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5|回复: 3

[推荐] [文化人物] "北极光"奖获得者许渊冲:翻译改变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5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极光"奖获得者许渊冲:翻译改变世界


来源/《光明日报》







柏林当地时间8月2日下午,在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每三年评选一次的国际奖项,曾颁发给英国人、美国人、挪威人、拉美人、澳大利亚人,现在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他选择以一封优雅的英文信书面答谢。在欧洲聚光灯闪耀的时刻,他仍坐在北大畅春园的斗室里,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相比起这个衡量终身成就的奖项,他更大的豪情在未来——“我现在两个多月能翻译一本,计划五年完成莎翁全集”。

“这个译本我觉得能超过朱生豪的译本,为什么呢?因为朱生豪是三十多岁翻译的,我的年龄是他的三倍啦,人生阅历已经大不相同。”许渊冲笑言。仍然是大嗓门、有冲劲、真性情,耄耋之年风采不改。

他对译文近乎苛刻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对莎翁作品的翻译中。在《麦克白》第二幕的第三场,一位看门人半夜听到有人敲门,便以讽刺的意味说,原来是“Englishtailor(英国裁缝)”来“roastgoose(烤鹅)”。字对字翻译出来,让汉语读者不知所云,于是此前卞之琳和朱生豪先生的译本都采取了“烤鹅”的引申义——“烧红烙铁(熨衣服)”,以便和裁缝的意向统一起来。

“其实还有一个意思,”许渊冲说,“是偷情、打得火热,这个解释更幽默,更有讽刺意味。”在他的译本中,最终选择了用“偷鸡摸狗”来翻译“烤鹅”,“原来也考虑用‘偷香窃玉’,但太文了,不符合这一场的情景。更何况,鸡和狗的词汇在形式上也更接近‘鹅’。”点滴不漏地还原作品所呈现的社会文化情境,是许渊冲对翻译的一贯要求。

诗词互译,最能展现出在不同文化之间传达意境的难度。作为中国唯一能在中、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他常常经历着临绝壁、题险诗般的翻译体验——

“死生契阔”,他译成“meetorpart,liveordie(相聚或分离,生存或死亡)”;

“千里目”“一层楼”,他译成“agrandersight,agreaterheight(更广的视野,更高的高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译作“showerbyshower(一阵又一阵)”“hourafterhour(时时而刻刻)”;

“不爱红装爱武装”,他把“红装”译为“powdertheface”(涂脂抹粉),把“武装”译为“facethepowder”(面对硝烟)。对仗还是对仗、韵文仍是韵文,东西方美学意境瞬间打通。

苦思与灵感交替往复的生活,他过了六十年,但仍以为乐。许渊冲英译“王维诗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白居易诗选”是他2013年的工作,同年,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27卷本的《许渊冲文集》问世。93岁的翻译家,始终以一种让人惊叹的冲劲向前奔跑,为“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的抱负践诺。

在“杰出文学翻译奖”的颁奖辞中,国际译联评奖委员会这样写道:“我们所处的国际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他没有在柏林亲耳听到这句话,却与这句话心有戚戚,“中西方的思维习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但翻译改变世界”。(本报记者刘文嘉)

延伸阅读

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之一,由挪威文学翻译协会支持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那些推动文学翻译发展、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们。许渊冲获颁该奖是该奖自1999年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亚洲学者。

许渊冲教授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20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1983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任教,是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迄今为止已出版各类译著超过150本,涵盖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业内专家曾评价其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刘文嘉整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渊冲:诗译英法70年


来源:北京日报



西南联大培育出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家,此为许渊冲(左2)和老同学聚会。左1为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左3为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左4为王传纶,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左5为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本月,在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许渊冲。

许渊冲,江西南昌人,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1983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任教,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

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迄今为止许渊冲已出版各类译著超过150本,涵盖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被业内专家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他上世纪50年代翻英法,80年代译唐宋,将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翻译成英法文,在法国出版时引起热议,这些作品被誉为“最伟大的中国诗词”。

他将中国古典四大戏剧《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长生殿》翻译成英文,国外友人称其可以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媲美。

汉译法著作还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

许渊冲开创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学术著作有《翻译的艺术》《中诗英韵探胜》《文学与翻译》等。

他还翻译了包括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情》、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十余部重要的英法译汉作品。

许渊冲在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21年百花欲开、新月渐圆之时,江西南昌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一个口张得特别大、哭声特别响的男孩出生了。家里人给他起名许渊冲。

如今,他已年过九旬,依旧声如洪钟。他一边拍着自己的身体,一边中气十足地说:“眼睛、耳朵、牙都不行了,走路腿有点累,手有些软,但我就只有一点:声音大!”

许渊冲坐在10平方米不到的会客厅的书桌旁接待来访。会客厅里,年代久远的沙发背后,是一整面墙的书。四层、上百本的书用简单的隔板隔开。要知道,这些书大部分是许渊冲一生的作品和译著,他的作品在中英美法四国已出版150余种。

93岁的他没有到达柏林的颁奖现场,仍在北大畅春园的不到4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奋斗——“我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争取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五年内完成莎翁全集。”

他曾形容西南联大的老师闻一多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朱自清是“闲云潭影日悠悠”,也称自己“诗译英文唯一人”、“不是院士胜院士”。

1战争年代 初涉英语

生于军阀混战时期,许渊冲受到最大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他还记得爸爸说过:“我这辈子算是完了,只有叫下一代好好读书,才能为家庭争口气。”

他儿时最崇拜的是三姑爹“式一叔”。当式一叔写的剧本《王宝钏》在闪耀着霓虹灯的伦敦和纽约上演之时,小渊冲就记住了两点:英国的萧伯纳都喜欢式一叔的作品;爸爸说式一叔回国时给丈人带的银元一辈子用不完。

小学四年级开始,许渊冲开始学习英文。当时没有国际音标,许渊冲被没有中文读法的字母WXYZ的读音难住了,二堂兄编了口诀 “打泼了油,吓得要死,歪嘴”。许渊冲这才记住。

因为读音规则别扭,许渊冲认为英文没有道理就失去了兴趣。高一时,他不喜欢英语的语法结构。那时的他更爱国文课,文字学和文学史都得了第一名。

高二是许渊冲英语进步最快的时期。记忆力极好的他轻易背下了教材《英文短篇背诵选》里的30篇英文课文。从那以后,他的英文写作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成绩从中等跃居到班级第二。

也在那年,许渊冲读到了朱光潜的《谈兴趣》——有了兴趣的事可以做得尽可能好。教书教得有趣时,学生反应令人神往;译诗译得神来时,读者反应令人入迷——这奠定了他翻译学术思想的基础。

2 西南联大求学 奠定诗译理论基础

1938年,许渊冲考入了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外文系。同级校友还有如今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经济学家王传纶、两院院士王希季。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是许渊冲疯狂吸收知识的时光。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空前绝后”地精彩。每周许渊冲在昆华农校的大教室里听来自清华、北大、南开的名教授三小时的课——闻一多讲《诗经》,陈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冯友兰讲哲学,柳无忌讲西洋文学,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许渊冲回忆起闻一多和朱光潜讲课的情景。闻一多分析《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写出了士兵战时的痛苦,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到,将这四句诗译为现代的散文是“从前我去时,杨柳还正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已是雨雪天气了”。原诗的大意在,情致却不知何去何从了。

闻一多的宏观分析和朱光潜的微观解读,为年方18的许渊冲奠定了其诗译的理论基础:当把诗经原文翻译成英法文时,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把原文译成英法文时要尽可能押韵,使诗歌保持其情义音形,来胜过现代散体的译文。

3 师从钱钟书 激发出译诗兴趣

师从钱钟书是许渊冲一生获益最多的事情。他认为钱钟书“贯通古今中外的才学,不但是前无古人,就是以后恐怕也难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大一第二学期,许渊冲分到了钱钟书小组求学。那时的钱钟书28岁,只说英语不说汉语。他解释怀疑主义时说:Everything is a question mark; nothing is a full-stop.(一切都是问号,没有句点。)在许渊冲看来他不仅用具体标点符号来解释抽象的怀疑主义,而且问号和句号对称,everything和nothing又是相反相成,既得到了内容之真,又体现了形式之美。

在课堂上以及在之后的人生岁月中,许渊冲一直写信跟钱钟书先生谈论他译诗的思想动态和行动,钱钟书道破翻译的难处:“无色玻璃般的翻译会得罪诗,有色玻璃般的翻译又会得罪译”。而认为许渊冲的译诗是“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许渊冲得到了许多鼓舞。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将中国的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以来,许渊冲一直坚持不仅翻译诗文,更要译出诗的意境,且译后仍能对仗工整,翻译出了许多音义双绝的精品。

他翻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sight

他翻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正如他的老同学杨振宁说:“他特别尽力使译出的诗句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从本质上说,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好的事,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

4 做随军翻译 惊艳全场

20世纪40年代初,正是日本大举侵华之时,许渊冲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导,无心政治,对军队生活深恶痛绝。但他不曾想到,他成了大名鼎鼎的飞虎队(美国志愿空军大队:1941-1943年援助中国对日作战)的随军翻译。也不曾想到,这次随行激发了他对翻译更浓厚的兴趣。

在飞虎队的欢迎大会上,许渊冲翻译了“三民主义”——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惊艳全场。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遇袭,许渊冲因为之前出色的表现,被分配到昆明巫家坝机场的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工作是将美军战报译成中文呈送蒋介石,将昆明军事情报译成英文送给美军。次年7月,飞虎队撤离中国。受赏识的许渊冲不愿赴美寄人篱下,回联大复学了。也正因为如此,1950年,没有赴美的许渊冲获得了赴法留学的机会。他在法国的巴黎大学研习文学研究,后来在法文上有所建树。

5 在“天下第一中学”教书

拜访过许渊冲的朋友都说,许先生滔滔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在说。他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他90年的生命故事,拿起每一段都是举重若轻。可是回想起联大,回想起飞虎队,他突然起身快速挪着步子,从包装严实的盒子里掏出了一本相册。他指着照片:“你看,这是西南联大……这是吴宓……这是我们在飞虎队的合照……你看,这是天祥中学,当时老师、校长和学生都是同龄人。现在就只是我在,别人都走了……”

屋里陷入了沉寂,他仿佛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时光,回到了那个对他而言最珍贵的时光——天祥中学教书岁月。

在西南联大的第四年(1942年),为了养活自己,许渊冲到联大附近的天祥中学教书。他说:“当时天祥中学,就是天下第一中学,学校里有7个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个啊。”在天祥中学的教师里,有为发展核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朱光亚院士,还有中国科学院池际尚院士等等。

如果说西南联大的时光(1938年-1946年)是许渊冲“不逾矩”的8年,那么在天祥中学的时光(1942年-1947年)则是“从心所欲”的5年。天祥中学的校训是“紧张活泼”,当时的校长邓衍林解释说:“上课紧张,下课活泼。”

许渊冲喜欢“唱反调”:上课也要生动活泼,下课打球玩牌也要紧张认真。“那时,我们要怎么玩就怎么玩,师生打成一片;我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充分发挥联大所学。”说起那段时光,许渊冲的眼睛都亮了。

6 生活和翻译 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今,许渊冲说自己在“从心所欲不逾矩”地生活:“我这个年龄身体有点不正常了,不正常也是正常的。到了90岁,累了就睡,醒了就做事情,顺其自然。”

90岁以前,他每天都在北大的博雅游泳馆游泳。如今年过90,由于医院不予开证明,他被迫停止了游泳。他有些懊恼地说:“我其实还可以再游的,他们不懂。”

70岁前,他先后在解放军外语学院、北京大学外国语和国际关系等学院任教。70岁退休之后,翻译和游泳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

住在不到8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许渊冲对衣食住行要求不高。“老伴要我住得好点,但我搬不动了。我吃得很简单,但要吃我喜欢的,不喜欢的我坚决不吃。”

对许渊冲来说,阳光也是乐趣。去外面的公园,走在路上,他会觉得很自由。前几年骑车,他的腿摔得不能动了。现在能骑车,对他而言已是莫大的满足。“做事要看你的客观条件加上主观努力。生活上要求尽量低,工作上要求尽量高。”许老认真地说。

其实,“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许渊冲贯之一生的翻译理念。翻译中的“紧”(严格对照原文)是翻译界所推崇的,“很紧不一定不好,我不否认紧。但,我认为紧是低级的,字与字对等是低级的。对等是‘不逾矩’,但是好多翻译要‘从心所欲’。”

在西南联大和天祥中学的时光,他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总结出一套翻译理论体系,自成一派。他坚信:翻译是一门化原文之美为译文之美的艺术。他的美感理论常常招来非议。在《红与黑》的结尾,女主人公去世,许渊冲将“去世”译为“魂归离恨天”。多数的研究者持否定意见。但许渊冲坚持认为:“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既精彩又精确,既达意又传情。”

7 翻译理论上 西方落后中国两千年

许渊冲每天都在看新闻,了解国际时事。他说:“我们做翻译的,不了解国际动态怎么行。”最近,他在读《中西译学批评》,读得很慢很细,书中多是评价不好的批注。

他说:“翻译理论大部分都说中国不如西方,可是有的人连翻都不会翻,还在研究空头理论。我们搞翻译的一定要有翻译的实力,才能谈理论。”

虽然中国翻译界一直流传,中国的翻译落后西方20年。但许渊冲不这么认为。在他眼中,孔子两千年前提出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翻译理论的精髓。“其实是西方落后我们两千年才对,把中国的先进说成落后最可恶了。”许先生最恨那套中国翻译理论落后的说法。

许渊冲喜欢在公共场合发言,他喜欢通过讲学向大家传授他“诗译”的思想,但他的发言机会却不多。他说:“我喜欢谈,我喜欢找到对手。对手要有本事和我对谈才行。”

他时常感到孤独。“我常常感觉寂寞,我常常要找人谈,包括我老婆,也不能。因为高深她理解不了。即使理解了,她外文不到那个水平,也很难理解。不仅中国没有,世界上也找不到人来谈。”

译界支持他的有罗新璋,研究他的有他同学杨振宁的妻子翁帆。但与他对话的人却没有。在翻译诗歌时遇到了问题,许先生只能和自己讨论,克服困难过程中再获得乐趣继续翻译。

他暗暗地为翻译界遗憾,为自己的理论还没有广泛地传播出去而遗憾。

在访谈的最后,许渊冲的夫人照君女士说:“翻译这一行被人看不起,不算学科。我们有‘不如人’的感觉。许先生不因为小而不做,要把小做大。今天许先生做到了。”许先生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正如萧乾所言:“他成绩很大,没有浪费那些空白。”

许渊冲在翻译的“小”世界一做就是70年,狂傲、朴素、坚持。在与他拍合照话别时,我们赫然看到主卧的横幅上写着12个大字:“骄傲使人进步,自卑使人退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4-8-23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有很多人知道傅雷,知道钱锺书,知道季羡林,却很少有人知道许渊冲。

尽管翻译界的人大多知道他,但他的译著我们却并不了解。

谢谢一笑,让我们借这一帖认识了他,。

我再续一层楼,看看他翻译的《唐诗三百首》: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Lovesickness
Don Wang Wei
When those red berries come in springtime,flushing on your Southland branches。
Take home an armful, for my sake, as a symbol of our love.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What shall I say of the great peak? The ancient dukedoms are everywhere green,
Inspired and stirred by the breath of creation, with the twin forces balancing day and night.
The chest raw stratus, Juezi into bird.
When shall I reach the top and hold all mountains in a single glance.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The moon goes back to the time of Qin, the wall to the time of Han, and the road our troops are travelling goes back three hundred miles.
Oh, 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 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 mountains!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Under the crescent moon a light autumn dew has chilled the robe she will not change.
And she touches a silver lute all night, afraid to go back to her empty room.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The last day, hill to the sea.
Clouds, when I look back, close behind me, mists, when I enter them, are gone.
A central peak divides the wilds and weather into many valleys.
Needing a place to spend the night, I call to a wood-cutter over the river.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4-8-2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明的进步源于不同文化的对撞,文化的对撞离不开通译者,文化史不该忘却为文明进步付出心血的译者,为他(她)们喝彩!
最早接触许渊冲是来自于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他》,有人以为许译不能完全诠释情绪,于是ah—变成了okey—。毕竟是轶事类文章,具体通篇译成怎样,没有找到译文。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3 09: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