本身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之一在于时下张扬个性、宣泄情感的自我表达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该宽容对待,还是应“咬文嚼字”?

从“见或不见”到“咆哮体”,借助微博的快速传播,各种网上填空造句“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一些学者担忧,这类快餐文化,经不起时间考验,且有可能动摇传统文学的根基。

前不久,作家马原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网络语汇的随意性正在颠覆传统经典,时下出现的读者粉丝化、写作娱乐化现象,令传统语言文学堪忧。

与这种观点有所不同,10多年来坚持担任中国文坛“啄木鸟”角色的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语言文字专家郝铭鉴认为,应当积极、宽容地看待这些网络语言新现象,不应片面地担心其会引发语言文学的危机。

郝铭鉴说,从“见或不见”这种略带诗意的话,到“咆哮体”,都是一种语言学上所谓的“仿拟”和“框填”手法的运用。这些网络语体的流行,其实就是找到了一个“框”,把不同的表达内容放进去,产生一种语言游戏的效果。

据《咬文嚼字》编辑部的观察与研究,当代中国人对语言除了表情达意的基本需求外,还有了“附加值”的需求,也就是某种娱乐效果,它可以为生活增加一点色彩。郝铭鉴说,这无可厚非,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

“就好比是一个语言的‘篮子’,网友在填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填进了句中,其情感宣泄和自我释放的效果比较明显,帮助快节奏的都市人抒发压抑的心情,具有积极意义。”严锋说。

据严锋分析,填空造句式的网络沟通方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参与,体现了“读者都能成为主角”的新趋势。他认为,从这一点上说,鲜活的网络语言和句式,其实是为过去只注重作家单向传播的传统文学创作模式敲了警钟。

郝铭鉴说,语言本来就是需要新陈代谢、不断发展的,好的网络语言将会被吸收进语言体系中。例如,“雷人”这个词就成功地把名词变成了动词,而且很形象,“囧”字的挖掘,是活学活用的结果,“给力”一词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这都体现了语言创造的全民性。

“咆哮”也要有底线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一场青年论坛上,南方某大学的学生代表当场建议将“有木有”“伤不起”等“咆哮体”元素,运用于大学政治和历史课教学中,不过这个提法令现场不少同龄人感到无法接受。

大学生李滨认为,尽管自己也常用“咆哮体”在网上说话,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不能滥用。否则反而让人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侯静认为,“借助‘咆哮体’等来展现自我、表现个性,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同时也要在不触碰道德底线、不伤害他人利益和感情的原则下进行。”《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纪连海前不久也提出,“咆哮体”应当区分场合再使用,在某些场合,可能会是荒谬的。

严锋分析,限于百余个汉字以内的微博,引起了更多人对遣词造句的兴趣,但创作本身不可以随便胡来。每个主体在进行情绪化表达的同时,也要有“自我克制”这条原则。

郝铭鉴分析,其实网上也存在相当多的“语言垃圾”及语言暴力现象,不合规范的语言使用也大量存在,“看上去很热闹,但很多是要被淘汰的”。

他还提醒说,时下也有一些商业行为和市场炒作,肆意搭上网络语言和句式的“快车”,网络水军则在幕后推波助澜,这时的“咆哮”就可能不那么单纯了。他认为,应当积极看待网络流行语和层出不穷的句式,但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还要看场合、语境、对象及表达目的而定。


反正我信了

铁道部发言人的一句“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在网络上引发了造句潮。反正我信了,成了人们调侃时事,解读一切荒诞现象的万能答案……

传言称足协认为中国足球能进2014世界杯,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北京今天没堵车,这是一个奇迹,但它就是发生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味千拉面拿浓缩液兑汤是因为肉价上涨买不起骨头!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在奇迹层出不穷的今天,信与不信都在一念之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人信。

银屏上的神仙眷侣究竟有多少像画面中一样举案齐眉,又或是台上你侬我侬,台下貌合神离,甚至是恶语相向?英达和宋丹丹曾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男方的智慧、女方的美貌,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然而这一切随着双方婚姻的破裂而烟消云散。甚至还因网友的微博而再起争执。

有网友发文称,“看北京台英达带他小儿子来做节目,那骄傲的呀,真看不下去了,果断换台,前几天宋丹丹刚带巴图做宣传,这英达就带他儿子来了,打擂台吗这是?整得巴图不是他儿子似的。”这条微博点燃了宋丹丹心中的愤怒,她转发该网友的言论,并暗指英达在节目中和小儿子秀幸福是装腔作势:“男人可以离婚、可以重组家庭、可以爱现妻和儿子、可以携子在媒体前秀父爱,称自己‘司机保姆厨师教练’四栖老爸,但不可以对以前的孩子,在7岁时他求你带他出去玩一次,你都不理。”不论双方演绎怎样的离婚交响曲,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最多震撼的还是无辜的孩子。

“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夫妻几乎同时下岗,儿子正在读初中,仅仅维持基本的温饱也成了大难题,每一笔额外的开支都可能让这个家庭彻底陷入贫困。一天,儿子告诉父母,学校即将召开运动会,按照老师的要求,他得穿一双运动鞋。可这个家就连买一双新鞋的钱也凑不出来。吃饭时,妻子不断抱怨着丈夫没本事。丈夫埋头吃饭,沉默不语,可妻子仍旧埋怨着。这个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这个故事发生在2002年的东北某小城市的重工业区内,一双运动鞋引发的惨案,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最近,一部电影《钢的琴》重新燃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下岗工人的关注。

有网友在微博上征集我国“第一艘航母”的名字,结果票数最高的竟然是××海底捞。不得不说这种结合颇具幽默感,近来海底捞公司在微博上营销策略非常成功,演绎出很多关于海底捞的经典段子,其中一则如下“到海底捞吃饭,服务员问,有什么事吗看上去你很不高兴。我说领导安排了四个版稿子,明天就要交稿,愁死了。服务员问,大报小报,我答大报,服务员说,那一个版得五千字吧。吃完饭,服务员递给一个U盘,说不要不开心。回家一看,整整两万字的稿子。”不管你信不信,这些段子在逗人一笑过后也让人深深记住了美食和优质服务,这种营销显然比那些假洋牌子强多了。

幼年时,相信一切童话都是真的;青年时,怀疑一切道理都是假的;中年时,认清了世界的半真半假;而如今,才体会到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较劲,不折腾,难得糊涂。不管你信不信,世界都会按照既定的模式运转下去。所以,有时候信信更健康。


见与不见体

今年年初,在各大微博、社交网站中,很多看过《非2》的网友都称被电影中的诗歌所感动,并纷纷就这首诗展开一场关于“见与不见”的讨论。仅在新浪微博上,就有过万条关于这首诗的留言,并且还出现了英文译本。

乘着网友们喜爱的东风,“见或不见”体也如同“凡客体”一样火了,在网上不断被仿写,有“拆迁版”、“大学版”、“职场版”等等,甚至还出现了英文版。

年关应景的“职场版”最打动人心,甚至有人评价,“这个比原版还经典,看完超想哭的”——“你病,或者不病倒,老板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休,或者不休假,工作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拼,或者不拼命,工资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辞,或者不辞职,地球还是会转,不歇不停;让我中500万,或者,让我傍个大款,扯淡,蛋疼,淡定,悲催!”

这样的山寨模仿也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跟评:“让这条围脖再飞一会儿吧!”“这是何等的精辟啊!原版杯具了!”“不悲不喜……”“你服,或者不服,社会就在这里,不搭不理!”“所以,该病倒时请病倒,该休假时请休假!”

还有不少网友在MSN、QQ签名、微博状态等都改成了“见与不见”,更有网友开始在网上展开一场关于“见与不见”的讨论,不乏“有才”网友巧用“见与不见”体过一把诗瘾。比如,该诗的拆迁版:“你怕,或者不怕我,拆迁就在那里,不怠不慢。你躲,或者不躲我,车轮就在那里,不缓不急——”

某购物网站也推出了“非诚体”:“你买,或者不买,××都在这里,不嗔不怒;你看,或者不看,××就在这里,不停不止;你爱,或者不爱,××就在这里,不怨不叹……我都这么可怜了,就赶紧来爱我吧!××365天,一天24小时无间断播出,坚守阵地,等候你选,你爱,你买!还可登陆××喔……”

从“凡客体”到“羔羊体”,再到“见或不见体”,网络流行文体层出不穷。而从网友模仿改写的内容上,生活百态亦可见一斑。


大概体

“大概是因为他喜欢猫,而我姓汪。”“大概是因为她住四合院,而我姓娄。”这些看起来有几分无厘头的句子,你看出门道了吗?这就是近日走红网络的“大概体”,继“仓央嘉措体”、“凡客体”、“咆哮体”等各种网络文体爆红后,“大概体”横空出世,每个姓氏都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大概”的借口。

大概体的源起很偶然,一位ID为“范雨晴y”的网友在某社交网站上发表了这样一条状态:“大概是因为他不吃大米,而我姓范。”这句话乍看没头没脑,再看似乎是一个爱情失意的女生在自言自语,又添几分无奈、几分自嘲。

说者也许无心,看客却有意“接龙”,这句偶然的话迅速引发数十万网友跟帖,大家“保持队形”模仿“大概是因为他/她……,而我姓……”的句式来回复。短短几天内,网友创作的“大概体”已成“百家姓”之势,无论你姓“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姓氏的“大概体。”

对于“大概体”的突然走红,有网友总结为“用姓氏为自己有缘无分、无疾而终的爱情找一个借口。”也有网友解释说:“与咆哮体、凡客体等相比,模仿‘大概体’太简单了,只需一句话,只要找到与自己的姓相对的一个词,马上就能写出自己的‘大概体’。”

赵:大概她喜欢捉迷藏,而我姓赵。

钱:大概是因为他富贵不能淫,而我姓钱。

孙:大概是因为他不喜欢猴,而我姓孙。

李:大概是因为她读文科,而我姓李。

陈:“大概因为她不喜欢古老的事物,而我姓陈。”

唐:“大概是因为她牙齿不好,而我姓唐。”

郎:“大概是因为她喜欢喜羊羊,而我姓郎。”

胡:“大概她打麻将从不赢钱,而我姓胡。”

梅:“大概他是个倒霉鬼,而我姓梅。”

【专家解读】

从“见或不见”的“仓央嘉措体”,到“爱与不爱”的“凡客体”,再到“伤不起”的“咆哮体”,直至近来走红的“大概体”,在网络文体的舞台上,始终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红火态势,但它们“过气”也很快。

武汉大学文学院樊星教授在课堂上偶尔也会提提时兴的网络文体,“就是一个幽默的效果,学生对这些很熟悉,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大家就觉得‘哟,这个老师很潮很亲切’。”但在樊星看来,眼下看似新奇的网络文体,其实既非“新生”也难“长寿”。

如之前流行的“咆哮体”,其实早在上世纪前苏联“大声疾呼派”诗人就尝试过用诗歌发泄不满,而由广告文案而走红的“凡客体”,类似的语言方式在以前的广告中也可见到。“只是碰到了几个聪明人,再推广一下,网友追新逐异的猎奇心态就被激起了,自然会跟着跑一阵。”但樊星认为,网络文体难逃“速朽”的宿命,“网络是个要天天更新的世界,但人的热情都是转瞬即逝的,这些网络文体格式很简单,当人人都在咆哮时,大家自然就会喜新厌旧了,马上就会有人想出新的‘某某体’来代替这些流行文体。”


TVB体 给你煮碗面

淘宝体、咆哮体、蓝精灵体、“Hold住”体已经过时。这几天,一种新的流行体在微博上爆红,它就是“TVB体”。“TVB体”根据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电视剧台词改编。如果你看过TVB剧,一定会对一些经典台词印象深刻。你对TVB剧经典台词了解多少,来做做我们的考题吧。

TVB体爆红“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

“TVB体”源起一位网友发布的帖子:“我找不到男朋友,大家可不可以用TVB的语气安慰我一下。”于是,众多网友开动脑筋、发挥想象,通过回忆并套用TVB剧种的经典台词来安慰这位网友。

“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开心。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因为大量套用TVB(香港无线电视台)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被网友称之为“TVB体”。

80后女孩小夏说,自己很爱看港剧,如果遇到烦心事,看一下网友们写的各式各样搞怪的“TVB体”,就忍不住笑出来。“搞怪的语句能缓解沉重的心情,也许这就是其火起来的原因吧。”

河南商报官方微博发布有关“TVB体”的信息后,立刻引来网友之间的造句PK,卖保险版、做慈善版、刘翔失利版、国足版。

造句PK网友演绎各种版本

卖保险版

@elaine_含含:呐,卖保险呢,最重要的就是良心。客户签单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呐,很认真地卖保险却卖不出去呢,是没有办法的。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我讲保险给你了,你是不是也签张单呢?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

做慈善版

@风利:呐,做慈善呢,最重要的就是良心。公开透明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呐,很善心地捐款却遇上了×××会呢,是没有办法的。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我关注你了,你要不要也关注我一下?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

刘翔失利版

@Luthur_Lee:跑跨栏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破世界纪录得金牌这种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我们练田径的光练下肢力量了,结果今天比赛让古巴人拿三头肌搅黄了。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呐,肚子饿不饿呢?回家吃火锅。

国足版

@小凡:呐,做球迷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国足赢球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呐,积极地助威呐喊却仍然输球呢,那是他们不懂得珍惜。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听不懂主教练的话,我给你找个翻译?


放弃一切 和**私奔

出乎所有人意料,一个名人的“私奔”事件竟在社会上引发连锁反应,而正如鲁迅先生评述《红楼梦》时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今,世人看这两人的私奔,也是各取所需,南辕北辙。这不是二王的问题,而是世人的问题——

5月16日,午夜,知名投资人王功权在微博上忽然留言:“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功权鞠躬”。

而此前一天,王功权自创歌词《私奔之歌》,高喊“最恨人间累功名”,决心抛弃荣华,“往事如烟挥手行”,已在隐喻自己的“特立独行”。5月20日,他再次通过微博承认:“我有第二次婚史,有现妻……”

如此罔顾传统道德观念的“高调”私奔,一时间引发了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特别关注”,其微博粉丝激增至57万。众人观点界限分明:反对者认为他的行为有失责任,有违道德,是对家人的伤害;而支持者则大赞他“活得纯粹”、“浪漫”、“自由”。

对于媒体和舆论的纷争,王功权竟也乐得参与其中,几乎“每日一博”,或澄清或反驳,毫不示弱。这场高调“私奔”已经演变成目前“围观度”最高的公共话题。

私奔激起千层浪

出乎所有人意料,一个名人的“私奔”事件竟在社会上引发连锁反应——让公众有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商家增加了新的兴奋点,成就了一场“娱乐风暴”,甚至有人提出将5月16日定为“私奔节”。

迅速,“私奔体”窜红网络。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叩请宽恕!功权鞠躬。”仅三天时间,王功权的这条私奔宣言就转发超过7万次,评论近4万条。

这次“私奔门”事件,除“娱乐”了网友外,更引发了新一轮的网络语言。网友们纷纷效仿王功权的私奔博文,衍生出网络新的流行语——“私奔体”: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各位博友,我放弃一切,和假期私奔了。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各位小朋友,各位市民,我放弃一切和小怪兽私奔了。感谢M78星云多年的支持和帮助,祝地球平安。奥特曼鞠躬”……

出人意料的是,“私奔”成职场新幻想。

“我和新工作私奔了”、“我和休假私奔了”、“我和创业私奔了”……王功权的高调“私奔”对职场白领们影响不小。一些人鼓起勇气,向老板申请假期,或干脆给老板写去一封“私奔体”辞职信,毅然离开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在武汉,甚至有一群职场年轻人发帖集结:“一群80后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没有残酷的职场政治、没有公司资源争夺、没有客户关系处理、没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际关系……在身体与心情的完全放松下,表现出放肆、张扬、活跃等积蓄在体内的不安分激素。”

偶尔带着“私奔”的心态去偷个小懒,这样风险较小的放松方式适合中国白领。偷得浮生半日闲,成为调剂职场倦怠的一剂良方。

同时,“私奔”语境开始受商家青睐。

“‘中国第一私奔团’,原价377元,现仅0元!浙江天台山中国旅游日5月20日~5月21日两天免费畅游”;“私奔要去的N个地方”;“哪位明星是你的私奔对象”……“私奔”一词受到商家青睐,相关的旅游产品、创意设计骤增,某网站更迅速开发出私奔主题测试软件,只要输入个人微博账号,就可以测出将与哪位粉丝一同私奔。还有人将王功权的《私奔之歌》谱曲,并制成视频。

“私奔”因此沦为一场众人的狂欢,并帮助商家“广而告之”。

超出道德范畴的“私事”

“在真实和道德之间,我宁愿选择真实。如果我的真实被道德所不容,我宁愿为真实而支付被道德谴责的代价”;“你为自己的心灵活过吗?你认真审视过你日复一日的生涯吗?你正在为之付出的一切真的那么值得吗?你能为自己心灵的解放冲破一切束缚和我们一起私奔吗?!”

置身漫天争论旋涡中的王功权,并没有隐忍,而是通过微博不断陈述着“私奔”的缘由。由于他的“高调”反击,使这件“私事”逐渐演变成一场公共“大片”,引得秉持不同心态的公众纷纷围观。

有的人出于道德的批判,认为王功权公开“直播”“私奔”的行为已经侵害了社会普遍的道德基础:“率性本没有错,错就错在连责任都不知了”;“什么是道德?道德看不见摸不到,只是你内心的一把自我约束的无形的尺,这把尺起作用与否,完全靠自己。如果到处充斥着没有道德和法律束缚的真实,那么世界必将混乱”;“自私和道德之间,你宁愿选择自私。真实和道德并不对立,不要误导大家好么?”

在诸多“私奔门”的关注者中,有人到中年的商界精英,有为老板打工的白领,还有高校知识分子,涵盖60、70、80、90后各年龄阶段。在许多人眼中,王功权的“私奔”已经不再是非道德的“情事”,而成为“舍弃一切,追求自由”的代言。

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对“私奔门”表示“不赞同”的为34.8%,有45.5%的人对二王“私奔”表现出“赞同,佩服”。网友们表示,“支持所有对于真实的追求”;“以我看,王功权先生不是私奔,只是脫下了曾经一直穿着的外套,过另一种人生”;“有时候,道德与真实不相冲突,但能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的人是可贵的”;“佩服他打破一切的勇气,无论如何他毕竟遵从自己的内心而真实的活过,这份勇气世间又有几人有呢?”

与王功权相识的某投资公司总经理薛先生表示:“以我对功权的理解,他是一个非常理性,非常有使命感的人。他的私奔,情只是一个表达的载体而已,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而是一种逃避。”

“每一个围观者,都有一颗私奔的心。”一位著名评论员分析认为,“私奔”是感情的一种渲泄,逃离现实,返回自然。“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同理,世人看二王私奔,评二王私奔,也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了。”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仔细梳理王功权微博上的数万评论,记者发现更多人充满了“羡慕嫉妒恨”:对于高调“私奔”,他们内心渴望,却受到很多限制而做不到。

一位广告界精英直言:“在这个人人追名逐利的时代,我们透过王功权看到了爱情又重新回来的曙光,但私奔的王功权不会被复制。因为在现实中打拼的人们,那份对爱情的浪漫和天真,甚至那种执拗和勇敢,早已经被磨灭成灰了。”

“私奔”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实力。

“常常加班、没有加班费、总是重复着相似的工作,休假制度形同虚设……”在外资企业工作近10年的严小姐常常抱怨对工作的不满,虽然多次动过“跳槽”的念头。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房贷需要还,还要时不时给远在老家的父母寄去生活费,迫于生活压力,她始终没有真正行动。受到“私奔门”的鼓舞,她勇敢地向老板提出10天的休假。“我要一个人开着车子,去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累了就停下来休息,饿了就找东西吃,‘一个人私奔’,不再‘为物质疯狂’。”

对于这样的状态,有心理学家分析认为,拼命赚钱带来了工作压力与身体的疲惫不堪,使人们越来越被推向“异化”的边缘,丧失了内心的自由。主要表现为,都市人普遍存在对人生追求缺乏目标、工作缺少热情、生活感到平淡无味。对于活着为什么、应该怎么活的问题,人们找不到能说服自己的答案。于是出现情绪低落、百无聊赖、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空虚状态。更有人对于工作没有事业心、使命感,在生活中没有激情,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在王功权高调“私奔”引发的这场舆论热潮中,人们看到了自己内心缺失的东西:或爱情、或自由、或理想,“私奔”恰恰符合人们渴望“追求心灵自由”的心态。“这也是‘私奔门’为何如此受关注的深层原因。”一位社会学专家说。

“当生产率的提高与技术的进步基本满足了人类追求财富与物质享受的欲望之后,人们真正思恋的必然还是富有生命力的、自由的‘精神栖息地’。”有专家表示,如何为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群构建一座“心灵家园”,不仅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课题,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议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独赏二月雪

发表于 2012-2-1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留个记号,待会儿再读哈~~
不忘初心  不请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独赏二月雪

发表于 2012-2-3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书店里边看到了古炉 蹲着看了一个小时,然后被同学叫走了,挺好看的。只是后来就没时间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独赏二月雪

发表于 2012-2-3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书店里边看到了古炉 蹲着看了一个小时,然后被同学叫走了,挺好看的。只是后来就没时间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书店里边看到了古炉 蹲着看了一个小时,然后被同学叫走了,挺好看的。只是后来就没时间看了。
十火 发表于 2012-2-3 16:44

居然能蹲一小时,我服...{:1_542:} 估计是忘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3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