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48|回复: 173

懒兄,请进!---已链接

[复制链接]

能识八方语

发表于 2013-3-1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冰城旧主 于 2013-3-10 14:57 编辑

读雨在《微访九月大众叔哥懒鬼》的帖子里采访了懒兄,楼层很高,那里朋友们提出的问题和懒兄的回复都很精彩,菱儿今天借九月之平台,好好向懒兄学习,在此另开一贴,请懒兄回答三个问题,菱儿先谢谢了!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类的精神是有遗址的,这就是原型。原型又称原始意象,它是精神的文物,是人类的“种族记忆”。

原始意象可以是神话、传说、民俗、意象和象征,而中国文学与原始意象有着深刻的联系,诗人们喜欢赞黄昏,颂月亮,对竹、梅、蝶、群山、江河、森林、灯烛、石灰等意象,情有独钟。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这两个诗句共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六个景物。妙的是诗句仅由此六个景物构成,连衔接的动词都没有。如果把这六个景物孤立起来看,虽说也有言、有象、有意,但都毫无意味。谁也不可能把它们当成诗。但当这六个景物,经过诗人的‘整合完形’,并被纳入到这首诗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在我们的感受中就创造了一种不属于这六个个别景物,而属于整体结构的意味,这就是那种溢于言表的‘羁愁野况’的韵致,这几个名词排列连缀,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成为传诵的名句。


问题1

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一个故事,或一段经历,在你的诗歌中,你经常会用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你又怎样让读者走进你的心灵世界?你源于生活的诗歌作品想给读者怎样的启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歌的艺术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明显地把审美主体(“我”)的强烈情感投射到自然界的审美客体对象之上,使之成为“我”的主观情感笼罩之物;“无我之境”,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之情感完全融入客观景物之中,似乎是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试图泯除物我之界限,试图站在作为审美客体的大自然的立场来体验自然,从而达到一种“意与境浑,物我两忘”的审美移情最高境界。由此可知,诗词创作是诗人移情于景,将自己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客观景物之上的过程;而诗词本身则是“因景而物态化的情”与“因情而意象化的景”二者的有机化合。正如谢榛《四溟诗话》所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问题2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青”;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谈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明代祝允明说得更为明确:“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诗人是怎样移情于景的?既怎样将主体情感与客观景象浑然交融的?在你创作的诗歌中,有哪一首,在你与自然山水物象的亲密无间的契合中,其心灵得到了审美愉悦,从而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


将人的(主要是诗人自己的)某种品格、气质与情思,附着于外界某种特定的自然物象之上,并假借这种物象的特征将其体现或折射出来,这种手法叫做“托物寄情”,又可称为“人格物化”,也就是西方美学论著中常用的“移情于物”。在诗词创作中运用这种移情手法,关键在于诗人必须独具慧眼,去发现自己或他人跟客观外界某种物象之间的某种特殊联系(即相似性和相关性)。只有这样,诗人才能从这种特殊联系出发,借助外界具有可感性的物象来体现自己或他人的内在性格、气质或情思。黑格尔说过:“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人格物化”主要体现于咏物诗,重在将人的品格化为物象,让物象带上人的品格色彩。诗品之高下,取决于诗人品格之高下,正所谓“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艺概·诗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留下的那首千古流传的《石灰吟》,就是人格物化,托物寄情,体物明志的典型例子: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吟颂石灰,实质上寄寓着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诗中明写的是石灰的生产过程和用途,却暗示着诗人自己历经坎坷磨难,为人正直坦白,心怀纯洁而志向崇高。联系诗人一生为官清正,关心民众疾苦,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最终蒙冤遇害,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可见诗中所吟颂的石灰,正是这位高风亮节的民族英雄的自我写照。



问题3:

移情于物,既借客体物象寄托抒发主体感情。

请用移情于物创作一首有关自己的诗,或者说是自画像吧,但必须借用一物来创作。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银狐 小红伞 蓝点点 黑猫 月亮MM
发表于 2013-3-1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我偷笑一下,那个人偷不了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银狐 小红伞 蓝点点 黑猫 月亮MM
发表于 2013-3-1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下菱儿,顺便说一下偶的立场,那就坚决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下菱儿,顺便说一下偶的立场,那就坚决支持!
爱被风吹过 发表于 2013-3-10 11:49



    爱爱{:hug:} ,谢谢,刚被格式弄的头晕!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我偷笑一下,那个人偷不了懒了
爱被风吹过 发表于 2013-3-10 11:48



    嘻嘻,一起向懒兄学习哈,机会难得,对么?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严刑拷问,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的。{:1_587:}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3-3-1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晕了,哈哈,熊小鬼啊熊小鬼,真想知道你此刻的心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火星球酋长
月亮MM 小蓝马
发表于 2013-3-1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就瞄到了这个帖子,战战兢兢的进来看了会儿~~~~~聊天都上升到课题的高度了,不知道那位懒兄会如何接招呢~~~~
云海苍崖浮棹远,剩两梅三雁听愁绝。鸣涧影,扣弦月。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3-3-10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壶,还是一桶啊,哈{:106:}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发表于 2013-3-1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1:
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一个故事,或一段经历,在你的诗歌中,你经常会用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你又怎样让读者走进你的心灵世界?你源于生活的诗歌作品想给读者怎样的启迪?


我通常用到最多的是云朵、月光、喝茶、蝴蝶这些吧。一直以来我与一些友人都在探讨如何更易地让读者领略我们的作品,不单我们,整个文学圈都是。早在十二年前,我曾经提出我的诗学观念——新口语化创作。说到底,诗歌写作文本是建立在作者的语言功底之上的。而汉语诗歌自从白话文开始,其大部分审美原则或是说欣赏观念已经出现与古诗歌文化的断流,这个断流主要体现在读者的不同群体上。我亦是一直认为上乘的作品是应该能让即使普通的读者都能感受到美的气息美的体韵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让作品通畅易晓且不失汉语本身所具备的意境,委实是让我等写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我提出的新口语化并不是说作品的语言建立在口语这个基础上,应该说介于书面语与日常口语之间的一种文本形式。04年,我在新文学杂志上的薄文提到知性与众性两个观念,简单地说,知性与众性就是雅与俗,但我相信大雅与大俗在抵达语言最高处时应该是异途归一的。关于我自身的写作,早期是模仿各派风格,各个流派各种技巧都去尝试过,08年我的文本语言正式从书面语脱巢而出,转入日常口语与书面语的境界,那会留下了几首现在看来亦是比较满意的作品。而对于我的作品,我自身认为仅是生活中的一些分行,如同我最喜欢做的事是欣赏美并挖掘美,而诗歌则是我行动的具体载体。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20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