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85|回复: 69

[汇编] 【文化专题】民俗褪色是必然? 你感觉年味淡了吗?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3-2-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时候,过年是穿新衣、放鞭炮,是那一桌外婆准备了好久的年夜饭;长大后,过年是各种人情往来压力山大,就连年夜饭都改到饭店去吃了,方便了,但那种味道没了。”

前日,本报腾讯微博发布的这条微博引起不少网友感慨,纷纷评论转发道:现在越来越没年味了。昨日,本报联合大渝网、腾讯微博进行网络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九成网友认为如今“年味”已经淡了。


调查

近半网友称“年味淡了”


春节还有多少“年味”?截至昨日19:00,共有数千名网友参加了本报联合大渝网、腾讯微博进行的调查。

“现在过年的‘年味’怎样?”调查中,50.8%的网友选择了“越来越淡了”,41%的网友选择“几乎感觉不到‘年味’”,只有8.2%的网友认为现在“年味”仍旧浓厚。

“年味”淡了,曾经过年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也逐渐少了。在“过年活动还保存着哪些”调查中,没有一项活动的得票超过20%,得票最高的是熏腊肉、香肠(16.12%),其余依次是走亲访友拜年(15.56%)、吃团年饭(14.76%)、贴春联(12.16%)、放爆竹(11.88%)、包饺子/汤圆(9.1%)、腊月扫尘(8.49%)、除夕守岁(7.12%)、插腊梅(2.26%)、挂年画(2.26%)和元宵看灯(0.28%)。

而传统中过年的各种讲究,现在遵守的也不多了,调查结果显示,59.84%的网友还保持着“正月初一不出门”的习俗;24.34%的网友则保持着“正月初一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的习俗;14.60%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五清扫垃圾”的习俗;只有1.22%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


饮食

不再吃“开水”


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大年三十要吃团年饭,初一早上吃“元宝”(汤圆),待客的时候要吃“开水”,即为客人备上一碗醪糟荷包蛋,这些传统的春节“吃文化”如今渐渐淡化。例如吃“开水”这一习俗,记者询问发现,年轻人大多不知,而年长者略知一二,家住渝北碧津公园附近的周大爷就表示,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吃“开水”了。

不仅是吃“开水”,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市民已经不再自己动手熏腊肉、灌香肠。居住在陈家坪水瓶厂附近的小曾介绍说,家里人都是直接从菜市场上买回新鲜肉托人熏腊肉、制作香肠等,已经好几年没有自家动手做了,“平时都忙,自己做这些实在没时间也没精力,再说了,我们年轻人也不会灌香肠这些活了。”

除了不会做腊肉,对于食用腊肉是否健康,不少年轻人也表示怀疑。“熏腊制品吃了可能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家住渝中区学田湾的吴小姐告诉记者,“对于这些传统的食品,我们在注重过年氛围的同时,也更看重食物的多样性和健康性”。


装饰

门神窗花都不见了


贴门神、窗花,初一迎财神,把送来的财神像倒贴于墙上,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财运不断、福气多多。千百年来,不光重庆,中国各地的春节都少不了这些喜气洋洋的手工艺术品,但现在,它们的身影正在渐渐淡去。

家住沙坪坝烈士墓的邹女士说起过年直摇头,“还不如年轻人过圣诞节有气氛”。她告诉记者,今年圣诞节小区还装扮了圣诞树,如今快过春节了,小区内却风平浪静,只有一张“祝业主节日快乐!”的横幅。家家户户也不再贴对联、“福”字,“门神、财神之类的就更是没见过了,我们自己家也不会贴这些,就算想贴,我也不知道哪有卖的”。


祈福

不再祭拜“灶王爷”


曾经,过年前要拜“灶王爷”,拜完后又要送走“灶王爷”,年三十夜以前必须要打扫完毕。如今尽管人们还保留着除夕前打扫完毕的习俗,然而拜“灶王爷”的习俗却渐渐消失了。在渝北某银行工作的小余就感慨道,小时候祭拜“灶王爷”会烧一桌好菜,对着厨房灶头烧香拜祭,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如今都不这样做了,只是年三十会祭祖。家住渝中区解放碑的余女士也表示,年前总是特别忙碌,送“灶王爷”的习俗差不多都快忘了。


节日禁忌

嫌太麻烦不再遵守

“初一不出门,初二初三走亲戚……”这是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春节传统习俗歌谣。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重庆传统春节习俗中,有许多禁忌:

正月初一:不煮新饭,寓意年年有余;不能扫地、打破碗、洗头洗澡洗衣服等,以防“破财”。

正月初二:此时才能出门走亲戚;女儿回娘家的话,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不能洗衣服。

正月初四:这一天是民间传说的接神日,因此不能出远门。

正月初五:即“破五”,当天要清扫垃圾,寓意“送穷”。

“小时候奶奶经常嘱咐我,正月初一早上不能乱说话,不能洗头洗衣,不能扫地,不能走亲戚,如今一切‘不能’都‘能’了。”家住渝中区大坪某小区的Brean对记者说道,如今正月初一该扫地就扫地,洗衣做饭与平常无异,经常家里还要请别人吃饭,各种饭局排得满满的,“虽说是为了期盼来年有个好兆头,但要真的完全遵守那些老规矩,太麻烦了”。

家住白马凼的喻大爷告诉记者,像“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亲戚”这样的禁忌,家里早就“破戒”了。因为儿子和很多亲戚都在外地工作,假期短,“要是初二才能出门,那很多人一年到头都没法见面了”。


变迁

改头换面

这些传统留下来


“年味”淡了,很多过年的习俗消失了,但也有一些习俗,改头换面之后,多少仍旧保留了下来。

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还有很多市民保持着吃团年饭、汤圆的习俗,但团年饭大多在外订餐厅吃,汤圆之类的也都是买现成的。家住南坪四小区的童女士说:“过年不吃个团年饭、汤圆,总感觉不对,但我们又没时间自己包汤圆、做团年饭,所以只好去超市买了。”

除此之外,记者在朝天门各大摊位发现,大多数摊位上,春联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摊主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春联还是很好卖的,“很多人过年还是要贴个春联”。不过记者也发现,大多摊位上的对联都是机械印刷的,询问一路过的陈姓市民,也不知哪里有手写式的对联卖。“以前家里过年都要贴对联,是那种用毛笔手写的,而如今很多家庭都选择贴那种印刷的对联了。”


点评

“年味”变淡是必然


原重庆市民俗学会会长余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年是一种民俗,而民俗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伴随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变迁、生活节奏改变,传统民俗的发展变化也是一种必然,“年味”变淡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所以“杀年猪、穿新衣、戴新帽”等传统春节习俗不再是过年时才能有的享受。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寓式住宅格局以及生活方式地不断推进,让邻里亲朋的交流联络有别于以往。此外,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曾经那种“慢节奏”的走亲戚方式不再适宜,而快节奏的“你来我往”更适合。

“正如科技与商业的运作更加细致广泛,于是有了电脑设计、机器印刷的春联和‘福’字,以及电子鞭炮。”余云华还表示,我们在享有生活发展成果的同时,真正要做的是在文化上、情感上创新,并丰富中国人的当代民俗,促成适合当今的新民俗。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怀念儿时的年味吗


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办年货、祭灶王、拜祖先、吃团圆饭、守岁、逛庙会、舞龙舞狮、玩社火、看社戏、穿红戴绿、发压岁钱……

从遥远的农耕时代走来,一直到今天的商业文明,春节都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每到此时,汹涌的回乡大潮、琳琅的商品货物,宾朋满座、觥筹交错,屋里的欢声笑语、屋外的鞭炮起伏……组成了这一片大地上独有的风景,绵延千年。

然而,不知何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觉得“年味儿”淡了,不论年轻年老,不论是男是女,似乎都觉得过年不再那么让人兴奋和激动了。

“年味儿”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年味儿”淡了,还是人们的感觉变了?又如何让“年味儿”重回人间,重回到中国人的心里?


你怀念儿时过年吗

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的年轻人,开始在网上晒“小时候的年”,诸如“如今的你还记得儿时怎么过年的吗?”之类的问题,总是能引起许多共鸣。

有网友写道:“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就是放鞭炮,一大串一下子放完了,还觉得不过瘾,偷偷把没放的鞭炮拆成一个一个的,装一口袋,点根香,能放到半夜。”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压岁钱是最让孩子们兴奋的,一网友表示:“那时候压岁钱很少,两三块钱就让我们很高兴了,不知道该买什么,也舍不得买,最后往往把攥皱的钱小心翼翼地放在保密处。”当然,值得回忆的还有年夜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我就在旁边捣乱。现在年夜饭大家很少在家吃了,都提前在饭店、酒店订年夜饭,虽然在外面吃年夜饭省去了做饭洗碗的麻烦,但感觉没有小时候全家人挤在家里,一边看央视春晚一边包饺子热闹了!”一位70后网友感叹道。

年轻人在怀念,年老的也在怀念。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发帖说:“我们那个时代困难,一年到头,连白面都吃不上几回,更不用说吃肉了。新衣服也只能过年穿,家里孩子多的,也就老大做一件,换下来给老二,然后以此类推。即便这样当时的小孩们也很高兴。现在人们天天能吃到鸡鸭鱼肉等各种好东西,随时可以买新衣服,哪里还有过去过年的兴奋劲儿呢?”


年味儿的时间哲学

“年味儿”变淡了,然而究竟什么是“年味儿”,又为什么让人如此怀念,如此难以忘记?

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说到‘年味儿’,首先要说到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时间本来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没有物质存在,也就无所谓时间。但是对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人生百年,说长不短,说短不长,在这么一段生命中,在物质的发展中,总得有一个参照物,以便于我们计算时间的变化。其实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物,太阳。太阳周而复始,有它自己的周期,这个周期是圆形的,或者螺旋形的,那么这个圆形从哪里开始呢?在时间发展的长链里,在哪里找一个头儿呢?所以人们把子夜12点,规定为一天的开始,春节的这一天,规定为一年的开始,正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个开始的时候,人们怀着对未来的期望,积蓄力量,在新的时间段里推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所以,它非常重要,正是这种重要,让人们感到庄严、郑重,也就有特别的情绪和记忆。这就是‘年味儿’。当然,还有其他诸如信仰、情感之类的内容让它更加充实,更加被人重视,加深它的‘年味儿’。”


年味儿的仪式哲学

连接着两岁的交替,关系着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筹划,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特殊的仪式,来让年变得更加庄重和神圣,这些仪式就叫作风俗习惯。

刘魁立说:“比如家庭,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总结和调整家庭关系,让家庭在未来更趋和谐,是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比如怀念祖先,把他们的贡献用特殊的意识重现,以此继承他们的精神,激励现在的人们要更热爱家庭。再比如向老人行礼,既是一种感恩,也是对他们奉献的一种继承。而给孩子压岁钱,有鼓舞年轻人、给予某种寄托的意味。所有这一切,使得家庭能够在这个时候做一个过渡性的调整,并且处在一个特殊的氛围之中,身在其中的人感到与平常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也就是‘年味儿’了。”

非独家庭关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刘魁立说:“过去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从腊月开始筹备,扫房子、剃头、洗澡、穿新衣服、迎神等,一直到年后,所有这些让人从内到外,身心举止,都深切地感受到,新年开始了,这样‘年味儿’自然浓了。”


年味儿其实是感觉

所以,“年味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感觉。所有外在的仪式、风俗、习惯等,都只是让这种感觉更加明显,更加深刻。

刘魁立说:“人们说过年缺‘年味儿’,首先要问自己,感觉变了没,有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时刻,有没有给自己的过去做一个总结,给未来做诸多筹划,有没有辞旧迎新的心态?”

当然,外在的影响,也确实存在。刘魁立说:“社会环境、时代的变化,很多原本可以加强感觉的东西没有了。比如迎神、祭祖,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已经很少进行了。再如漫长的休闲,农业时代是没有周末的,也就是在冬闲的时候有这么一段休息的时间,如今许多条件改变了,特别是大年夜,人们对着电视机里的画面以及无法交流的演员,看别人表达情感,自然‘年味儿’就淡了。”


港台传统年味儿浓

许多人认为传统年节的风俗习惯,往往在港台乃至海外华人中会更多地保留下来,似乎在他们那里也更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氛。

他们为何能保留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刘魁立说:“一种文化处在被强势的异文化包围或者和异文化并存的环境中,文化间的界限会变得异常清晰,人们保护自身文化的意识会变得更强烈。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交流也有碰撞,这种环境中特别需要把自己的文化身份强调出来。特别是海外华人,他们可能在国籍上已经变了,但是在血统上、文化上,依旧沿袭着旧的传统,以此来表现出他们自身固有的、和异文化不同的内涵。我想,正是这样一个原因,使他们反而能保留更多的传统风俗。而在内地,这种文化共存的现象相对要弱,有些传统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让“年味儿”回归

即便是抱怨“年味儿”淡了,但无数的中国人依旧踏上回乡之旅,依旧将春节视为最重要的节日。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年味儿”回来,回到人们的心中。

刘魁立说:“首先要在内心里调整自己,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假期,而是辞旧迎新的一个节点,要对自己的过去加以总结,对未来妥善规划,这样才会有过年的感觉。”

当然,外在的环境也同样需要,刘魁立说:“传统节日在今天,应当有一些恰当的,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形式,让人确实感到时间周期的转换,新旧的交替。”

然而这并不容易,刘魁立表示:“这不是一日之功。百年以来,自我们的夏历被取消之后,也就意味着我们原来的元旦没有了,不叫‘年’了。过年似乎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西历新年的‘元旦’更像一种社会政治性的节日,和我们的历史传统没有什么关系。但在另一方面,百年以来,传统的年在中国人的心中并没有被抹去,人们仍旧以夏历年为‘年’,仍旧是情感所系。就我个人的感觉,这两年来,我国法定节假日改革之后,‘年’的气氛其实在逐渐浓厚,当然相对于几十年前,乃至百年前的那种‘年味儿’,依旧还淡,但总算是在变好,是一条上行的曲线。所以我觉得现在可以算是一个过渡阶段。在未来,过年会越来越有内容,也会越来越有‘年味儿’。”


不同观点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静:

春节游、购物节添新年味儿

“年味儿”往往和特定的仪式、民俗等相关。但实际上,民俗从来都是多样的,和各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出产等相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生活中的喜悦很少,年往往意味着吃好的、穿好的,所以对年的感觉尤其深刻。而在现代,很多原本稀罕的东西见多了,也就不稀奇了,没有了特殊的感觉。所以,未必是年本身变化了,也有人们感觉变化的因素。

实际上,传统的风俗习惯是在漫长的时间里自然累积和沉淀而成的,从来也没有过法定的仪式。同时这些风俗习惯也随时而变。比如过去很多节日和农业生产有关,特别是春节,但在工业时代,也未必就失去了意义。工业时代也要有张有弛,大家总要有一个停下来休息的时间,于是共同约定一个时间,一块儿停下来,歇一歇,调整一下,总结一下,规划一下。

所以,这种变化不能简单说好或坏,中国人对于家庭,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神圣感,这种感觉不会因为移风易俗而改变,最多只是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其实,很多人谈传统节日的现代化,在传统节日中增加现代生活的内容,但这个不是法律规定、行政命令可以做到的,它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其实现在过年已经有很多新的内容,比如旅游,在传统社会是没有春节旅游的;再如购物,现在很多人会在春节期间飞到香港等地方去购物,这也是当今过年的一种新内容。因此,节日的变化,应该归于自然的选择更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甘首五朝臣

发表于 2013-2-5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的风来了{:1_683:}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3-2-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最真的祝福和期盼都流于形式时 我们收获的也许只有无语和惆怅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的风来了
天上的风 发表于 2013-2-5 20:16

哈,记得你说过,只要有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风...{:lol:}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最真的祝福和期盼都流于形式时 我们收获的也许只有无语和惆怅
千金博一笑 发表于 2013-2-5 20:54

今年春节不出游,决定,去寻找年味...
回复 使用道具


小红伞 黑猫
发表于 2013-2-6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没品年味,而是把读雨的头签看了下。

喜气洋洋,梨涡隐现。
整齐刘海,善睐明眸。

从衣服到表情,整个头签设计,年味蛮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小红伞 黑猫
发表于 2013-2-6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年味最重要的还是看人情,
形式都是次要的,加啥减啥,不是很重要。

现在年轻热人都比较独立,比较个性,
对春节的想法和老年人肯定不一样。

过去,大家基本住一起,年味很容易出来。
现在,都是东奔西走,
聚到一块儿,也是谈工作什么的。
比较难有那种休闲、聚会的年味。
回复 使用道具


小红伞 黑猫
发表于 2013-2-6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物质丰富了,压力却更大了。

人们的核心就是围着工作和生活转,
但现在房子、物价、教育、工作指标,
一个个压力都摆在面前,
营造年味的心情比较难营造。

况且生活节奏快,过去是走亲戚为主,
现在是走关系为主,那亲情的味道自然淡一层。

何况,春节的标志节目春晚,
也越来越不吸引人。

问好读雨!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没品年味,而是把读雨的头签看了下。

喜气洋洋,梨涡隐现。
整齐刘海,善睐明眸。

从衣服到表情, ...
跳跳虎 发表于 2013-2-6 22:44

嘿,虎子还真跳过来了。

嗯,过年了,换上唐装总相宜。

是九月的首席绣娘给做的新衣,虎子也可以预定一件啊。

喏,这里:

http://www.9yuef.com/viewthread.php?tid=261167&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2 01: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