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9|回复: 0

[注意] 调平仄,知拗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诗的调平仄须明辨四格——正格、常格、变格、出格,每个诗句必属四格之一。

一、正格

正规格,最规范,最理想,每字平仄固定不变。七言四种正格句式(去掉前两字为五言正格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句



四字规则:

同(音步内两字平仄相同)

间(每句中偶字平仄相间)

对(每联内两句平仄相对)

粘(两联间邻句平仄相粘)

同:每个音步内两字平仄相同,有两种格式:平平、仄仄。每个七言诗句由三个音步和一个单音组成,有四种格式,如上。

间:每句偶字的平仄间隔出现,有两种格式:平—仄—平、仄—平—仄;每句的第五第七字的平仄也间隔出现,格式是平—仄或仄—平。

对:每联内两句的平仄相对,如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两句的平仄正相反对立。

粘:两联间邻句的平仄相粘,如前一联的后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后一联的前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相粘主要是指两句的偶字平仄相同,两句第五第七字的平仄是不相粘的,而是相对的。

二、常格

常用格,每句一三字平仄可自由(仄平脚句第三字除外),其余字平仄不变。七言四种常格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口诀:
声喉平仄定全篇,声眼横纵间对粘,
横纵皆反五七字,一三字调可从宽。

声喉平仄定全篇:首句第二字(声喉)的平仄确定全篇的平仄格式。

声眼横纵间对粘:横向看,每句偶字(声眼)之间平仄间隔出现(或“平——仄——平”,或“仄——平——仄”);纵向看,前后句子之间平仄相对相粘(对句与前边相邻的出句平仄相对,与后边相邻的出句平仄相粘)。

横纵皆反五七字:横向看,每句之中五七字平仄相反;纵向看,相邻两句间五七字平仄也相反(首句入韵的除外)。

一三字调可从宽:每句一三字的平仄变化可以自由(仄平脚句的第三字除外,该字的平仄变化是有条件的,即它由平声变为仄声时,后边的第五字必须随之由仄声变为平声。变化后属于拗救格,不属常格),其余字的平仄遵循正格,即每句的二四五六七字平仄不变,仄平脚句的第三字不变。


三、变格
变格即拗救格,是允许的出格,是可以按照规定补救的出格。拗救是指某字违背了常格,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或者该用仄声而用了平声,但在本句或对句进行了补救。拗字出现在三个位置:出句的倒二字;仄平脚句的倒五字;每句的倒三字。(字位倒数,便于五七言的统一称谓)
变格诗句中出句的一三五六字平仄可以变,二四字平仄不能变;对句的二四六字平仄不能变,一三五字平仄变化受限,其中仄平脚句的三五字的变化是平仄互换,以避孤平;平平脚句的第五字不能变,必须用仄声,以避三平。

四、出格


违背变格,补救不了。如仄脚句的二四字出律,平脚句的偶字出律,犯孤平,三平尾,尾字出律等。出格诗句多见于古绝和拗体律诗中。





字分四等




近体诗句中每个字平仄的受限程度可分四个等级——自由、多变、少变、固定。
一、平仄自由、不讲拗救的字
1.七言首字平仄自由;
2.多数句的倒数第五字平仄自由,唯有仄平脚句的倒五字受限。
二、平仄多变、拗可不救的字
多数句的倒数第三字平仄可变:
1.平平仄尾可变成夹平尾(【仄】平仄);
2.平仄仄尾可变成三仄尾(【仄】仄仄);
3.仄仄平尾可变成夹仄尾(【平】仄平)。
唯独仄平平尾的的倒数第三字不可变,变则出现三平尾,决不允许。以上三种变化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三、平仄少变、拗而必救的字
诗句的偶字(声眼)平仄很少变化。只有三处可以变化:
1.出句倒二字应平而仄拗(平平仄仄平【仄】仄);
2.出句倒二字应仄而平拗(平仄仄平平【平】仄);
3.仄平脚句的倒五字应平而仄拗(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三种变化是大拗,必须补救。


四、平仄固定、绝不可拗的字

1.每句尾字平仄固定、绝不可拗;

2.出句前两个偶字平仄固定、绝不可拗;

3.对句偶字平仄固定、绝不可拗;

4.对句中仄平平脚的倒数第三字平仄固定、绝不可拗(拗则出现三平尾,是大忌)。
以上四个等级中两端的等级即平仄固定、平仄自由的字不存在拗救问题,平仄多变、平仄少变的字才有拗救问题。字声平仄变化口诀:
出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固定六可变。
对句二四六分明,三五须防孤三现。(孤三:孤平、三平)






拗分四类



近体诗的拗救就是对平仄违背常格的字进行补救,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补救的原则是注意平仄数量的平衡。
拗救口诀:
出句拗于倒二三,对句拗于倒三五。
救在本句和对句,倒三来做救世主。
注: “倒二”、“倒三”、“倒五”,指一个诗句的倒数第二字、第三字、第五字。这样倒序指称诗句的某个字,无论在五言诗句中还是在七言诗句中所用的词语是统一的,比正序指称诗句的某个字显得简捷,例如说“倒二字”比说“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要简捷。
这个口诀基本概括了近体诗平仄拗救的规定。
近体诗的常用拗格诗句可以根据拗字出现的位置分成四大类:

一、倒二拗

出句的倒数第二字出现拗称为倒二拗。有两式:
1.平变仄式
定义:出句倒数第二字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称作平变仄式倒二拗。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处于出句位置。

拗式:出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常见于仄脚句(不入韵的出句),拗在倒数第二字,应平却仄。

救式:对句——仄仄平平(平)仄平,在对句相救,救在倒数第三字,用平声补救。
例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杜牧《汴河阻冻》)
倒二字平变仄式拗有一种特殊情况,比较少见。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临洞庭》),“水”应平而仄。有两点特殊:一是首句入韵,若按照韵句规定,倒二字不可拗,但是它位于出句,所以可看做倒二字平变仄式拗。二是平变仄式倒二拗都在对句补救,但是此句不在对句补救,而是把本句的倒三字和尾字都用平声,以此来找平衡。这既可以看做韵句中用“湖”字补救(按韵句看“湖”的位置应是仄声),也可看作出句中用“平”补救(按不入韵的出句看“平”字的位置应是仄声)。

2.仄变平式
定义:出句中倒数第二字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即为仄变平式倒二拗。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处于出句位置。

拗式:出句——仄仄平平平【平】仄,见于仄脚句(不入韵的出句),拗在倒数第二字,应仄却平。


救式:本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在本句自救,救在倒数第三字 , 用仄声补救。有人称为“六拗五救”,也有人称“六拗五救”。我取前者,以偶字大拗优先定名,不取位前优先定名。

例句: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过崔八丈人水亭》)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二、倒三拗


诗句的倒数第三字出现拗称为倒三拗。有三式:
1.夹平尾式
定义: “平平仄”尾句式的倒数第三字应平却仄,称为夹平尾式倒三拗。
正格:平平仄,出句的尾三字。
拗式:【仄】平仄,出句的尾三字是两仄夹一平。
救式:(平)仄平,用对句倒数第三字补平相救。
例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也可不救: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弹琴》)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惊起【向】何处,高飞极海涯(杜牧《闻雁》)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注意:有的夹平尾是因为倒二拗而经本句自救后出现的,应看做倒二拗。例如: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是以“洞”救“庭”。
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李商隐《无题》)是以“了”救“无”。

2. 三仄尾式
定义:“平仄仄”尾句式的倒数第三字应平却仄,称为三仄尾式倒三拗。
正格:平仄仄,出句的尾三字。
拗式:【仄】仄仄,出句的尾三字三仄相连。
关于补救,因为三仄尾属于小拗,又因为用对句的倒三字来救会出现三平尾,所以一般不救。也可同时在出句和对句的倒数第五字用平声来找平衡(有人称拗救)。例如: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杜甫《晚行口号》)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岑参《登总持阁》)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刘禹锡《岁夜咏怀》)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听是去声)
或者只在出句倒数第五字用平声来找平衡,如: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杜甫《雨》)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杜甫《春宿左省》)
(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卢伦《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或者只在对句倒数第五字用平声来找平衡,如:
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杜甫《捣衣》)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杜甫《空囊》)
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杜甫《洛阳》)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杜甫《江梅》)
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杜甫《入乔口》)
还可本句和对句倒数第五字都不用平声,如:
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杜甫《归燕》)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杜甫《病马》)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杜甫《萤火》)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
往还【二】十载,岁晚寸心违(杜甫《赠韦赞善别》)
注意:如果三仄尾是因倒二三字同时拗而形成的,则应看做大拗即倒二拗,那么必须用对句倒三字救,主要是救倒二字,也救了倒三字。如: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以“霜”救“岁”“月”。
有学者李冲指出:唐诗的三仄尾存在“入上代平”的现象,“入上代平指用入声字或上声字代替平声字,这一现象在宋词中时有出现,唐诗中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入上代平并没有改变字的读音,只是因为入声和上声与平声接近,才临时代替了平声”。研究发现,三仄尾的前两个仄声多含入声或上声。前面的例句如“草木岁【月】晚”的“月”是入声代平声;“相看【两】不厌”的“两”是上声代平声;“怅望千秋【一】洒泪”的“一”是入声代平声;“一身报国【有】万死”的“有”是上声代平声。
有人统计,杜甫627首五律中有128个三仄尾,但是有意回避了三同调(三连上、三连去、三连入)。因为句尾三同调明显拗口,如果三仄尾不同调就可避免拗口。所以不能简单地只看三仄尾,而应该细辨三仄是否同调。
还有人统计,《全唐诗》42863首诗中基本符合格律的绝句律诗约有20万句,其中五言应该是“平仄仄”尾句的22901句中有三仄尾1923句,约占8%;七言应是“平仄仄”尾句的14203句中有三仄尾148句,约占1%。由此可知,三仄尾用的很少,应属变格,多用不妥。要用则应避免三仄同调,或者以倒五字来调平衡。

3.夹仄尾式
定义:“仄仄平”尾句式的倒数第三字应仄却平,称为夹仄尾式倒三拗。
正格:仄仄平,位于韵句的尾三字。
拗式:【平】仄平,韵句的尾三字两平夹一仄。
关于补救,夹仄尾式拗是小拗,可以不救。夹仄尾常与出句的夹平尾相对出现,是为了救出句。例如前面提到的例句: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杜牧《汴河阻冻》)夹平尾的出现是因救倒二拗。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夹平尾的出现是因救倒五拗。
再如: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平尾的出现是因救夹平尾式倒三拗。
也有夹仄尾单独出现的,有人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有19首就存在这种单独出现的夹仄尾句。例如: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卢纶《李端公》)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三、倒五拗(孤平拗)

定义:仄平脚句的倒数第五字应是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倒五拗。也就是说仄平脚句中必须有两个平声相连,否则为孤平。多数诗家认为孤平只出现在平脚句中,仄脚句没有孤平问题。
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处于韵句位置。

拗式:韵句——仄仄【仄】平仄仄平,拗在倒数第五字,使倒数第四字成了孤平。

救式:本句——仄仄【仄】平(平)仄平,在本句自救,救在倒数第三字,用平声补救。有人称为“三拗五救”。


例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已尽苦寒月,【况】经(长)别心。(杜甫《捣衣》)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杜甫《至后》)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王维《酌酒与裴迪》)
例句中方括号中的字是拗字,圆括号中的字是救字,下同。

四.复合拗

以上三类拗如果有两类以上同时出现在一句或者一联之中,称之为复合拗。
1.倒二拗与倒三拗同时出现于出句,例如: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村绝句》)
2.倒三拗与倒五拗先后出现于出句和对句,例如: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家》)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
3.倒二拗、倒三拗与倒五拗依次出现于出句对句,例如: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
复合拗的补救方法是用对句倒数第三字补平相救,一字救二拗或三拗。

注意事项:
拗后补救的原则是尽量达到一联内平仄字数平衡。大拗包括三式:平变仄式倒二拗、仄变平式倒二拗、倒五拗,小拗也包括三式:夹平尾式倒三拗、三仄尾式倒三拗、夹仄尾式倒三拗。复合拗中含有大拗,属于必救之类。三大拗,必须救;三小拗,可随意。大拗位在倒二五;小拗位在倒三字。
确定拗式的原则应是大拗优先,而不是位前优先。首先应该看偶数字是否出格(仄平脚句倒四字是否孤平、出句倒二字是否出格),然后再看奇数字,以此顺序确定拗式。例如出句倒二拗的仄变平式,倒数二三字都出格(如“正是江南【好】【风】景”),倒二字是大拗,以此定名为“倒二拗”。虽然倒三字位置居前,也不定名为“倒三拗”。有人依据大拗优先原则把此类拗式称为“六拗五救”,有人依据位前优先的原则把此类拗式称为“五拗六救”,我从前者。
应该灵活看待拗与救,拗字和救字都是对正格的背离,它们是双拗互救的。从阅读顺序看,是前拗后救;从写作角度看,也可以是后拗前救。在写作时,对句出现了必须的拗字,那么就可以在出句的相应位置补救。假如先写出“野火烧难尽”,后写出“春风吹又生”,“吹”字拗而不想改动,那么就可把前句的“难”字改成“不”字来补救,阅读时看到的是前拗后救,写作的顺序可能是后拗前救。

拗救小结口诀

一三五多变,要避孤三平。
二四六少变, 唯变倒二中。
大拗必须救,小拗找平衡。
倒数第三字,救拗可称雄。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0 04: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