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8|回复: 6

[注意] 想多懂得一些诗词理论的请进来(开卷有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孤平
刘星魁(北京)


孤平,是历代诗家所忌讳的。我们在创作中,应力求避免孤平的出现。所谓孤平,就是指一个句子,除韵脚为固定的平声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
孤平,只在五言和七言以单平为韵脚的两个特定的句式中出现。例如,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如改为“仄平仄仄平”(即将这句的第一个字平声,改为仄声),除韵脚为固定的平声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又例如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即将这句的第三个字平声,改为仄声),同样,除韵脚为固定的平声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为孤平。在诗的创作中,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叫做"犯孤平”。以双平为韵脚的五言和七言,虽然句中只有一个平声,但韵脚有两个平声字,不存在孤平。还有五言的“仄仄仄平平”句式,尽管句中只有韵脚两个平声,但这是固定的句型格式形成的,不是创作中出现的孤平,不能算孤平。
凡不依平仄格律常规所造的句子,叫做拗句。孤平是拗句中的一种。犯了孤平,必须进行补救。补救的办法,就是在该用平声的地方,如果用了仄声字时,就应当在本句中的适当位置上,将该用仄声的字改为平声,作为抵偿,把孤平补救过来。孤平补救,通常是在本句内自救。本句自救(即孤平补救),有时也和两句间的拗句相救,同时并用。既是本句孤平自救,又是两句间的大拗救。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就是两句间的大拗救与本句孤平自救,同时并用的例子。
孤平补救的办法是:五言,将句中第三个应为仄声的字,改用平声字:七言,将句中第五个应为仄声的字,改用平声字,即可将拗句补救过来。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七绝诗的第四句“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句中的“客”字是仄声,而此处按照格律应为平声,这样就不合格律诗要求了,犯了孤平。但作者在本句中,将第五个字原为仄声的字,改为平声字“何”,就把孤平补救过来了。又如刘禹锡的《纥那曲》诗中的“竹枝无限情”句中的“竹”字是仄声,而此处按照格律应为平声,为了补救,将这句第三个字仄声,改为平声字‘‘无”,就补救过来了。其他数例,如贾岛的《三月晦日送春》诗中的第四句“未到晓钟犹是春”;于濆的《对花》诗中的第四句“主人贫亦归”;李商隐的《落花》诗中的第二句“小园花乱飞”;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第二句“客行悲故乡”;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诗中的第六句“愧君相见频”: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的第八句“但余钟磬音”;杜苟鹤的《春宫怨》诗中的“欲妆临镜慵”句,等等,都是将五言本句中的第三个原为仄声的字,改为平声:将七言本句中的第五个原为仄声的字,改为平声,这样句中就有了两个平声字,把孤平补救过来了。
在现代诗作中,犯孤平的现象比较普遍。代表当今最高水平的、由中华诗词学会主编的《金榜集》中的作品,都是获得过一、二、三等奖、佳作奖,和入选作者的作品,还有特邀的诗词家的作品,也有犯孤平的现象。如《金榜集》中的七律《老同学宝明招饮》诗中的第二句“揖见应惊鬓己华。”(p.105);七律《赠徐北汀(淼翁)画家》诗中的第二句“左手插兜右手挥。”(p.109);五绝《曼乍风情》诗中的第四句“昼夜竹楼未掩扉。”(p.120):七律《谒祭双亲墓》诗中的第八句“‘细的’你儿哭墓前!”(p.266):七绝《北京市花月季赞》诗中的第一句“滚滚朔风匝地来,”(f.281):五律《题金榜集》诗中的第二句“少陵语意周。”(p.297 );七律《忠魂祭》诗中的第一句“大木拔兮乃国殇”(p.333),等等,都是五言第一个字、七言第三个字,在该用平声字的位置,用了仄声字,又未补救,犯了孤平。
但在诗艺界绝大部分作者,在创作上是严谨的,都能按照平仄格律的要求写诗,都比较注意避免孤平。当出现孤平时,也都能进行补救。现以《中华诗词》2005年出版的第一期、第二期中的作品为例,举出以下一些“孤平拗救”的例子。如七律《分外》第八句“几个是从劳动来。”(第一期,p.30):七律《登山海关城楼抒怀》第八句“纵笔应书新纪元。”(第一期,p.33):五律《春雨初霁游西风禅寺》第八句“有僧闲煮茶。”(第一期.p.34):七律《排污工》》第六句“促进市廛更茂荣。”(第一期,p.15):七绝《松花湖》第二句‘‘四百里山围玉枰。”(第一期,p.39);五律《喜得<中华诗词>》第六句“喜弹山水弦。”(第二期,p.8):五律《虎堀山纪游》第八句“倩谁诗笔裁。’’(第二期,p.14):七绝《樵夫》第二句“皓首古稀攀险山。”(第二期,p.15);五绝《吊梅》第四句“汝今知不知。”(第二期,p。159):七绝《大鲁阁景观》第四句“燕子口中旋复旋”(第二期,p.26):五律《剑门梁山寺仙女桥》第六句“敛眉仙女桥”(第二期,p.29);七绝《悼亡友返程路上作》第四句“老柳一株垂暮鸦”(第二期,p.30):五绝《莫愁湖》第二句“古人先我游。”(第二期, p.35)。以上举的十余例,都是对孤平进行了补救。除这两期外,在2005年出版的《中华诗词》其他各期中,都有很多的“补救孤平”的事例,在此不再一一枚举。总之,诗艺界的绝大部分作者,都是严格按照格律诗的平仄结构规定来写诗的,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诗词的艺术特色,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是个可喜的现象。
对孤平,前人只有一种补救的办法。如果是五言,将犯有孤平的“仄平仄仄平”的句式,改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即将这句的第三个字仄声,改为平声),句中就有了两个平声字,把孤平补救过来了。如果是七言,将犯有孤平的“仄仄仄平仄仄平”的句式,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句式(即将这句的第五个字仄声,改为平声),同样,句中也有了两个平声字,把孤平补救过来了。除前人补救孤平的办法外,我认为还可采取第二种补救办法。如犯孤平的“仄仄仄平仄仄平”的句式,改为“平仄仄平仄仄平”的句式(即将这句的第一个字仄声,改为平声),句中就有了两个平声字,也能把孤平补救过来。但前人是不认同这种补救办法的。其理由:一是,将句子第一个字由仄声改为平声,虽然句中有了两个平声字,把孤平补救过来了。但因补救的平声字,是处在句子双音节的第一个字的次要位置,不是处在句子双音节的第二个字的重要位置,对调节全句节奏的作用不大,解决不了格律音韵的协调问题,前人认为,仍然是孤平句。二是,将句子第一个字由仄声改为平声,虽然有两个平声字,把孤平补救过来了。但补救的平声字没有与原句中的平声字连接在一起,违反了格律诗双平双仄交替的结构句式。因此,前人认为,补救的平声字,只能与原句中的平声字相连,不能与原句中的平声字间隔。如果间隔,即使句中有两个平声字,也是孤平,不能这样补救。我认为,前人补救孤平的办法,掌握过严,不利于诗的创作,不利于作者意象的发挥。应当采取从宽的补救办法,既可按前人的办法补救,也可采取第二种办法补救。
中华传统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构成诗的音乐美的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节奏:二是韵。五言有三个节奏;七言有四个节奏。而孤平句,影响了诗的节奏美的结构。因此,犯了孤平,必须补救,使诗句具有音乐节奏美的特点。我们在创作中,应当遵循中华传统诗词的格律规则,继承这个传统,不要犯孤平,使中华传统诗词这颗璀璨明珠,发扬光大,永放光芒。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的错综美
——关于写作技巧的一点思考
周笃文(北京)


    诗词是最美的语言艺术,不仅要有好的构思,而且还特别讲究表现技巧,要能不断翻新,给人以意外的惊喜,才能征服读者,获得恒久的艺术生命。新、变,是一切艺术的通则,诗词尤其如此,呆板、老套是艺术的大忌。王右军兰亭序324字中有20个”之”字,字字不同,变化层出不穷,千古书圣果然不凡如此。苏东坡《书吴道子画后》云:“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焉……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多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郭若虚《图画见闻录》:“唐开元中,将军裴昮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鬼神数壁,以资冥助……。道子曰: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昮于是脱去缞服,若常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挥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下射,昮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十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笔,飒然风起,为天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以变化而通神,达到艺术之极至,由此可见。

    错综:多样统一的变化之美。

    王力先生认为,诗词的对仗是整齐的美,平仄是抑扬的美,韵脚是回环的美。詹安泰先生则认为,这主要是就律诗得出的结论。就词来说,至少还有一种错综的美。这是很重要的补充。

    刘永济先生认为:文艺之美有二要焉,一曰条贯,二曰错综……错综者,局势疏荡转变之谓也。

    从多样中见统一,从整齐中求变化,是美之通则,刻板、单调是与美无缘的。文以曲为美,文如看山不喜平,曲折尽变为诗文词曲的美之要诀。这一点,在许多习诗者中,似未引起足够重视。

    劣诗举例:潘祖荫(世恩孙,咸丰二年探花)为工部尚书,某满人主事,闻潘好诗,乃急作数首以献媚,首章题为:《跟二太爷阿妈逛庙》。潘见之狂笑不止。伯老云:项城夏某有《闲游三叔厅院》:“闲游三叔大厅堂,一派清幽非寻常。两边排列太师椅,中间安放象牙床。”其父号称项城才子,有《赋得小楼一夜听春雨》云:“一夜昏昏睡,无精又少神。不闻雨打点,但听猫叫春。”虽合格律,全无诗味半死不活。太炎举史思明诗:“樱桃一篮子,半黄一半青。一半寄怀王,一半寄周挈。”或言三、四句互调则协律,史怒曰:“岂能以周挈压我八郎?!”

    名家亦有败笔,石延年(曼青)咏红梅:“梅好唯伤白,今红是绝奇。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烘笑从人赠,酡颜任笛吹。未应娇意急,发赤怒春迟。”东坡认为:“诗老不知梅格在,只言绿叶与青枝。”极是构思既差,对句亦笨极。

    诗是才人的竞技场,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者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说得真好。写诗不能呆板。很怕平直,歪才、别趣、幽默、调皮、有益无害。

    广为传说的毛泽东的两首诗:“小小儿童一龄,两颗牙齿稀松。鸡巴一翘尿淋淋。江河流胯下,蝼蚁作波臣。”(《临江仙》半阕)。

    粗语出奇情,的是霸才之表现。另一首七绝:“独坐池边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同样是性情之流露,虽不一定是毛作,但精神相通,引起共鸣。

    还有一首流行在湖南的长短句:“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南北东西,千丝万缕,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一声声不如归去!”元·梁栋《禽言》诗:“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秋水多。九疑山前叫虞舜,奈此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哥哥。”皆仿鹧鸪啼声。这些广为流传的通俗作品,同样体现了错综之美,如句式参差不齐,意象奇正相配,复沓式与铺垫的手法,是如此生新而不落俗套,深入浅出,俗中见奇,令人过目不忘。

    蒙古草原,金戈铁马,上演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剧,流动着多少千古英雄浩气。一千五百年前的敕勒歌,感动了多少人,敕勒族是活动在山西北部及内蒙阴山一带的一支骠悍的游牧民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武定四年(公元五四六年)高欢伐西魏时,斛律金所唱,歌本鲜卑语,极其苍莽雄浑,气象万千。寥寥二十七字,元好问盛称:”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错综六类

    错综之要,在于增强诗词的变化感、思索感、生新感与朦胧感。好的诗词要走处能留,不宜轻滑、落套。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互文、倒装、错位、转折、铺垫、疏荡。

    1、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首被明七子李攀龙评为七绝压卷的诗。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何故,盖言师老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以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说得极好,可顿开茅塞。
    杜甫《上兜率寺》:“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庾信哀时久,何飆好不忘。白牛车远近,且欲上慈航。”三、四句,妙在有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时空在此交错。巴蜀(空间),齐梁(时间),抚古今于一瞬,感慨自深,分量自重。

    2、倒装(主谓、动宾之类)

    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颈联)即“残夜海生日,旧年江入春”之倒装,一经倒折,便特有力度与质重之感。

    杜甫《秋兴》第八首(五十五岁夔州作):“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人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颔联最为人称道,最令人琢磨玩味。实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这样写:一则突出了色泽美,二则加强了思索性,大胆活用,故成此奇。

    3、错位:

    宋陈善《扪虱新话》:“楚辞以去日对良辰,以蕙肴蒸对奠桂酒。俞樾《古文疑义举例》:“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词,以见文法之变者。如《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去日良辰。《夏小正》剥枣栗零皆是也。”即故意破除整齐的对偶,以增文变。

    韩愈《罗池庙碑》:“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顿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于语法应作:“荔子丹兮蕉黄,肴蔬杂兮进侯堂….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方顺,此故为破体,以追求文笔之矫健。这种美学诉求是很高超的。

    杜甫《后游》(761年游新津修觉寺,不久再游乃有此作。)“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阔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不说诗人喜爱江山花柳,而说是江山花柳无私地呈现其美好生机,供诗人欣赏,“如有待”三字很是到位,“自无私”见出哲理的深度。这些地方,须细心体会,才能悟出诗味。

    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飆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同此技法。

    4、转折

    唐无名氏的《醉公子词》:“门外祸儿吠,知是萧郎至,划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帷,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伊醉,还胜独睡时。”至情文字,妙在多转折,始闻声音而喜,是一层;继见其醉而怒,是又一层。扶之人帐.则转怒为怜是又一层;不肯脱衣.转怜为恨。终则觉得还胜独睡,转恨为恕,自家开脱。一篇之中,语语转,字字折,写尽醉人之态。

    陈师道《谢赵生惠芍药》:“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一枝剩欲簪双鬓,未有人间第一人。”殿春之娇花.应妆扮最美之双鬓,而惜无人间第一人在。意极曲折,而境极高远。

    无名氏《眉峰碧》:“蹙破眉峰笔,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末足时,便忍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据说宋徽宗书之屏风,柳永也从此悟出笔法,上片用倒插笔,从别时写起,无可奈何之别,尽在眼前.下片写驿站怀人,愈转愈深,令人凄断。

    5、铺垫:以对比反差.拙与奇,大与小,正与反相烘托,以产生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如:徐兰的《出居庸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第三句最着力.将四句烘托到了感人之极致。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此写李陵之败,可怜二句,征人已成白骨,而闺中仍牵萦入梦.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之力度。沈东江(谦)所谓:豪爽中着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即是此类。

    正如稼轩《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者何其激昂,结句又何等悲凉。

    6、疏荡

    是一种放旷高奇、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包括义项的多元性与宽泛的影射性、不确定性等。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上片倒叙,写贪欢短梦中醒后的感觉:如雨声、寒意等,引发亡国客居之痛苦。俞平伯以为,“流水”句极不晦涩,而颇迷离。可理解为:春去了,天上?人间?哪里去了?

    又:春归了,天上啊,人间呀!又:春归去也,昔日天上,而今人间矣!最后他认为应当如此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离别之容易如此。“天上人间”,相见之难如彼。

    诗词贵疏荡迷离,而不必一一坐实,多义性是中国诗歌一大特点。它对近代意象派如庞德的“错乱语法”有极大启发。诗无达诂,见仁见智,此中大有妙谛。

    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即是疏荡见奇之显例.他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推出了一个假赤壁,后世便有了名齐蒲圻的文赤壁了。句法上更是如此,下片前三句,于律应作六、四、五字句。李清照:“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杆慵倚”。东坡“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亦同。而赤壁词则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改作六、五、四式。随后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于律应作四、五句式,皆既破字数,又破文法。范仲淹之《苏幕遮》:“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于意当作:“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方顺,而词人以疏荡之笔出之,便更有奇气。诗中此类亦不少见,如崔护《过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知”一作“祗今”,于意我以为后者胜。

    余以为作诗之要,一要虚静其心,二要穷尽其象。三要错综其章法。以上仅就错综问题,略陈管见,望四海方家,不吝赐教为幸。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常用名词分类

  [天文]
  
  太乙 长庚 芦风 桦露 膏雨 油云 霞脚 电腰 月珥 烟环 风驷 雷鞭 日嫩 风娇 云帐 霓裳 月姐 风姨 云盖 风轮 五纬 三台 顿雨 痴云 电女 星娥 风爪 云鳞 雪带 云衣 月浪 星波 月瘦 风长 云锁 风绕 月眼 星眉 鹰风 鹤露 怪雨 顽云 飓母 云师 烟魄 月魂 河鼓 天船 风脆 雨香 日线 云绵 云怒 风苛 杏雨 槐烟 干雨 湿烟 风脚 雨拳 雨练 云罗 雨剪 风梭 雨力 风威 瑞霭 香霞 桂月榆星 花涧雨 石楼霞 桐叶雨 稻花风 廉纤雨 料峭风 云作使 雨为媒 惠风畅 化日舒 童女电 美人虹 三竿日 一线天 泼火雨 养花天 歌扇月 酒旗风 催诗雨 醒酒风 三径雪 一程云 云布甲 月逢庚 封姨剪 织女机 芭蕉雨 杜若烟 千条露 九点烟 半规月 五两风 红杏雨 绿柳烟 三尺雨 一声雷
  
  [时令]
  
  元日 小春 夏五 春三 社日 农期 赐火 颁冰 梅暑 麦天 浓暑 嫩寒 霜曙 雪朝 送腊 迎春 浊暑 清秋 九夏 三秋 上九 重三 蚕月 条风 画鸭 斗鸡 槐夏 麦秋 菊月 兰期 风夜 雨宵 斗草 流杯 冷雨 盲风 亚岁 闰冬 破夏 分冬 谷雨 花朝 采燕 丝雉 艾虎 蒲人 送酒 题糕 乙夜 丁年 子月 寅春 元巳 上寅 燕社 莺春 养日 长风 梅信 兰期 角黍 煮梅 竹醉日 柳眠辰 杨柳节 海棠春 风破暑 日如年 莲叶晚 菊花期 梅迎腊 柳别秋 添线日 护霜天 穿针夜 落帽辰 浴蚕节 媒燕辰 红蓼晚 白苹秋 藏冰候 酿雪天 无休岁 不辍冰 芳菲节 料峭天 清和节 艳阳天 虫促织 燕迎秋 穿线日 晒书天 山分腊 水响冬 花落后 雁来时
  
  [地理]
  
  交趾 贯胸 蚌浦 龟矶 蛟浪 鸡潮 枫岸 蓼堤 砚沼 圭塘 赤水 蓝田 汉女 湘妃 沙背 石鳞 石窍 泉痕 浪撼 沙磨 鸡塞 雁门 文井 笔沟 水骨 山眉 积石 流沙 鳌石 龟山 蕙田 兰畹 月浦 烟涛 汤谷 酒泉 孝水 贪泉 涛雪 瀑雷 浪脊 岩腰 石走 崖奔 峡束 潮冲 桂领 莲峰 愁海 怒江 蜀栈 秦关 蜃涨 鲸涛 莎阪 菊泉 笠泽 箕山 苦县 甘州 甲浦 申湖 冰练 峰螺 浪态 山情 海立 山飞 海镜 岚屏 梓泽 兰皋 河伯 浪婆 鸡泽 马陵 蟹渚 鱼潭 梅岭 竹溪 琴峡 鼎胡 郑谷 严滩 亥市 辛田 滩尾 岭腰 水吃 潮吞 水抱 峰攒 楚岫 吴江 剑阁 炉峰 石鼻 冰牙 荻港 菰洲 明月浦 落星矶 黄牛渡 白鹿泉 黄鹤浦 紫驼峰 羊肠阪 鹿角津 牛儿谷 燕子矶 瓜蔓水 麴尘波 藏书洞 洗砚潭 毛女岫 玉娘湖 元亮井 子陵滩 三篙水 一枕山 丁卯港 酉辰溪 参差浪 熨贴波 烟霞国 日月崖 鸳鸯浦 鹦鹉洲 闻犬洞 唤鱼潭 熊耳峡 虎头岩 杨柳洲 海棠川 桃叶渡 蓼花滩 支琴石 洗笔泉 愚公谷 妒妇津 貂黄岭 鸭绿波 聪明井 智慧泉 峰午午 石庚庚 丹荔屿 白苹洲 吞天水 拍岸波 马蹄谷 莺头湖 荷叶屿 菊花山 沈书浦 卓笔峰 三候石 五老峰 贞女石 丈人峰 千秋岭 万岁湖 逍遥谷 旖旎山 山浮髻 石作鬟 沉香浦 拾翠洲 野媚川晴 山明石秀 烟峦雨嶂 雁塞龙沙 风萦波面 云束山腰 蓼洲鸡唱 月峡狐鸣 雪海茫茫 云涛浩浩 鸥波雨点 鲈屿帆归 洲翻杜若 浪涨桃花
  
  [音乐]
  
  夏舞 虞韶 延露 遏云 子夜 翁离 楚舞 吴讴 别鹄 离鸿 粥鼓 饭箫 裂石 惊波 凤吹 鸾讴 羌笛 胡笳 午磬 申钟 茶鼓 饭钟 折柳 落花 塞角 村钟 按筑 吹铙 巴人调 越女歌 清平调 窈渺音 流水曲 送春歌 湘灵瑟 越女歌 五弦瑟 百衲琴 折腰舞 连臂歌 箜篌引 筚篥歌 无愁曲 长恨歌 梅花曲 桃叶歌 霜天角 月夜筝 红牙板 碧玉钟 闻鸡舞 扣角歌 凄凉曲 黯淡歌 幺凤舞 白麟歌 阴阳管 大小竽 琴一抚 鼓三挝 阳关曲 易水歌
  
  [人伦]
  
  友于 率乃 姜被 莱衣 孝笋 忠葵 诗奴 酒妪 茶户 酒丞 窦妇 萧娘 则友 如宾 五品 十伦 织女 薪翁 贤母 令妻 赵女 吴侬 宜尔 媚兹 鸿案 鲤庭 长子 中丁 佳士 可人 琴瑟 埙虎 漫叟 愚公 兰嗅 雁行 孝鲤 慈鸟 越婢 燕娥 墨娥 琴客 视膳 含饴 庭玉 堂萱 字厥子 宜其妻 三益友 五经师 爪牙吏 喉舌官 强项令 折腰官 忠臣国 孝子泉 九重女 一品孙 诗书将 社稷臣 九熊母 挽鹿妻 风骚将 礼乐卿 司花女 拾翠人 无状子 负情郎 桃叶女 花枝娘 芸阁友 竹林贤 青琐客 紫薇郎 双髻女 五尺童
  
  [人事]
  
  天纵 日新 倚马 雕龙 白意 丹书 执圭 盈缶 访瓜 课枣 金穴 银山 耳学 心声 南月 北云 折槛 裂麻 孟笋 姜鱼 玉珂 珠履 度曲 拈诗 学圣 儒宗 吞海 吸江 春酒 彩衣 三绝 两雄 赐杖 悬车 铜虎 银鱼 吞纸 卖文 折柳 攀花 拜石 种鱼 挂剑 捐金 畏月 移山 铸人 种玉 易美 经神 推梨 让枣 艺林 文阵 黄口 白头 梅市 桃源 东郭 北门 露秋 风襟 面壁 心斋 题柱 着鞭 乡梦 客愁 才峰 学浪 济川 捧日 听雨 看云 竹马 鸠车 祖白 称朱 耕云 钓月 岸风 舟雪 置芴 破琴 诗伯 文宗 鹤骨 松身 容与 逍遥 澄心坐 抵掌谈 谋生拙 守道贫 抄诗苦 嗜酒贫 闲居赋 小隐诗 逢迎拙 劝课慵 三冬学 八斗才 寒矛坐 泛花游 嵇康懒 张旭颠 安仁拙 李白狂 何逊恨 伍员冤
  
  [闺阁]
  
  西子 南威 楚娃 宋艳 细腰 纤手 轻盈 袅娜 辨弦 咏絮 拜月 焚香 朝霞 夜月 绝代 倾城 题红 买赋 谢女 萧娘 舞袖 歌喉 春瘦 夜愁 檀口 柳腰 红叶 元霜 午梦 春心 蕙心 兰质 彼姝 子美 冰心 霜操 云髻 花颜 绿珠 碧玉 钗斜 洒困 玉碎 珠沉 窃香 解佩 解语 疗饥 桃犹嫩 玉未香 歌金缕 唱竹枝 柳叶眉 桃花面 红叶诗 白团扇 出水莲 迎风柳 愁锦瑟 醉瑶觞 樊素口 小蛮腰 怜孤影 惜落红 干金笑 双玉啼 春色红酣 朝烟翠锁 梅花体态 杨柳腰肢 剪声肠断 线脚泪痕 十二纤腰 三千粉面 愁形易写 瘦态难描
  
  [形体]
  
  眉语 手谈 心花 意蕊 皓齿 香肌 心将 舌兵 腮花 意絮 虬须 燕额 意树 心田 心兵 舌战 蝉鬓 蛾眉 尘眸 道骨 情原 舌本 愁发 恨眉 耳餐 心醉 意马 心旌 尧颡 舜瞳 酒喉 诗骨 智海 仁江 意匠 心师 瘦骨 饥肠 醉颊 歌唇 青眼 赤心 广野 高台 老胆 枯肠 情渊 性海 智炬 心灯 酒胆 诗肠 绿鬓 朱唇 月颊 星眸 文在手 宿罗胸 玉为骨 铁作肝 书生胆 志士膺 凌云气 捧日心 瞳剪水 面凝脂 芥蒂胸 模棱手 强项令 折腰官 壮士胸 将军腹 桃花面 柳叶眉 玉女眸 麻姑爪 昂藏态 自在身 屠龙手 牧犊身 锦绣肠 经纶手 三寸舌 十围腰 九回肠 三折臂 眉如月 鬓堆云 权奇骨 磊落神 澜翻舌 竹在胸 志和音雅 气茂神清 莲似昌宗 柳如张绪 双珠有孟 连璧同潘 傅粉何郎 凝脂杜义 星标玉立 鹄峙鸾停 春融雪彩 鹤立鸡群
  
  [文事]
  
  易圣 经承 墨稼 经畲 书叶 笔花 编柳 截蒲 银编 铁砚 文阵 墨兵 文圃 纸田 胸篆 舌莲 击钵 拈须 孔壁 曹仓 翰府 诗坛 书观 墨池 字瘦 诗曜 裁赋 刺经 晋豕 鲁鱼 经社 砚田 笔阵 文场 倚马 雕龙 鸟篆 虫文 骥尾 蚕头 垂露 偃波 竹砚 藤笺 经库 墨庄 杜库 陆厨 金剪 银驹 绿砚 红笺 史馆 词园 笔虎 墨猪 书丹 飞白 霜煤 烟墨 立雪 拈松 鱼砚 鼠毫 虎仆 龙宾 学海 书城 呵笔 擘笺 太守 中书 扛鼎笔 涌泉文 诗魂爽 文骨成 蛟龙字 冰雪文 延寿赋 送穷文 双钩贴 八体书 松花纸 柏叶书 掷地文 风霜字 金石声 金壶字 石鼓文 乞米贴 换鹅经 长史贴 右军书 诗做障 笔如山 词倒峡 笔翻河 疑鲁亥 讽风丁 搜神记 骂鬼书 闲居赋 小隐诗 蝇头字 蚊脚书 管城子 楮国公 薰香摘艳 茹古涵今 庾清鲍俊 岛瘦郊肥 陆海潘江 宋风谢月 孟诗韩笔 柳骨颜筋 错彩镂金 剪红刻翠 琉璃砚匣 翡翠笔妆 紫玉池深 红螺杯小 号石处士 称楮先生 砚城墨甲 心织笔耕
  
  [珍宝]
  
  金屑 木难 白琥 赤金 鼠璞 鱼珠 赤仄 朱提 赵璧 梁珠 赤铜 黄铁 水精 云母 清暑 辟寒 错落 玲珑 越玉 燕金 顽铜 圣铁 玛瑙 珊瑚 火齐 云沙 琥珀 玻璃 青锡 碧瑜 墨玉 黄银 连城 照乘 青钱 紫贝 地宝 天琛 蓝田玉 赤水珠 浮滨磬 照水犀 三采玉 五铢钱 和氏璞 沈郎钱 冷暖玉 子母钱 无遐璧 有晕铜
  
  [宫室]
  
  帝苑 天樨 月槛 虹桥 雁塔 龙门 藤轩 荷屋 藤架 豆棚 丙舍 寅阶 月牖 云楣 宸阙 禁渠 海角 江篱 鱼瓦 虫椽 柳郭 松城 花县 琴堂 甲观 午桥 露沼 霞扉 禹殿 尧阶 客舍 邮亭 鼠径 鹅池 芸阁 菜庐 竹瓦 杏梁 经阁 诗楼 殿吻 廊腰 结草 立茅 露榭 霜台 颜巷 孔门 蜗壁 唇窗 梅屋 竹关 刺巷 莎阶 剑壁 琴窗 屋角 篱头 陋巷 广居 紫禁 彤阶 桂苑 兰台 白户 朱门 崖厂 水园 草阁 梅堂 燕贺 莺迁 鹿聚 鹑居 燕厦 鸡窗 镜殿 针楼 四壁 三椽 纸阁 蓬庐 鸳瓦 燕梁 斗室 盆池 黄鹂巷 白燕乡 飞鸟径 落花厅 松叶屋 藓花阶 眠竹寺 听松庵 临风榭 可月亭 浣花里 折柳桥 崇文馆 阅古堂 无碍殿 未央宫 渊明宅 逸少池 南北舍 短长亭 门容膝 户碍眉 羊肠径 雁齿桥 鸳鸯瓦 玳瑁梁 红药砌 绛云窗 迎风馆 待日轩 藏春坞 买夏园 招隐馆 望仙宫 题诗壁 点易窗 庄生径 陶令篱 芳菲径 婉转桥 池做匣 路如弓 金鹅阙 铜雀台 观鱼槛 放鹤亭 芝兰室 桃李门 黄菊宅 绿筠亭 飞花阁 积翠池 山腰宅 水面楼 藏经阁 造字台 积贤里 通德门 元亮径 子陵台 崎岖路 欸乃村 铭陋室 赋闲居 五柳宅 白花庄 宰子寝 子贡墙
  
  [服饰]
  
  露带 云裾 雨笠 霓裳 凤带 鸾衣 鹤陂 猩袍 犀带 鹿裘 象珥 蝉环 荷珮 菊裳 贝带 珠袍 香环 钿螺 钗凤 云髻 雨巾 柳屐 莎裳 征袖 战袍 豹舄 麟袍 螺髻 凤鞋 苔帻 笋鞋 罗袜 花钿 梵衲 禅衣 白袷 乌巾 冠豸 佩鱼 蒲履 桂裳 紫绶 黄裳 凤袍 麝带 鸳衩 箬笠 芦衣 花帽 草衣 绳履 絮衣 醉帽 吟鞋 绛帕 青衫 诸干 不借 鹤氅 犀靴 锦履 罗衫 簪胜 钗符 麋裘 蝉带 雀钗 槐绶 葛衣 藤笠 葛巾 纨袖 绨袍 舞袂 歌钗 赤舄 缁衣 貂珥 雁貂 谷帽 罗裙 犊鼻 鸦头 郎官绶 博士衫 居士履 牧人蓑 吴娘袖 越女衣 太真袜 西子鬟 凌波袜 垫雨巾 春风佩 暮雨钿 尚书履 太守袒 神女佩 羽人衣 王乔履 宋玉襟 游春屐 钓雪蓑 飞云佩 却月钗 丹凤舄 白鹇冠 骚人佩 季子裘 王生袜 范叔袍 王恭氅 杜甫冠 寻山履 挂壁冠 东山屐 北斗冠 飞凫袖 簇蝶裙 青鼠帽 黑貂裘 鸳鸯履 孔雀裘 凤头履 燕尾衫 盘龙髻 坠马鬟 鸳鸯履 蛱蝶裙 龙缟袜 虎皮靴 红槿帽 紫兰袍 珍珠袄 玳瑁簪 丹玉履 紫罗襦 红绡袖 绿玉簪 绿珠带 青玉鬟 凭栏袖 蹴踘鞋 盘桓髻 倭堕鬟 禹卑服 汤布衣 金鱼袋 银鼠衣 鸦头袜 鹄嘴靴 螺子袋 凤纹钿 莲叶帽 柳花裙 青耳履 绿毛衣 黄罗帕 青羽裙 揉蓝袖 漉酒巾 不阑带 无缝衣 三事衲 四时衣 销金帐 集翠裘
  
  [饮食]
  
  染指 朵颐 鹅火 雉膏 桂醑 桃菹 竹米 松浆 秋鲜 腊糟 乳酒 丝糕 雪菌 霜蔬 卯酒 辰瓜 大嚼 先尝 蚁酱 蜂糖 芦酒 菊糕 白酒 黄梁 茶乳 酒鳞 野蔌 山葱 辛桂 申椒 三白 二红 鸡肋 骜肪 杏酪 松醪 兰肴 艾酒 山蜜 海盐 鼎肉 壶食 康伯 麦生 蜜露 糖霜 浮蚁 蹲鸱 菱母 芥孙 鳞脯 鹿腩 麋脯 蟹胥 芋粥 菱羞 花醴 豆糜 市哺 村醪 玉糁 琼糜 绿乳 黄脂 腊笋 春菘 榆耳 蕨拳 笋角 茨头 菜甲 瓜丁 笋脯 兰羞 冰酪 玉酥 奴桔 母姜 笋屦 葱袍 平心 适口 蒲脯 蔗糖 薄夜 浇春 菌耳 瓜脐 菘甲 茶枪 熊掌 彘羹 草蜜 花酥 茶浪 酒花 蔬甲 茗旗 鲤鲙 虾羹 斗酒 盘羞 野笋 湖菱 开跖 二螯 毋流饮 不素餐 鹿胎酒 乌嘴茶 青螺栗 白鹤茶 桃花粥 芍药羹 黄柑酒 赤枣糕 撑肠饭 照面斋 延龄酒 续命汤 琼液酒 玉华盐 贤人酒 学士茶 郎公桔 缑氏瓜 猫头笋 鸭脚葵 十日饮 万钱餐 牛心炙 蟹眼汤 红螺酱 紫蟹糟 胡麻酒 豆寇汤 松花酿 菊叶羹 同心脍 引口胶 冷面草 钓诗钩 红桃酒 紫笋茶 张翰脍 邵平瓜 云毋笋 水晶葱 龙爪薤 兔头瓜 藏待之 蓄御冬 鱼儿酒 虎子盐 切熊白 酌鹅黄 红莲饭 绿芋羹 明星酒 玩月羹 湖上酒 雨前茶 珍珠米 玛瑙浆 三升酒 七碗茶 元亮酒 陆机樽 鸡毛菜 雀舌茶 龙须菜 马首瓜 鸡心枣 虎掌瓜 长腰米 小甲蔬 冲风菌 向日葵
  
  [草木]
  
  风桂 雪芝 椽竹 瓦松 尧韭 舜梧 羊韭 鹿葱 毛竹 刺桐 虎杖 蛇床 竹弟 松兄 枫骨 藓皮 柳颊 梅须 虅骨 柳腰 雨藓 烟荷 鹿竹 牛芸 孝草 贞松 苦竹 甘棠 芝友 竹君 桐乳 柏脂 藓骨 花须 松髓 竹肤 禁柳 井梧 官柳 帝萝 龙竹 虎蒲 仁草 义松 涩勒 扶留 竹母 松公 松友 草兵 兰眼 柳眉 松须 竹毛 竹手 花膺 坞竹 篱风 女草 郎榆 风竹 龙松 寿柏 贞松 蛇祖 鹤仙 竹祖 桐孙 槐抓 槿心 槐撄 竹胎 草眼 柳腰 竹乳 苔须 花骨 藓鳞 花梦 柳魂 柳絮 蕉丝 柳线 茅针 荷盖 蓬房 花睡 草苏 柳拜 花牵 鼠耳 鸟头 菊面 蕉心 菊脚 松肩 柳浪 松涛 葵足 竹头 柳意 花情 萍锦 桃珠 竹粉 松钗 柳老 莲肥 柳卧 松吟 竹撼 虅缠 虎葛 凫葵 桂子 枫人 柳脸 兰心 榴锦 草珠 松妒 花嗔 兰魄 竹魂 荇带 苔衣 蒲笔 菊钱 松健 菊贞 竹啸 松鸣 关柳 市槐 福草 祥桑 梅子 竹孙 柳草 莎须 兰甲 草袍 竹醉 苔皱 竹泪 梅魂 柳带 虅衣 芝箭 芦锥 篁媚 柳娇 梅觉 柳知 人柳 女兰 杜若 已且 柳眼 梅腮 蒲剑 棘针 苔锁 藓缝 春月柳 晓霜风 屏风草 萎露荷 经月藓 耐霜莎 遇墙竹 对户梅 南涧藻 上宫兰 迎凉草 纪闰桐 缘坡竹 挂树虅 长亭柳 上苑梅 新甫柏 景山松 公孙竹 姊妹花 先生柳 处士梅 益母草 报娘荞 金线柳 玉簪花 裙腰草 磬口梅 浑心竹 大眼桐 和事草 养神芝 连理木 合欢花 鸡头竹 鼠耳槐 藏鸦柳 覆露蕉 平安竹 灵寿花 癫狂絮 稳重花 花欲语 柳如痴 高堰柳 小篱梅 王孙草 帝女花 仙人桂 隐士松 宜男草 侍女花 金铃菊 黛笠松 书带草 酒杯虅 无心草 没骨花 相思柳 称意苔 龙公竹 虎子桐 人面竹 象蹄花 三眼柳 百尺桐 雌雄竹 富贵花 参差荇 聚散萍 花作伴 柳相邻 君子草 大夫松 居士竹 羽人枫 渊明柳 和靖梅 云母桂 月精芝 僧鞋菊 佛手蕉 断肠草 卫足葵 多情草 巧笑花 忘忧草 解语花 龙脑菊 芸胎芝 凤尾草 鹿胎花 三花树 九节蒲 玲珑竹 窈窕萝 梅作客 竹为朋
  
  [百花]
  
  解语 羞人 江绿 海红 菊婢 梅妻 菊脑 梅头 菊傲 桃顽 柳知 梅觉 桂子 桐孙 金焰 丹华 盖紫 藏红 江梅 沅芷 潘县 隋堤 金粟 冰丝 浮素 刺红 荷鼻 蓼牙 兰魄 梅魂 杏妒 梅欺 葵足 蕉心 松健 菊贞 不言 相映 水村 山馆 山客 凤仙 杏面 荷身 西子 杨妃 松绵 醉粉 庭菊 市槐 菊面 兰腮 梅怨 桃羞 桃肥 柳老 杏雨 梨云 高烛 重台 分种 寄生 照水 临风 柳颊 梅须 金樽 檀板 刺客 离娘 人柳 女兰 兰眼 柳梅 菊笑 荷喧 桐乳 桂脂 红药 紫蓉 帐蒙 铃护 卧酒 洗妆 珠树 琼英 兰翠 菊珠 巧笑 合欢 姹紫 嫣红 红踯躅 白芙蓉 桃叶渡 杏花春 擎雨盖 傲霜枝 香世界 锦官城 彭泽菊 武陵桃 珊瑚朵 金线丛 深浅色 淡浓妆 千叶影 百枝然 兰名楚 菊姓桃 千灯焰 百和香 凌风桂 避日槐 玉山桂 香水兰 先生柳 处士梅 五候馆 四娘蹊 妍外净 暑中寒 贴水荷 翻阶药 重阳菊 谷雨萍 仙人桂 隐士松 桃花菊 柳絮萍 河阳县 洛邑城 胭脂萼 琴轸房 占风栋 纪闺桐 将军柳 罗汉松 漏霞雪 隔坡云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词中的名词解释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诗余】
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诗的节奏。另参考【节奏】
【谋篇】
谋篇指诗词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原来平是指平声,仄是指上去入三声,但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四声】
即语调的平上去入,合称四声。
【平起与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平声,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仄声。这是近体诗平仄句式的构成之一种。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平起平收与仄起仄收】
构成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 仄仄平平仄。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句脚仄起平收】
这是近体诗押韵的基本规则,即上句不押韵,仄声收,下句押平声韵。
【对句与邻句】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联】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粘对】
即是指在平仄上,邻句相对,对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具体请参照【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
【失对与失粘】
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但这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
【三平调】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三平调有两种情况: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调。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工对】
对仗的两句词性要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借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流水对】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部】
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依韵】
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韵】
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韵】
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通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窄韵】
一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险韵。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和诗的知识:次韵、步韵、用韵、依韵。

关于和诗的知识:次韵、步韵、用韵、依韵。所谓的和诗并不是简单的回复,严格来说它有着自己的形式,具体说主要是韵的问题,主要有次韵、步韵、用韵、依韵。

简单地说——

次韵:根据别人诗篇所用的韵,并且依原韵先后次序写出的诗。(字同、顺序也同)
步韵:步是步伐相随之意,意思同次韵。
用韵:用他人诗篇的原韵写诗,但先后不必依照原韵的次序。(字同、顺序不同)
依韵:根据他人诗所用的韵目写诗,具体韵字不必与原诗相同。(只需同韵即可)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 体 诗 的 押 韵
原作者:rlslyhcom  来 源:诗词文艺论坛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这些“变体”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
    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

  首句“思”属支韵,“围”、“归”属微韵,这叫作“以支衬微”。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首句“亭”属青韵,“声”、“生”、“城”、“兄”属庚韵,这叫作“以青衬庚”。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诗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这里以鲁迅、毛泽东的旧体诗为例。

  鲁迅青年时代写的近体诗,现在保存下来的,如《别诸弟》、《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韵都属同一韵部,“衬韵”也不用,是严格按照旧时的试帖诗用韵的。但当他赋与旧体诗以历史新质之后,服从于表情达意,将前人“衬韵”、移植过来,而不限于首句。例如《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携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幻变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里的“时”、“丝”、“旗”、“诗”属支韵,“衣”属微韵,按陈规,邻韵只可用于首句,而这首诗却用在最后一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

    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酒卮食河豚。

  这首诗里的“云”属文韵,“春”属真韵,“豚”属元韵。三个押韵的字分属于相邻而又不同的韵部,这在古人近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但现在保留下来的鲁迅近体诗,多数还是用同一韵部的。这少数几首通押的近体诗,你总不能认为是他不懂韵律,或者一时疏忽,应该认为是对近体诗用韵的合理解放。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标准句式,可以变通的非关键字,也尽量拗而有救,调整得节奏鲜明、和谐,连不押韵的句子的脚节,上、去、入三声掺合着用,邻近的脚节不用同声字,力避“上尾”,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于此可见他对声韵学造诣之深,运用之严谨。然而他的近体诗的押韵,同鲁迅一样,突破前人的樊篱,运用了邻韵通押。例如《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的“难”、“丸”、“寒”三字属寒韵,“闲”、“颜”二字属删韵。再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锺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黄”、“慷”、“王”、“桑”四字属阳韵,“江”属江韵。又如《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班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飞”、“微”、“衣”、“晖”属微韵,“诗”属支韵。再如《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锦战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今君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五个押韵的字,分别属三个韵部,“飞”、“违”、“非”属微韵;“题”属齐韵;“谁”属支韵。

  郭沫若近体诗很讲究平仄,但押韵也不“率由旧章”。例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这首诗五个押韵的字也是分属三个韵部,“淆”属肴韵,“刁”属萧韵,“遭”、“毛”、“曹”属豪韵。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54条诗病


总则:这些病是对格律诗来说的,指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对古风不全适用。
    一、用韵类.
    押韵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字放置在一首诗中固定的位置,使诗产生一种声音的回旋美。其目的是利用韵增加诗歌的和谐与美感,便于诵读和记忆。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是诗的最重要的组成因素,不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押韵,没有韵就不是诗。古今的发音是不同的,我们作诗应按普通话的语音来押韵。

病名:1.无韵
病害:使诗丧失声音的回旋美也不为诗了
病因:1.不了解韵的重要性。  2.受现代诗影响,讲究自由。
病例:古人作诗无此病,由于古今发音不同而出现此病的有:
1.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病名:2.重韵  *此病自唐开始 古风、排律可不拘
病害:可能造成语意重出没有利用好字并显作者的语言词汇匮乏
病因:1.作者本身驾御词汇能力不高;2.创作草率,不用心
病例:张耒《京师废宅》用两“生”。今人作诗多此病。

病名:3.出韵  *夹杂他韵
病害:只要出韵,其余不论,都为劣等。诗之大忌。
病因:1.忘了韵部;2.现代人不知道这也是病。
病例:1.李商隐《茂陵》中“郊”为肴韵,“娇”、“萧”为萧韵

病名:4.平仄互押
病害:读来别扭
病因:不晓平仄或不知这是病
病例:古人没有《兴城夜饮》中“巷”为此病

病名:5.凑韵
病害:为了押韵把意思破坏了
病因:在韵与意发生矛盾时 和韵之作易出此病
病例:苏轼《次韵代留别》 绛蜡烧残玉 飞,离歌唱彻万行啼。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姓西,西施不姓西,这里的“西”就是凑上去的。

病名:6.句句押韵(不该押韵处押韵)
病害:也会破坏诗的音乐美
病因:1.初学者易犯此病。2.好押韵者。

二、声律类
    诗的格律主要是四声平仄的配合。其目的在于协调诗句中字词声调的高低、轻重,使之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旋律,从而产生和谐动听的音乐美。但绝对的整齐与绝对的散乱都不能产生美感。只有整散结合、平仄相间才有美的魅力。

病名:7.失粘 *上一联对句的第二字与本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要相同,否则叫失粘
病害:造成平仄紊乱,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病例:1.王维《出塞》2、3句;2.韦应物《滁州西涧》2、3句。

病名:8.失对 *同一联出句的第二字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应不同,否则叫失对。
病害:造成平仄紊乱,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病例:1.王维《山中》、《终南别业》;2.杜甫《忆弟》

病名:9.平仄紊乱
病害:节奏不鲜明,读来别扭,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病因:多为今人所犯之病。

病名:10.孤平 *诗之大忌
病例:现存唐诗中只两首犯此病:1.李颀《野老曝背》;2.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今人犯此病者较多:天涯孤舟的“梦还在小楼”

病名:11.三平调 *指句尾三字都为平声
病害:破坏音律美,读来别扭
病因:不懂规则
病例:1.王维《终南别业》笑谈无还期;2.庐鱼(今人)《秋夜三唱》晨声耕人鸡 *居然五平调

病名:12.三仄调 *指句尾三字都为仄声
病害:破坏音律美,读来别扭
病因:不懂规则

三、对仗类
    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为了使句法产生转换而不致雷同,避免单调与呆板,增加诗的韵味,一般律诗中间两联都用对仗,而首尾两联不用对仗,这也符合“中和”的思想。虽然象李白通篇不用对仗的《夜泊牛渚怀古》以及杜甫全篇对仗的《登高》都是佳作,但总是遗憾。(通篇不用对仗是不可取的,它使得全诗形式上散乱无章,没有整齐的美;全篇对仗也是不可取的,它使得全诗形式上严肃呆板,没有活泼的美。)

病名:13.同字对仗 *只限律诗
病害:造成语意重复、平仄相同导致失对。
病例:杜甫《得舍弟消息》汝女犹在壁,汝妻已辞房

病名:14.合掌
病害:语意重复、浪费笔墨
病因:同义词对仗容易形成合掌
病例: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闭 耿讳《赠家翁》“朝”与“昼”合掌。

病名:15.属对偏枯 %小病
病害:没有完全对仗,多为半句对。
病因:1.为了不损害意境而犯此病(尚可原宥);2.作者的功力不够(做了个绝对儿)
病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病名:16.不匀 *1.语意不匀2.句式不匀  %小病
病因:1.功力不匀;2.先得一佳句,再对另一句
病例:1.宋之问《江南曲》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2.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四、字词类
    诗是语言的艺术。所谓累字成句、积句成篇,所以字是诗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诗往往以一字论优劣,因此有“炼字”一说,更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请大家不要忽视字词的重要性。

病名:17.同字 *限律诗与绝句
病害:意思复出,显得诗人驾御文字能力不强。
病因:作者的文字功底单薄,草率成诗。
病例:1.王维的七律《出塞》两“马”。2.孟浩然多犯此病:
《留别王维》两“寂”。
《岁暮归南山》两“不”。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两“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两“两”。

病名:18.杜撰词汇
病害:使读者迷惑,不知所云,影响共鸣
病因:作者要用最精练的语言写成诗,容易出现此病。
病例:剧眼、草园

病名:19.颠倒词汇
病害: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病因:1.作者玩弄文字、看似倒装;2.为了平仄、押韵而犯此病。
病例: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应为: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病名:20.割舍词汇
病害: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病因:由于字数、平仄的限制
病例:徒子---登徒子

病名:21.专用奇字
病害:使读者茫然,不知所云,有损诗的美感
病因:1.受汉赋的影响;2.显示作者博学
病例:陆游《舍北行饭》自掩柴门上扊扅(YANYI:门闩的意思)

病名:22.卖弄叠字
病害:只在形式上哗众取宠而在表达主题方面却毫不相关
病因:作者恃才弄巧,故做文字游戏
病例: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五、句法类
    诗歌创作,在炼字的基础上要求得佳句。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之所以费尽心机寻觅佳句,是因为佳句是形成佳篇的重要因素。诗篇因佳句而生辉,缘佳句而全诗振响。诗中无佳句如树上无花,池中无鱼。

病名:23.句法雷同
病害:节奏相同的句式显得单调刻板
病因:未引起作者的重视
病例:杜甫《秋兴八首》之五。

病名:24.语意重复
病害:浪费笔墨、废话连篇
病因:1.思路狭隘,强捏成句;2.作者漫不经心,随手之作。
病例:1.一个孤僧独自行;2.关门闭户掩柴扉;3.杜甫《哀江头》同辇随君侍君侧;4.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5.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6.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月照一孤舟;7.郎士元《送钱起》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病名:25.相次丛聚 *同属一类的字于四句当中 %可放宽
病害:作者的思路狭隘
病例:李商隐《马嵬》

病名:26.敷衍凑句
病害:罗索、废话、与主题无关紧要
病因:作者随手为之,不细考虑
病例: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句前两个字均可删去,而境界无损。

病名:27.有句无篇
病害:只有佳句,忽视全篇的立意与境界
病因:作者先得一妙句,然后凑成全篇
病例:贾岛多犯此病。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2.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病名:28.出语突兀
病害:造成全篇不连贯,使读者不知如何得出
病因:对仗中会有此病,语句凭空而出,无所依据
病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波撼岳阳城

病名:29.盗版之作
病害:作者思想卑鄙
病因:喜爱前人作品,现代人更爱犯此病
病例: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病名:30.自我抄袭
病害:作者不思创作或才思守旧
病因:才思狭隘
病例:刘长卿、陆游多为之

六、章法类
    虽有佳句,但排列不当,也难成佳作,因此作诗还要讲究章法。

病名:31.杂凑成章
病害:句与句无关联,成游离状
病因:诗人没有明确的宗旨与纲领、没有目的与立意

病名:32.虎头蛇尾
病害:全诗不匀称
病因:1.刚入手时,可自由发挥,虎头容易,但结尾照应良多,故易成蛇尾;2.写到最后,作者才思枯竭,写不出什么
病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病名:33.血脉不贯
病害:使读者迷茫
病因:作者对字句过于讲究而不管章法
病例:李贺、贾岛经常犯此病《泥阳馆》

病名:34.时空错乱
病因:作者过于随意
病例:今人更易犯此病,先是春天,突然变到秋天

病名:35.自相矛盾
病因:作者拼凑诗句,不作全盘考虑
病例:骆宾王《玩初月》忌满光恒缺,乘昏影欲乱。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七、修辞类

病名:36.比喻不当
病害:不形象、不和谐、使读者感觉别扭
病例:暮雪霏霏若撒盐

病名:37.夸张失度
病害:离开客观依据便会闹笑话
病例:海南雪花大如席

病名:38.粉饰过头
病因:过分地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烘托气氛而横生枝节与重复堆砌

病名:39.用典冷僻、繁多
病害:让人无法顺利读完此诗,导致没读完就不看了
病因:作者展示自己博学
病例:童心《谢唐慕》
李商隐、黄庭坚、辛弃疾、吴文英多犯此病。

八、立意类
     诗以意为主。“意”就是中心思想。他是全诗的中心和主帅,在任何一首中都具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作诗自然要求作者的立意要高、立意新、立意深、立意简明集中。

病名:40.落入窠臼
病害:有重复的感觉,看多了感厌烦
病因:由于诗人的生活、习惯是相同的,产生的联想往往也是相同的,于是造成千篇一律。
病例:最近几篇写中秋的都大同小异

病名:41.翻新入魔
病因:作者想标新立异,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等因素影响,反而弄巧成拙。一般自命不凡的人、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易犯此病。如:杜牧
病例:1.杜牧《题乌江亭》;2.王安石《钟山即事》一鸟不鸣山更幽

病名:42.立意浅俗 *浅:浅近。俗:鄙俗。
病害:使诗索然无味,有哗众取宠的感觉。
病因:作者只工于小景的描写,对立意的问题未与考虑。写一些搞笑的事情,没深刻的内涵。
病例:《上茅房》

九、境界类

病名:43.情景不谐
病害:描写的自然景色与作者当时的感情不融洽。

病名:44.写景泛泛
病害:所描写的景色不能反映出景物本身的特征,作者的感情失去个性

病名:45.情意直露
病害:使读者想象的空间太少

病名:46.虚情假意
病害:非作者自身体会得到的,而是靠作者想象杜撰的,今人多犯此病。

病名:47.景外设景
病害:画蛇添足

病名:48.有理乏趣
病害:没有诗的美感、味同嚼蜡

病名:49.粘滞物相
病害:只咏物,无寄托,乏味

十、题目类

病名:50.制题不工*题过于详尽、漏义、赘语
病名:51.远离题意
病害:即跑题,现代人作诗经常犯此病

十一、其他类
病名:52.主观臆断
病害:犯常识错误,出大笑话
病因:作者不熟悉生活、不明事理、观察不仔细
病例:杜甫《寄杨五桂州谭》说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

病名:53.与史不符
病害:违背历史,篡改历史
病因:作者不了解历史
病例: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章碣《焚书坑》

病名:54.体非其宜
律诗工整凝重,贵气健
绝句语近情远,贵韵长
五古庄重质朴,表达严肃主题
七古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与事态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0 07: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