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65|回复: 12

[汇编] 【文化专题】端午节不只粽子文化,更展现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3-6-12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是一年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以及诗文,长廊里已有相关介绍,不再繁复。

今日的简单汇编,重心将有所转移,从另一个角度看“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节,粽子又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日前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万不能只有粽子文化。他说,端午节的主题从来都是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这点从未变过,这也是端午节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这大概是端午节来源的最早记载。端午习俗本为楚人祭奠英魂而生。久而久之,这一习俗演变成了全民族的盛大节日。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

“中国传统节日的功能大多为祭祖、祈福、感恩、团圆,只有端午节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徐艺乙说,这一精神内涵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古往今来人们总是自发地过端午节,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存在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幼都能说出来历的不多,但问到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是为纪念屈原。他认为,这一民俗内涵要传承下去,家长在端午欢乐地吃粽子之余,别忘了给孩子讲讲屈原的故事。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汉学家眼中的屈原:诗歌史上一个特别存在


在中国诗人之中,屈原在自己的诗歌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追求和对祖国大自然的细腻感受,屈原以一个真正思想家的洞察力、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敏感,觉察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类及整个人类命运之间的极其深刻的矛盾。

——H.T. 费德林,苏联著名汉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教授。一生潜心研究中国文学,屈原研究是他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最早把屈原的诗歌翻译成俄文的苏联学者。


《天问》同《庄子·天运》一样提出了宇宙起源论和宇宙学,逐渐地涉及到关于神话、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疑问,这些问题就像谜一样,是对世界的起源、结构及其存在原因进行的哲学思辨。

——戴密微,法国知名汉学家。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教、道教、敦煌学、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并因此在汉学界享有盛誉。他从研究敦煌经卷始,继之及于禅宗、禅意诗、文人诗,尤其是评介中国古典诗歌深入细致。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极具个性特征诗人的作品集,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自成体系,开了中国诗歌的新体式,它的以三音(三言)格律为主调的形式,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种特别的存在。

——竹治贞夫,当代日本的《楚辞》名家。著述甚丰,多独到之见。他不仅撰写了《忧国诗人屈原》,编了《楚辞索引》,还出版了分量很重的论文集《楚辞研究》,该书可谓集大成之作,集中阐述了他对楚辞的一系列精辟见解,为中国学术界所赞誉。


类似《天问》的思辨在《梨倶吠陀》、《奥义书》、《埃达》、《庄子》都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可以着眼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来解释,不一定是相互直接影响的结果,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平行类似现象。

——卫徳明,德国知名汉学家。专长于中国文学与中国历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海外的端午节:小孩配香囊 美国人赛龙舟


提起端午,你会想起鲤鱼旗吗?“啊?应该是龙舟和粽子吧!”相信大多数人会这样回答。但是,日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时候,就会在家门前升起鲤鱼旗,来祝愿孩子像鲤鱼一样健康成长。

在中国,端午节意味着龙舟、粽子、屈原、雄黄、艾草……而在东南亚、日韩、欧美和港澳台地区,龙舟变身为国际赛事,粽子加入了西餐味,菖蒲酒取代了雄黄酒,黄姜糯米饭成了主食……端午节祭祀水神、追忆先贤、驱邪健身的精神内涵保留下来了,具体的文化符号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异”。


1、龙舟划出国际范

如今,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许多城市举办龙舟赛,都冠上了“国际”二字。外国人对龙舟很有兴趣,因为它赋予“龙”这个神秘的中国文化要素以非常强烈的形式感,又蕴含了现代人都认同的健康、合作与竞技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参加过龙舟赛的美国人把这一活动带回美国,让它成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报道显示,美国目前约有400多支龙舟队。美国纽约哈德逊河上举办龙舟比赛已经持续了16年,成为纽约华人社区每年最盛大的活动。龙舟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区、各族裔的众多选手,有超过5万人参加。每年端午节前后,哈德逊河上排列着或威风或小巧的各式龙舟,在一片加油声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加过龙舟赛的马里兰大学研究生武逸飞认为,在北美举办龙舟赛,既蕴含着中国祭祀屈原的传说,又有美国式团结合作的意识,还体现了现代体育竞技精神,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

实际上,龙舟赛已经在不少欧美国家落地生根。在德国,端午举行龙舟赛已经有20年的历史。1989年,汉堡举行了首届“龙舟节”。1991年后,龙舟比赛改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并一直延续至今。此外,俄罗斯也有自己的端午龙舟赛。


2、粽子吃出时尚味

曾有一个故事:端午节到了,一个老外吃完中国人给的粽子后说:“你给的粽子还是挺好吃的,就是外面包的生菜太老了,吃完还有牙线,方便,主意挺不错。”曾几何时,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粽子还是一种奇怪的食物,而现在,粽子已成为很多人餐桌上的佳肴,端午的习俗也随着海外华侨华人的脚步遍及全球。

到了海外,粽子有了新花样。日本的粽子是奈良时代之后的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作为供品,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也是多种多样,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所以,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日本还有根据粽子不同形状而叫的“锥粽”、“菱粽”、“筒粽”、“饰粽”、“秤锤棕”,盼望男孩子吃了以后健康成长的“百索粽”、“九子粽”等等。泰国粽子以甜味为主,包粽子前,先将糯米泡在椰汁里,使之具有椰味清香。粽子馅用椰子、黑豆、芋头、地瓜等做成,外形小巧精致,泰国粽子有蒸、烤两种吃法。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越南的端午节,除了粽子以外,父母会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酸味食品和水果。“不同特色的粽子其实就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融会贯通的一个最佳体现。”在美国MTSU大学任教的中国教授佟东说。

“我包的粽子叫做‘中码’粽,谐音‘中马’。这个名字一语双关,既有希望带来好彩头的寓意,又表明了我的粽子融合了两国口味。”侨居马来西亚的曾女士每年端午都会自己包粽子。她包的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配以叉烧、咸蛋黄、香菇做馅料,吃起来软糯可口,咸香扑鼻。她说,马来西亚华人众多,又同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多节日习俗与中国大同小异,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端午节过得有声有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杨秀表示,端午节和粽子的关系,就像春节的饺子、中秋节的月饼一样,正是借由饮食这种形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才得以充分展现。海外华人总是惦记着飘香的粽子,也正说明了对故土家园的牵挂在他们心中扎根之深,影响之大。


3、端午过出世界性

有传统,自然有创新。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表示,近年来传统节日得到人们的重视,端午节自然在复兴之列。吃粽子、划龙舟的传统得以延续,祭祀、挂艾的习俗得以复苏,出赛诗会、游园赏花等新节俗正在形成,各个国家将端午节融入本国特色,使其更加多元化。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端午节有时会有新的名字。韩国在五月初五会举办“江陵端午祭”,活动很丰富,包括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一般要举行20多天。“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是韩国端午活动的典型代表。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在中国引发颇多讨论和反思之声。

日本的端午节现在更多地被称为“男孩节”或“儿童节”。中国人端午节喝“雄黄酒”,而日本人喝“菖蒲酒”,由于“菖蒲”和“尚武”在日语里谐音,所以这个节日就慢慢地演变成了“男孩节”,最后变成“儿童节”。这一天,日本人讲究挂鲤鱼旗。鲤鱼旗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分为黑、红和青蓝3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孩子。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表达了父母期望子孙成为勇敢坚强的武士的愿望。根据“尊重儿童的人格,谋求儿童的幸福,同时感谢母亲”的原则,日本规定这一天为全国公休日。

越南的端午节同样有龙舟粽子和雄黄酒,不太一样的是,节日清晨,越南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另外,越南人还会给小孩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玲珑可爱,清香四溢,同样有驱邪功效。

关于端午节精神价值的探索一直以来从未停过。有学者提出,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端午是传统节日,也是现代假日,源自于中国传统,也可以是世界文化。不妨将传统与现代过节方式结合起来,过一个“古今中外”的端午节。海外华侨华人身处异乡,端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寄托了家人的一份关怀,是作为华人的身份象征,也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文化资源。

走向海外的端午节,因吸收了不同文化土壤的养分,而生长出多样化的新鲜形式,所以变得更丰富,更具魅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龙舟划向世界 “国际热”折射丰富文化内涵


龙舟竞渡自古有之,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在屈原故里秭归,锣鼓动天,《招魂曲》响,四乡八里的人们聚集到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如今,赛龙舟不仅是纪念屈原的方式,也是一项集文化、竞技为一体的综合娱乐活动,并辐射到日本、新加坡、欧美等地。龙舟比赛所传递的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让这项运动拥有了持久鲜活的生命力。


龙舟习俗源远流长

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2000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们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去,争先恐后划船拯救,后来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便于每年农历五月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隋书·地理志》上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龙舟竞渡在隋朝已演变成“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

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4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在屈原故里,老百姓非常看重龙舟竞渡,对夺标尤为重视,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夺标归来,不仅能使村名大振,而且还会带来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如今,历史悠久的赛龙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比赛也已经由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发展成为群众体育,遍及大江南北,并在近年来发展成竞技体育,定期举行全国性龙舟大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龙舟赛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世界掀起“龙舟热”

随着时代变迁,赛龙舟已演化为一种国际性体育赛事,先后流传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通过参加中国等地举行的龙舟赛,欧美人也进一步了解了这项活动。

时至今日,赛龙舟已经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美国龙舟协会负责人透露,从旧金山、纽约到密西西比河周围的很多地方,都有人专门组建龙舟队,共有400多支。

在加拿大,渥太华龙舟节今年已经是第20届了,每年都有上百支队伍,几千名选手参加比赛。这项比赛,每年总能吸引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几万名观众观看。许多人家是男女老幼齐出动,观赏和体验这项充满中国文化风情的活动,为河面上一只只如离弦之箭般前进的龙舟加油喝彩。

“龙舟传承了几千年,不只是一项运动,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都非常丰富。”国际龙舟协会秘书长、亚洲龙舟联合会主席胡建国认为,弘扬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把它推广到全国、全世界,让它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项目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任何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有精神观念的折射、文化理念的显现和人生信念的展示。“万倾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端午节穿越千年仍生机勃发,它的浪漫的诗情之美和昂扬的阳刚之气,成为我们民族可贵的人文底蕴,爱国爱民情怀成为一种崇高激励,一种纯真操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是这项古老运动流传至今、影响甚广的魅力所在。从龙舟比赛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特征,既蕴涵了爱国爱民、团结协作、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也体现了追求生态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这种精神追求是人类所共通的。

龙舟竞赛之所能在全世界流行,不仅因为它是古老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龙舟赛所蕴涵的文化符合当下人们的追求进取、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些内涵赋予了龙舟比赛新的生命力,也让这项古老的活动融入了时代的气息。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十分重要。因此,萧放认为,在端午节中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目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发表于 2013-6-12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紀念屈原。傳承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

我不太喜欢  也不太願意說 端午快樂之類的話
不休去,不歇去。
業識茫茫去,七顛八倒去。
十字街頭鬧浩浩地,聲色裡坐臥去。
三家村裡,盈衢塞路,荆棘叢裡遊戲去;
刀向劍樹,劈腹剜心,镬汤爐炭,皮穿骨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村庄上演端午传奇 坚信全村是屈原子孙


端午,令2000多年前荆楚大地上的悲剧诗人屈原至今仍活在我们中间,即使我们已经难猜“帝高阳之苗裔兮”的原意;端午,令台湾彰化市宝廍里20多户屈姓人家将屈原像请进神庙供奉,即使他们已经说不出来从大陆渡海来台的轨迹。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穿越时间的长河,凝聚古今的空间。端午前夕,记者采访彰化市的屈姓人家,感受到端午不只是吃粽子、赛龙舟,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无论个体走得多远,总会在夏初的时候,隔着海峡,隔着大洋,遥想那条叫汩罗的江。

楚臣的龙舟万桨扬波/却年年回到江南/回到岭南,回到海南/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余光中

彰化市宝廍里,一个传统的台湾乡村,至今以种稻为生。靠近公路的一大块空地,现在被开辟成“景观公园”,为乡民和过路的人提供休闲歇脚之地。公园面对村落立着一尊屈原铜像,铜像高180厘米,屈原在宝廍里的朝霞夕阳、稻香炊烟里迎风徐步、低头沉思。屈原为何、如何落脚此地?这是所有看到铜像的外人发出的疑问。

走进村落,曲曲折折到了屈国老人的家,老人坐在新居院子里,儿孙绕膝,院外稻田成片,波斯菊在田头怒放。老人告诉远方来的记者,这里世代居住着二三十户屈姓人家,这二三十户连成片的人家被人称为“屈家村”,成为宝廍里的“村中村”。“我们是全台湾唯一屈姓人家集中的聚落,台湾姓屈的大多数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目前屈家村最年长的就是83岁的屈国老人,他被村里人尊称为“长老”。屈国不会讲“国语”,他出嫁的孙女宜榛赶回来给记者当“翻译”,“阿公说不知道哪一辈从什么地方来的台湾,祖坟上的碑写的是来自福建晋江,长辈们的记忆只上推到日据时代,再往前兵荒马乱,家谱也丢了。”

没有家谱,屈家村仍尊屈原为自己的祖先。台湾民间信仰众多,宝廍里有一座泰和宫,供奉“三府王爷”,成为附近的信仰中心。屈家村人把一尊30厘米高的屈原像“挤”进宫中供奉,时至今日,不少当地人已称泰和宫为“屈原庙”。

两岸深入交流后,屈家村的消息被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得知,秭归复制了一尊屈原祠的铜像送给屈家村。这段佳话佐证了诗人余光中的句子:“……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

屈夫子,因您一生的洁白,中国两千年长卷开满了您诗的门生,台湾络绎于途的皆是您诗的弟子,为何还在乎姓不姓屈?——白灵

有学者提出,屈原生平只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刘向《新序·节士》中,信息很少,家世成谜,无法考证其后辈子孙。

但台湾彰化的屈家村坚信他们是屈原的子孙,与邻近的其他人家不同,屈姓祖辈传下来的老屋门楣,都悬挂着“临淮衍派”4个大字,屈国老人告诉记者,他听长辈说,屈原曾居住在淮河一带,“临淮衍派”就是屈家子孙的标志。

即使没有学术的论证,屈原也早已成为屈家村乡民情感和精神的凝聚纽带。他们以屈原为荣,成立“屈氏宗亲会”,联络四散在外的屈氏子孙。屈家村有每年选“炉主”的习俗,每逢端午,屈原的神像被迎奉到“炉主”家中供奉,“炉主”做东开出流水席,从各地赶回来的屈家子孙到“炉主”家聚餐、祭拜。有了这样的每年一祭,即使已经离开屈家村多年,即使祖屋已失修不能落脚,子孙们也会在端午节从台湾各地回到故里,在“炉主”家攀亲认故,屈家村人永远不会“散掉”。

记者在屈国老人家见到老人的侄子,他今年被村里选为“炉主”,记者问他会不会工作量太大,他笑着说:“现在已经在准备了。”“喜欢当‘炉主’吗?”“大家轮流当,都会当好。”

端午,就这样凝聚起屈家村,凝聚起彰化与姊归,凝聚起写汉字的诗人,也凝聚起千年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

就像台湾诗人白灵写的:“皆是您诗的弟子,为何还在乎姓不姓屈?”

读《哀郢》《怀沙》有谁不尊重诗教?/有谁不为华夏的人格情操而骄傲?——郑愁予

屈家村坚持把屈原像供进泰和宫,据说缘于几十年前屈家村人不服气台北、台南没有姓屈的人,却供奉屈原。由此可见,尊崇屈原在台湾绝不止于屈家村,端午是台湾由北到南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放假、吃粽子、划龙舟、看表演,都是每年初夏时节的必有活动。

每逢端午,台湾有水的城镇都会举办龙舟赛,当地的最高行政领导都会“赤膊”上阵划龙舟,马英九在台北市长任上就曾参与划龙舟活动,现在,他由市长升任台湾最高首长,也会到新北市碧潭的龙舟赛上一试身手。鼓乐声中,呐喊四起,各船齐发,摊商沿水摆开食摊,每场龙舟赛都是民间一场嘉年华,为老百姓的日子抹上亮丽的一笔。

相思需要空间的距离,凝聚需要时间的延长,离乡越远,越需要仪式来加深来时路的坐标。端午,便是远离长江、黄河的中华子孙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节点。诗人余光中的诗句凝结了这份情节: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因为有上个端午和下个端午,无论是在台湾还是港澳,无论是太平洋岸还是大西洋畔,凡是有中华民族印迹的人群就会记住屈原、记住汩罗江、记住中华文明,因为“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余光中)”;还因为,正如诗人郑愁予所言:有谁不为华夏的人格情操而骄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帖祝朋友们端午节好... {:1_529:}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紀念屈原。傳承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

我不太喜欢  也不太願意說 端午快樂之類的話
伽蓝 发表于 2013-6-12 15:10

问好伽蓝... {:1_529:}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3-6-12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贴子真好~女儿回来时让她阅读阅读~
读雨,过节好~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3-6-12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1_681:}端午文化,不只是屈原与粽子和划船!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4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