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4|回复: 6

[汇编] 【文化沙龙】吃货中的各界大师们 ◇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饭局 —— 马年吉祥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4-1-31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吃货中的各界大师们


钱钟书

烹饪是文化在日常生活里最亲切的表现,西洋各国的语文里“文艺鉴赏力”和“口味”是同一个字(taste),并非偶然。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


黄裳

讲究烹调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洽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讲究烹调是一个有长久灿烂文明的国家的重要特色,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穷奢极欲的大吃大喝并不是一回事。用人人可得的材料,调治出人人喜欢的食物,这工作,不只是重要的,简直可以说是神圣的。


戴敦邦

吾一向认为烹饪是一门手艺,也可称之为艺术。大厨是以甜、酸、苦、辣、咸五味去满足百姓的生理欲望。画家也是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去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都是平凡的劳动者。


麦克米伦

自从罐头食品问世以来,要享受饮食文明,只有到中国去。


卢梭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了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他贪食过度。


费尔巴哈

人必须先吃饭而后思维,而不是先思维而后吃饭。


马克思

一切劳动,首先原来也是把食物的占有和生产为目的。


托尔斯泰

上帝给我们送来了食物,而魔鬼却派来了厨师。


莎士比亚

不能舔自己手指的厨师就不是好厨师。


毛泽东

东方人吃素。东方风味,恐怕还要继续下去,这样身体健康。西方人食肉多脂肪,越往西越多,我说西方食肉者鄙。

中国的豆腐、豆芽菜、皮蛋,北京的烤鸭,是有特殊性的,别国比不上,可以国际化。

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孙中山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烹调技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进化之深也。
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瞿秋白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蔡元培

我认为烹饪是属于文化范畴,饮食是一种文明,可以说是“饮食文化”。烹饪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徐悲鸿

一个厨师能够把山珍海味作得好吃并不是太难的;要是能够把青菜、萝卜之类的小菜作得好吃,那才是具有真本领的好厨师。


张大千

吃是人生最高艺术。


孙思邈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孙子

味不过五,其变不可胜尝。


钱学森

社会主义美食文明和社会主义美食文化是人民的,不完全是豪华宴会,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天的生活,“民以食为天”嘛。所以社会主义美食文化事业在我国的地位,决不次于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或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文化事业。


鲁迅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盅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它们也许要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符中士

辣椒实在是妙。几条入口,就会舌头发麻,张嘴丝丝吸气。再吃几条之后,浑身大汗淋漓,血脉通畅意气飞扬。因为生活太平淡而厌世的人,有了辣椒的刺激生活变得丰富多采,也会绽开笑脸。征服欲强的人,征服社会、征服自然没有能力,征服萝卜白菜又不够意思,辣椒勇猛暴烈而不会反抗,是最理想的征服对象。一向自卑的人,其它方面皆不如人,有了辣过人家的优势,就足以自慰了。


王世襄

一个人的口味往往是爱吃而又未能吃够的东西最好吃。某些大师傅做菜的诀窍之一是每道菜严格限量,席上每位只能吃一口,想下第二筷已经没有了,以此来博得好评。这诀窍是根据人的口味和心理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一定道理。不过最后我要声明一句:以上云云,决无怂恿大师傅及餐馆缩小菜份的意思。任何好菜,我都希望师傅们手下留情,多给一些,我是一定会加倍称赞并广为揄扬的。


王蒙

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的微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勿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起考验而永存。

谈吃不恋吃,广用博闻,能上能下,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稀奇古怪,不惧其异;讲究排场,不失其志;以吃会友,意不在吃,不吃亦友;庶几可以言吃。吃之为吃之,不吃为不吃,是吃也。


苏叔阳

在我看来烹饪这玩意儿,是最能体现创作者主体个体的艺术。不管师傅多么高明,也不管他对徒弟要求多么严,甚而至于手把手教。徒弟做的菜和师傅做的,绝不雷同。无论是刀功还是火候,无论是色香味哪一样,在不离大谱的前提下,总有微妙的差别。而菜的佳境在于“韵味”,这是色香味形以及原料、调料、火候、厨工个性等等的浑一,即多种因素的融合。这就需要多年实践的积累和对烹饪奥秘的体验,往往是可品味而难以言传的。


吴世昌

烹饪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我以前曾说,中国烹饪和中国园林,将来一定风行世界。现在美国已有了第一所中国园林“明轩”,中国饭馆则自清末即在英国和欧陆有华侨开设。但因厨师不是道地的受过训练的中国名手,所以过去不甚发达。今后的趋势,可以断言一定会蒸蒸日上。


宗璞

食粥的根本道理在于自甘淡泊。淡泊才能养生。身体上精神上都一样。所以鱼呀肉的花样粥,总不如白米粥为好。白米粥必须用好米,籼米绝熬不出那香味来。而且必须粘润适度,过稠过稀都不行。还要有适当的小菜佐粥。少菜因人而异。贾母点的炸野鸡块子,“咸浸浸的好下稀饭”。我则认为用少加香油白糖的桂林腐乳,或以落花生去壳衣,蘸好酱油和粥而食,天下至味。


朱自清

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一是“衣食足则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为天”,是汉朝郦食其说的。这些都是从实际政治上认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说从人民方面看,吃饭第一。另一方面,老子说“食、色,性也”,是从人生哲学有肯定了食是生活的两大基本要求之一。《礼记.礼运篇》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更明白。照后面这两句话,吃饭和性欲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这两句话里的次序,“食”或“饮食”都在前头,所以还是吃饭第一。


周瘦鹃

我于鸭颇有好感,是早年读了苏东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诗引起来的。其实鸭的羽毛并不美观,而鸣声呷呷,听了也觉可厌。可是说到口腹之欲,那么我爱鸭实在爱鸡之上。往年在上海时,常吃香酥鸭,在苏州时,常吃母油鸭,不用说都是席上之珍;而二十余年前在扬州吃过的烂鸭鱼翅,入口而化,以后却不可复再,思之垂涎!亡妻凤君在世时,善制八宝鸭,可称美味;现在虽能仿制,但是举箸辛酸,难餍口腹了。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周作人

中国人说吃饭,欧洲人说吃面包,这代表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根本是一样的都是谷食,米与麦实在所差无几,可以一个是整粒的煮,一个是磨了粉再来蒸烤,在制法这一点差异上就发生了吃法的不同,吃面包用刀叉,吃饭则是用筷子的。这两者的起源同是出于用手抓,西方面食的省五指为三成为刀叉,东方米食乃省而为二,便是竹木的筷子了。用叉的手势通用于拿钢笔,两只筷子操纵稍难,但运动也更自如,譬如用筷子夹一颗豌豆,在西洋人看来有点近于变小戏法了,在中国却是寻常的事,只要不是用的象牙或银筷子。与拿钢笔同一个道理,中国执笔的手势与拿筷子也是同一基础的。


王充闾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人家从营养学角度考虑,与豆腐结了缘分;更多的人对豆腐垂青,则是从经济、实惠、方便着眼,特别是城市中的一些双职工。数九隆冬,寒风凛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汤,立刻觉得暖意盈怀。若是时间迫促,来不及动烟火,舀上一勺碎葱、炸酱,将豆腐搅拌来吃,也可以大快朵颐。豆腐最易吸收其它滋味,同肉蛋炖在一起便有肉蛋味,同鱼一块烹调便里外溢满了鱼香。如果煎豆腐汤放些嫩绿的菠菜,那就色香味俱全,邀得了“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芳名。


陆文夫

吃饭问题永远不会成为过去……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可对环境的理解却是狭义的,还没有向境界发展,往往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进去以后像进入了国外二三流或不入流的酒店。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只有三四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大文化。所谓大文化是因为饮食和地理、历史、物产、种族、习俗,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我们简直可以从饮食着手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

美食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于绘画、雕塑、工艺、文学,甚至和音乐都有关联。比如“响油鳝糊”、“虾仁锅巴”,食前都会发出响声,这响声是音乐,是一种引起食欲、振奋精神、增添兴味的音乐。

美食是大自然的恩赐,巧夺天工的厨师也只是把自然的产物经过艺术加工放到盘子里,是“盘中的自然”。当然,在物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艺术加工就是决定性的。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大文化。所谓大文化是因为饮食和地理、历史、崐物产、种族、习俗,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我们简直可以从崐饮食着手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


秦牧

一招鲜,吃遍天。江湖卖艺人的这句谚语,其实不止适用于杂技界、戏曲界,也同样适用于饮食行业。然而全国竟有一个地方,豆浆成为名产,增加了城市的声誉,这地方就是梧州。同是一样的黄豆,为什么在梧州制造出来的豆浆这样脍炙人口呢?有人说这是因为那里的山泉特别好,我却以为未必尽然,名泉名井到处都有,为什么其它地方的豆浆,就显得逊色呢?我想梧州必有什么大师傅,精益求精,标新立异,这才闯出这样的局面来。一种平平常常的东西,做到“一招鲜”,就能“吃遍天”,这方面,梧州豆浆,不但在饮食领域,也在其它领域给了人们重要的启发。


邹荻帆

人人有家乡,岁岁有佳节。谁个家乡没有风味菜?谁个游子不爱家乡味?那家乡菜好似我们历代祖先在那蜂窠里酿的蜜,又把它传给我们后代。那些家乡风味菜,可能旁人品尝时,并不觉得是“天下第一楼”,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我是寄予了怀乡之情,而觉得法国马克西姆餐厅的小牛肉、莫斯科的鱼子酱……都远不如我家乡风味菜。


黄宗江

吃学既是一种艺术,又是科学,岂能不竭力追求艺术科学的精确,那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乃“争之毫厘,得之千里”的精神岂能放弃?厨房中的大师们更明于此。总之,各门艺术的总的规律无不可应用于美食学上,诸如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造,普及与提高等等辩证的关系无不可应用于此道。


吴祖光

就中国是美食王国这一特点说来,作为中国人真乃幸福之至。半个多世纪以来,就吃而言,我吃过好的,也吃过赖的;也饿得难受过,也撑得难受过。怎么会撑得难受呢?就是那些一天接一天、一顿接一顿的宴会,山珍海味、佳肴满前,殷勤的主人频频相劝,使你不断地吃喝。这种时候,我想得到的就是:腐乳、窝头、小米粥……最不值钱的东西会成为最美之味。


肖复兴

吃是一门学问;说吃更是一门学问。古书中《随园食单》、《饮膳正要》,且不用说,那是专门谈吃的著作。就是小说,《红楼梦》、《金瓶梅》里说吃的地方,完全可以照方抓药,开一个相当不错的饭店。现代文人中,说吃的要数梁实秋和周作人最为艺术了。梁实秋能把窝头都写得妙笔生花,丰子恺吃蟹写得津津有味,吃蟹脚、蟹斗、蟹脐里的肉,最后蟹的骨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

大概再没有一个国家的文人能比得上我们说吃说得意趣横生,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了。


林语堂

吃是人生为数不多的享受之一,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以吃为首,除非我们老老实实地对待这个问题,否则永远也不可能把吃和烹调提高到艺术的境界。

中国的烹饪有两点有别于西方,其一,我们吃东西是吃它的组织肌理,它给我们牙齿的松脆或富有弹性的感觉,以及它的色、香、味。李笠翁自称为“蟹奴”,因为蟹集色、香、味于一身。所谓“组织肌理”的意思,很少有人领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辨别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腻,有一种神出鬼没般难以捉摸的品质。不过更重要的是,如果竹笋和肉煮在一起,会使肉味更加香浓。另一方面,它本身也会吸收肉的香味。这是中国烹饪有别于西方的第二点,即味道的调和。整个中国烹饪法,就是仰仗着各种品味的调和艺术,虽然中国人承认许多食物就得靠其本身的原汁烹调,但总的来说,他们在将各种品味调和起来这方面,远比西方人做得多。


萧乾

咱们中国人大概很在乎口福,所以说起合不合自己的兴趣时,就用“口味”来形容。英国人更习惯于用茶来表示。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说:“这不是我那杯茶。”

18世纪以《训子家书》闻名的柴斯特顿勋爵曾写道:“尽管茶来自东方,它毕竟是绅士气味的。而可可则是个痞子,懦夫,一个粗野的猛兽。”这里,自然表现出他对非洲的轻蔑,但也看得出茶在那时是代表中国文明的。以英国为精神故乡的美国小说家亨利.杰姆士在名著《仕女画像》一书中写道:“人生最舒畅莫如饮下午茶的时刻。”


张恨水

据老婆和戏迷们说:看戏别上后台,吃馆子别上厨房,那意思是说后台的凌乱,与厨房里的龌龊,足以引起我们的厌恶,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即以我们自己家里的厨房而认,就不是我们理想的那样干净。在电影里,我们看到美国人的厨房,白粉糊墙,瓷砖面地,再配上玻璃与白铁一类的器具,实在令人欣慕。

这一点,馆子老板,也许已感触到,听说上海曾有某家菜馆,欢迎食客参观厨房。但其结果却不怎么好,如果好的话,那就该出名了。倒是北平的东兴楼,他自然地表现所长,有了大收获。他是纯旧式的北京餐馆建筑,厨房在店门口的右侧,食客一到,就可以看到他的厨房。他的厨房很干净,有一个极大的证据,就是在夏天,也很难在那里找到一只苍蝇,因之,教育界大捧场,东交民巷外国人,不断来吃中国饭。生意之佳,为旧京菜馆之冠。


张爱玲

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如插花与室内装修,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相形之下又都是小事。“民以食为天”,但看大饼油条的精致,就知道“食”不光是填饱肚子就算了。

现代所有繁荣的地区都生活水准普遍提高,劳动减少,吃得太富营养,一过三十岁就有中风的危险。中国的蔬菜小荤本来是最理想的答复。我觉得发明炒菜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小小里程碑。几乎只要到菜场去拾点断烂菜叶边皮,回来大火一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贾平凹

从前在关中的乡下,常见冬日的屋墙下,老农一边晒暖,一边扪虱,一进谈论皇帝和厚爱一样的人吃什么,就有人说:“吃什么?顿顿辣子拌捞面地喋哩!”老农的想象当然可笑,但皇帝到底吃什么,上老农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却寻思,皇帝也好,平民也好,男女老少,贵贱富穷,是人总逃不开个吃的喝的,有吃有喝了就少不得要玩要乐的吧。

可话说回来,虽然人是要吃喝玩乐,毕竟人物不同,食物也不同──人的本性是好的吃个死,不好的死不吃,──吃喝的优劣决定了人的贫富贵贱。但是,吃喝也有吃喝的境界,我们在书上、电影上常常看见美食精舍的贵夫人而痛苦自杀,流浪乞儿却快活无比,这就不是说吃喝得好便有玩有乐,吃喝不好而没有玩乐。

伟大的孔子说过:“小人谋食”,说过之后又说了“君子谋道”。如果为吃喝游玩而吃喝游玩,那真是小人,但在吃喝游玩中体会到道,那就是君子了。


夏丐尊

衣食住行为生活四要素,人类原不能不吃。但吃字的意义各地复杂,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烦,吃的范围如此广泛,好像除了吃之外就无别事也者,求之于全世界,这怕只有中国民族如此的了。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大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邓友梅

饮食也是文化,对这种观点我很赞同。我们中国人在吃上向来讲究,这种观点无疑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地位,增加我们的自豪感。我想,若把饮食纳入文化范畴,它可能是最容易从事又最难取得成就的一个项目。其实,饮食文化是最讲实效的文化,不能靠哗众取宠,而要看真招子。真招子不一定非上名贵菜肴,祖传绝技,只要普通中见出众,一般中显特殊,就是好活儿。


王力

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句话有多少语病,至少还应该加上一段“但书”。我还是比较地喜欢法国的一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颜色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的。这样说来,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好吃的菜。肴馔的原料和烹饪的方法,在各人的见解上,很容易生出大不同的估价。有时候,把客人所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


罗伯特

没有洋葱,烹调艺术将失去光彩。一旦洋葱从厨房里失踪,人们的饮食不再是崐一种乐趣。


恩格斯

请素食主义者先生们原谅,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3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饭局


食、色,性也。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吃饭更重要的了。贺岁大片《鸿门宴》全国公映之后,更引起读者对古代饭局的关注。在中国历史上,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饭桌可以改变历史,筷子也可以涂改史书。盘点中国历史上几个足以扭转乾坤的饭局,以飨读者。


最不辱使命的饭局——渑池之会

出席人物:秦襄王、赵文王、蔺相如
饭局始末:

赵国得到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襄王得此消息,派人送信给赵文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并“完璧归赵”。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2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杀机四伏的饭局——鸿门宴

出席人物: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饭局始末: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酒力,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


最霸气的饭局——煮酒论英雄

出席人物: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张辽

饭局始末: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入府。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望梅止渴”之往事,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心刘备了。

从这次饭局中我们看出刘备是个出色的演员,把英明一世的曹操都忽悠了。其结果是刘备后来趁机开溜,到后来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大败曹操,打破了行将大一统的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三国。


最坑人的饭局——群英会

出席人物:庞统、诸葛瑾、黄忠、周瑜、诸葛亮、蒋干、吕蒙、鲁肃

饭局始末:

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像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而装出一副非说客样。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只是在座上觥筹交错,大笑畅饮。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饮至天晚,周瑜装醉。蒋干被周瑜刺激得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但为了有所收获,好向曹丞相有个交代,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大功!


最鼓舞人心的饭局——东晋新亭会

出席人物:王导、周顗

饭局始末: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迁,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最没素质的饭局——杜康美酒醉刘伶

出席人物:杜康、刘伶

饭局始末:

传说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量极大举世无双。由于对政治不满,他经常出外游历喝酒。有次他来到洛阳,走到杜康酒坊门前。只见门上的对联写道:“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一醉三年”。

刘伶一见这副对子,心想:这酒坊的主人太孤陋寡闻,竟然不知我刘伶的大名,连这般海口也敢夸。既然你杜康口气这么大,我刘伶今日就让你见识一下啥叫海量,想着就进了酒坊。刘伶喝了一杯,口感甚好,叫杜康再上。杜康劝他不要再喝,刘玲哪里听得进去。第二杯下肚,不觉有点微醺,心想这酒真的不错,还要再上。杜康说,你再喝就要醉了。刘玲不依,酒过三巡,不觉有点把持不住,口中喃喃:“头杯酒甜如蜜,二杯酒比蜜还甜,三杯酒儿一下肚,但觉天旋地也转,头晕脑花眼发蓝。”刘伶一路喃喃吟唱,到家就烂醉如泥。他把妻子叫到床前:“我要死了,把我埋在酒池内,上边埋上酒糟,捌制壶给我放在我身边。”说完,他就死了。刘伶一生好酒,因此他的妻子也就照法将其安葬。

三年过后,杜康来访刘伶。刘伶的妻子问他有什么事,杜康说刘玲三年前喝了酒还没有给钱。刘妻一听,火不知打哪里来:“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到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呀!你要钱,我还找你要人呢!”杜康说:“那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去埋他的地方看看。”他们来到酒池,翻开酒糟,刘伶果然面色红润。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醒来!”只见刘伶打了个哈欠,口中又喃喃有声:“好酒啊,好酒!”

从此,杜康美酒醉刘伶传为历史佳话。到了东汉之年,三国曹操在其不朽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唱,其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亦成为中国文化的千古名句。


最有诗意的饭局——饮中八仙长安酒会

出席饭局的人物: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左相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美少年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书法家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辩论家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饭局始末:

虽说饮中八仙长安酒会没有详实的历史文献可准确求证,但有杜甫的诗《饮中八仙歌》佐证。说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最香艳的饭局——贵妃醉酒

出席人物:杨贵妃、高力士、裴力士等

饭局始末:

贵妃醉酒,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名局。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儿不觉沉醉,边饮边舞,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贵妃醉酒》是一出著名的京戏。《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泄。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


四两拨千斤的饭局——杯酒释兵权

出席人物: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王彦超

饭局始末: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北宋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一直担心手握重兵的部下效仿他当年的作为。于是在961年,赵匡胤安排了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969年,赵匡胤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最豪华的饭局——乾隆千叟宴

出席人物:乾隆及千名老者

饭局始末: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3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初一,拜年... {:105:}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4-2-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以食为天,亦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吧{:1_572:}
反正偶已信奉了,且一直践行着{:1_406:}
简约而不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2-2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名嘴蔡澜,对吃极有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发表于 2014-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食为天的文化趣事:)
回复 使用道具


独赏二月雪

发表于 2014-2-1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有一侄子  年四岁

口头禅  “额不喜欢吃饭”  哼{:1_406:}
不忘初心  不请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4 03: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