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68|回复: 16

[汇编] 【文化专题】孔子诞辰2565年公祭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4-10-18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

祭孔,作为一种崇敬思想先贤和传统文化的仪式,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在古代被称做“国之大典”。

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

读雨将“孔子诞辰2565年公祭”辑于此,以期在推介这一人类文化节史奇迹的同时,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崇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源远流长的祭孔活动


  我国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先民祭图腾,帝王祭天地,百姓祭祖宗,久而久之,形成了随处可见的祭祀文化。其中,祭孔是对“先贤”——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纪念活动。

  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敦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孔子卒后,他的弟子在他居住的三间茅草屋里,供奉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并且按岁时祭祀,第二年鲁哀公正式到孔庙祭孔。之后,从汉高祖到清高宗的1700年间,有12位帝王先后来到孔庙祭祀,留下碑文。

  真正意义上的《祭孔大典》则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之多,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57年)在采纳 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后,专程祭拜孔子庙,开了帝王祭祀孔 子的先河。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诏四时祭孔子,一年始有四大祭。以后历代加增,每年的大小祭祀活动多达五十余次。主要有“四大丁”,也叫“四大祭”,在每年春、夏、秋、冬的丁日举行;“四仲丁”,在大丁后的第十日举行;“八小祭”,在清明、端午、立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举行。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有祭拜,一年二十四节气还有“二十四”。但是,在所有祭祀中,历来以春秋两次大祭为主,尤以秋祭为重。后来,将每年的大祭定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举行,再后来,换算为公历9月28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孔——国之大典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解放前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相传为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参加祭孔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后,"家祭"仍照常进行。国祭多由皇帝专门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亲至阙里孔庙致祭。

  新时期的祭孔大典,不仅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群体集体缅怀先圣、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后人奋进、促进世界和谐、推动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同时也将在中国文化史、世界祭祀史、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东方圣人——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精神、智慧,亦将因之弘扬光大,造福中国千秋万代,泽被世界人类。


祭孔典礼历史沿革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所居房屋三间改做寿堂,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并按岁时祭祀。开祭祀孔子之先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东汉明帝时,诏命祀先师孔子和先圣周公。据《阙里志》载:“灵帝建宁二年,祀孔子,依社稷。”也就是说,孔子享受和社稷神同详的规格。

  魏晋南北朝期间,有时又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奉祀。拜孔揖颜之礼更多是在国家太学举行,往往是国子监祭酒负责典礼。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此为释奠孔子用乐之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公元539年)兖州刺史李珽修建孔子及十弟子容像,立碑于庙廷。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二年(619年)于国子学中立孔子庙和周公庙,亲往释奠。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亲自祭奠了。唐太宗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并昭尊孔子为宣父,在曲阜作孔庙,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由皇太子释奠,并作初献,以国子祭酒为亚献,以兖州刺史摄司业为终献。以二十二位儒家学者配享。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初定十哲配祀孔子庙,在先圣庙树立孔子、颜回等十哲雕塑坐像,并在墙壁绘上七十位孔门弟子和二十二位贤人的画像。在东西二京,用太牢牺牲,一起举行祭祀,音乐规格为宫悬,舞为六佾。这一切已是仅次于天子的规格了。

  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亲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三年(公元962年)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赐孔子庙经史,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藏于庙中书楼。二年春二月,诏立孔子庙学舍。三月颁孔子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夏五月诏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公元1010年)颁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

  从元到清,孔庙神灵的设置,都基本沿袭宋朝确定的格局。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礼,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清代,盛京即建有孔庙,顺治十四年(1657年),就曾在弘德殿祭先师孔子。顺治定都北京后,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庙内有大成殿,专门用来每年举行祀孔大典。文庙中还有启圣祠,燎炉、瘗坎、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设施。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上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跪九拜大礼,俨然与天、地、社稷和太庙的规格平起平坐。

  直至中华民国时期,民间、官方均有祭孔活动。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令》。次年9月又颁发《祭孔令》,并进行首次“官祭孔子”活动。中华帝国复辟失败后,进入军阀混战时期,祭孔典礼有时举行,有时未举行,有的地方举行,有的地方未举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文庙等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很多古老的祭孔仪式、舞蹈被人遗忘。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大陆其他地区陆续恢复祭孔的活动。

  2013年9月,教育部在报请国务院审议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拟将教师节日期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这份草案将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进一步研究修改后,将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如果审议通过,1985年设立至今的9月10日教师节将被改期,届时,祭孔将更加具有官方色彩。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孔知识


祭孔仪式

  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在2005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舞蹈新,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再者是服饰新,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制作,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


祭孔乐舞

  祭孔乐舞始于何时?据记载,源于“六代之乐”。“六代之乐”标志着祭孔始用乐。

  “六代之乐”,包括有“云门”、“大戚”、“大韶”、“大夏”、“大?”、“大武。相传属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六朝所作。据记载,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有司奏宋元嘉旧事,学生到先释奠先圣先师礼”,“今当行何礼?用何乐及礼器?时从喻希议,用元嘉故事设斩悬之乐,六佾之舞。”可见,东晋时期祭孔释奠已采用斩悬之乐,六佾之舞礼制。斩悬之乐其记谱方式,现已无从可考,而六佾之舞,均有史料记载。春秋之时,在天子使用的乐舞之中,其行列是有一定规格的就其纵横行列而言,诸侯六行,每行六人;大夫四行,每行四人。而天子八行,每行八人。就使用乐舞而言,“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八佾舞,八行八列,共64人,用来祭拜皇帝祖先,属于祭祀的最高级别。六佾舞,六行六列,共36人,用来祭拜诸侯极宰相。

  古代佾舞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使用佾舞是要严格遵循礼制的。《论语•八佾》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熟不可忍。”季氏是大夫,只应使用四佾,而违犯规制,使用八佾舞,当然作为封建礼制,是不能容忍的。在唐以前,祭祀孔子,一般使用的六佾之舞。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孔子被封为文宣王,顺仲春、仲秋祭孔时,采用人的“八佾舞”。宋代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更周乐舞之名,文舞还神之名,各春天逐宣室之舞。亚献、终献使用武舞。舞工128人,八佾十六列之制,文舞生64人,武舞生64人,合计128人。唐宋以后,孔子祭典,一般均采用帝王礼制。在宋代祭孔活动中,常命太常乐工数倍用官架乐歌《宣圣御赞》作祝词:

  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今古之师,志则春秋,道由忠怒,贤于尧舜,日月共鉴,唯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议,海宁聿崇。

  在清光绪以前,祭孔乐舞的礼制是无定规的,或使用六佾,或使用八佾,这主要根据当时统治者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推崇程度而论。如明代的不同时期则有“六佾”或“八佾”之不同礼制。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王朝颁释奠仪式,二十六年(1393年)又颁布颂大成东于天下,至成化年间,一直沿用“六佾舞”。明成化九年(1473年)明王朝又将文庙释奠仪式改为“八佾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增豆笾各为十二” 。“凡文舞,云门、咸、池、大韶在庭宾阶之右位,为六列,施英韶而舞之,各有四表,表距四步为节缀,各六十四合,用三百八十四人”。“六列”、“六十四合”表明明朝曾通用“六佾舞”。明洪武六年(1373年),诏定“舞六佾”。明嘉靖九年(1530年),也是使用“六佾”。

  清顺治至清光绪中期,清政府沿用“六佾”之制上丁祭孔。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诏定祭孔升为“大祀”,“改八佾舞,行帝五礼”。于是“八佾舞于庭”以后又出现在祭孔礼仪之中,一直流行到1949年前。

  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舞源自“夏”;诗来自隋代牛弘、蔡徵的创作。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典雅悠扬、金声玉振。舞生三十六人左手执龠(音“乐”),以龠为舞具,取吹之器以立声之意;右手执羽,秉羽则取饰物以立容之意。预备姿势为双手在胸前相交,合成“十”字形。第一个舞蹈造型,代表一个字。歌生唱完一句歌词,乐曲奏毕一节,舞生正好完成一组动作,舞姿刚劲舒展,具有雕塑之美。乐生共四十五人,演奏的乐器有古筝、古琴、笙、笛、箫,以及早已在舞台上消失的,如箎(音“迟”)、损、柷、敔(音“语”)、编钟、编馨等。祭孔礼仪过程与乐舞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国学祭孔特色,给人以崇高的艺术享受。主祭官、陪祭官、执事官、乐生、舞生、歌生百余人表演,场面宏大,古朴娴静。

  舞曲为清康熙年间颁布。

  《迎神》。云: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和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咸平乐》。初献云: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宁平乐》。亚献云: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镛,诚孚。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至今木铎。
  《安平乐》。终献云: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于论思乐。唯天牖民,唯圣虹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景平乐》。撤馔云: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千撤,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咸平乐》。送神云: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痒。

  《咸平乐》。春、秋二祭词周,唯春祭以夹钟为宫,倍应钟起调,秋季以南吕为宫,仲吕起调。如迎神“大哉孔子”,春叶五,秋配六、凡、上、尺是也。

  乐舞中这些唱词每一句都有典故,大多出自《论语》《诗经》《大学》《周礼》《尚书》等古籍。祭孔乐舞不但对乐器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在乐曲种类方面特别讲究,分为牌子曲、经腔、锣鼓腔三大类。牌子曲和转颂、转新令、转老令等,是只奏不唱的曲词,俗称“大乐”,用于祭祀活动的开头和结尾。现行各地文庙使用的乐曲和歌词基本上是沿用北宋大成府所编撰的,共有十四首,传到明、清时期保留了六首。现在台北孔庙仍在使用的《大成乐章》还有一、迎神《咸和之曲》。二、奠帛初献《宁和之曲》。三、亚献《安和之曲》。四、终献《景和之曲》。五撤馔《咸和之曲》。六送神《咸和之曲》。

  清代祭孔典礼所使用的歌词乐曲如下:

  1、迎神《咸和之曲:大哉孔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2、奠帛初献《宁和之曲》:自生民来。谁底其盛。唯师神明。度越前圣。恣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唯神之听。  
  3、亚献《安和之曲》:大哉圣师。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数。清酤唯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4、终献《景和之曲》:万世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唯清且旨。登献唯三。于嘻成礼。
  5、撤馔《咸和之曲》: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6、送神《咸和之曲》: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雝雝。歆兹唯馨。神驭还复。明烟斯毕。咸膺百福。

  舞,在祭孔佾舞中占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舞,有文、武之分。“羽舞”的舞者,手持羽龠,以其不用的兵器,象征文德。“干舞”的舞者手持干戈,以其使用兵器,象征武功。故舞有文舞、武舞,舞者称“佾舞生”,简称“佾生”或“舞生”。佾舞生左手持龠,右手秉翟,二者并合时,左龠在内而右翟在外,左龠横摆而右翟竖立。道具龠,属于乐器,式样如笛。普通吹奏,比笛短三孔,舞者,则是长于笛六七孔。龠,木柄,雕龙头饰金漆,龙口夹一羽或三羽。羽,野雉尾。在佾舞时,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节,称为“节生”,或称为“旌节生”。其作用为发号施令。站在露台左右两侧的被称为“东节”、“西节”。其作用是指挥“起舞”和“止舞”。舞者站立时,其姿势有:相内、相外、相上、相对、相背。头部动作有:仰首、俯首、侧首、。身躯动作为:正面、鞠身、侧面、回身直身。手势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足部动作有;跷足、点足、出足、屈足、移足。步子有;进步、退步。体态有:授爱、辞让、谦辑、拜跽、顿首、舞蹈。

  祭孔佾舞的程序一般来说如下:佾舞生36人在东节、西节的引导下,分东西两班,进入大成殿拜台,肃立待。在祭祀的六大程序:迎神礼、安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礼、送神礼等过程中,皆有乐章与歌词。只有三献礼才加入八佾舞。在东节的引导下,佾舞生配合诗乐的节奏,起舞。西节下令:“舞止”时,则恢复肃立姿态。每一献艺礼共记有三十二个舞资,三献礼共记有九十六个舞姿。四川绵竹市文馆所尚保管有清代祭孔佾舞的木刻版,颇具研究价值。


现代祭孔典礼的制定

  从汉朝开始,不论在曲阜,或者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地方政府,都已普遍祭祀孔子,也都订有礼仪。随着时代的演变,孔子的封号由汉平帝元始元年(西元一)的褒成宣尼公,逐渐提升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西元七三九)的文宣王。仪式也就愈来愈完备而隆重。

  此外,由于后来在祭孔时,又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所以祭孔时,也同时祭祀这些配享者。祭祀孔子的礼仪称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分献礼。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因为时局动乱,祭孔典礼有时举行,有时未举行,有的地方举行,有的地方未举行;也不像以前的朝代一般,订有可供遵循的礼仪。直到民国五十七年,由学者、专家组成“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进行研究规划的工作。初步订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节。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奠文化


绶带



  自2005全球联合祭孔以来,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独出机杼,采用“绶带”作为祭孔统一佩饰。其基本色调为杏黄色,以曲阜本地特有的布料——鲁锦进行全手工制作,外观给人平和、沉静之感,同时也基本契合了布衣孔子的本来面目。

  之前,祭孔绶带两梢端分别刺有孔子头像和祭孔专用徽标,徽标图案以象征孔子的“凤鸟”为核心符号,以中国青铜文化元素为底蕴,徽标文案则是“公历贰零零陆年 孔历贰伍伍柒年 曲阜孔庙祭孔大典”。2557位参祭人员祭孔时一律项披专用绶带,全场氛围立时肃穆、凝重起来,人们在这种基调下会油然而生尊孔、敬孔之心,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从而完成虔诚的祭孔朝圣之旅。


服装



  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程中,缤纷变幻的华美服装可谓是中国的一大骄傲,而祭孔乐舞服饰则是华夏服装库中甚为特别的一支。比如在历代祭孔中,祭孔乐舞及仪式程序并无大的变化,但服装却有特别大的变换,元代、明代、清代乐舞生的服装都深深地烙有各朝代的印迹。往些年,曲阜的仿古祭孔表演都是身着清代服装,从2005年起则一改成例,改为原汁原味的明代祭孔模式。改成明制的原因主要在于,曲阜古城是明故城,曲阜孔庙的现有规模和格局是在明代弘治年间形成的,采用明代风格可与曲阜古城风貌相协调,并有助于打造东方“圣城”的城市品牌,更能真实再现华夏儿女同祭孔的盛景,更能引起当今海内外华人的共鸣。


祭品



  孔子像前,所摆放祭品除三牲外还有:酒爵三,太羹一,和羹二,黍一,稷一,韭菹一,芹菹一,脾月斤一,盐一,榛一,白饼一,豚胙一,兔醢(hǎi) 一,鹿脯一,粱一,稻一,香鼎一,大烛二,小烛四,祝文板一,帛一,等。

  启圣位祭品视先师位,惟减太牢一、太羹一。四配位视十二哲,惟添豕首一。从祀位与四配同,惟减豕肉一。


祭祀乐器



  孔庙祭祀大典按雅颂之乐的“钦定”规格奏乐,堪称八音俱全。祭孔时的乐器种类繁多,有些已失去记载,如今无人能奏响。祭祀乐器有大钟鼓、编钟、编磬、凤箫、琴瑟、埙、篪(chí)等,各有各的规格,也各有各的摆放位置。其中节、麾、木兄 、敔、籥、翟在乐舞中起着重要作用。

  节与麾是祭孔乐舞中的“指挥棒”,节领舞生,麾领乐生。麾由麾生所执,升龙向外,降龙向内,每起一曲即举麾,曲终时,偃麾,降龙现。

  木兄 ,一曲始,听举麾唱毕,两手举之,先撞底一声,次击左旁一声,再击右旁一声,共三声。敔,每奏一曲之终,听悬鼓声毕,即两手举,先击其首三声,逆栎齿者三声,共六声,以止堂上堂下之乐。

  籥,形似竹笛,长一尺一寸,三窍,朱饰。翟,以木为之,柄长一尺四寸,朱红色,上刻龙首长五寸,饰以金彩,用雉尾三根,插龙口中。舞生左手执籥,即“左阳”;右手秉翟,是为“右阴”。阳主声(即歌乐),籥在内,使平和顺畅之音乐和歌声保持于内在意境,主意在于修善心;阴主容(指舞蹈),翟在外,通过舞蹈将精英华彩表露出来,主意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最终立恭敬之实德,成温润之气象。


灯笼



  从神道路南端一直到孔庙大成殿的中轴线上,各式“古灯”一字排开。神道路的灯笼为红色,座式,意在迎宾,造气势;孔庙院内的灯笼全为杏黄色,印有“至圣庙”字样,一段院落一种式样,总体给人以静穆但不哀伤的感觉,重在从心底产生对先哲的缅怀之情;大成殿东西两庑的灯笼为72个,象征孔子的七十二得意弟子在默默地陪祀先师。


现代祭孔与传统祭孔

  传统祭孔是政治教化,是历代统治者基于现实功利的阶级意识,借助孔子精神以求“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反映历代当权者长治久安的意图。民间祭孔则歌颂孔子功德,弘扬孔子精神,洋溢着对先师无限崇敬的激情。

  现代祭孔是当代社会和人民对孔子的现代解读和再认识,即使是举行祭祀仪式,也只有纪念、缅怀的成份,主要还是关注孔子文化的内核以及通过孔子思想观照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仪式内容是鲜活的、变化的,是随着人们对孔子思想认知的程度而转换的,只要是氛围肃穆、庄重,只要是利于人们沉思与反省,内容以及附之而来的形式绝不陈腐拒变,此时的主办者和参祭人都是与孔子本来的伟大心灵相通的,都是在孔子智慧的基础上推陈而开新的。这就是现代公祭与传统祭孔的根本区别所在。


祭文、唱词

  孔子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传播古代文化所作的贡献,可谓“垂教万世”,所以历代祭文、唱词无不韶语生辉,其字里行间闪烁着孔子其人的伟大形象,光彩照人。我们今天的祭文和新编唱词更是如此,而且对孔子的思想和境界作了更大的理解和扩充,延伸到对世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永恒意义的评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孔大典祭文(选摘)


2004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杨佐仁)

  维公元2004年9月28日,岁在甲申,节届中秋,先师孔子诞辰2555年,曲阜各界代表、海内外宾朋、孔子后裔,肃立大成殿前,谨以鲜花雅乐,恭祭先师孔子。文曰:

  文圣吾祖,恩泽海宇。千古巨人,万世先师。
  欣逢盛世,物阜民熙。高岸秀木,惟恐失序。
  居安思危,重振纲纪。以德治国,德法兼济。
  幸赖圣儒,万代垂仪。道贯古今,德侔天地。
  杏坛春晖,泮池桃李。三坟五典,六经古籍。
  薪火传承,百代不熄。而今吾辈,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弘扬承继。依仁志道,据德游艺。
  仁为己任,见利思义。中和至德,过犹不及。
  和协万邦,摒弃暴戾。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与时偕进,创新活力。清风遍拂,神州万里。
  群情振奋,勃发骐骥。文化名城,通衢如砥。
  碧树花团,芬苾争奇。百业兴隆,日新月异。
  近悦远来,治平修齐。老养壮用,兆民甘饴。
  儒风犹在,先圣故里。慎终追远,奋吾国膂。
  继往开来,同德凝聚。东方巨龙,吼啸腾起。
  四海擎天,有吾一臂。长鲸吞吐,丹凤鼓翼。
  揽月追日,神舟环宇。告慰先祖,盛世在即。
  大同世界,四海兄弟。世界和平,假年可期!
  伏惟尚飨,为祷为祈!


2005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杨佐仁)

  维公元二00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岁次乙酉,孔子诞辰两千五百五十六年,曲阜市各界人士、海内外宾朋、孔子后裔,满怀崇敬之情,谨备鲜花雅乐,恭祭我中华先师。其文曰:

  海右山东,岱南奎星。垣墙环抱,岸柳梳拢。
  玉树攀云,紫叶吟虹。水含苔浦,草铺莺鸣。
  歌动八垠,舞牵九瀛。全球祭孔,五州同风。
  设奖开坛,薪火传承。春秋绝笔,诗礼趋庭。
  植桧葳莛,宅井鸿濛。高山景行,杏坛筵盈。
  文脉緜延,海域再兴。百所学院,有孔命名。
  千年儒流,今古汇通。天人合一,与时偕行。
  仁者爱人,和而不同。阴阳和谐,执两用中。
  和生万物,万物和兴。天道和运,地势和行。
  家国和睦,世界和平。圣城曲阜,物阜文丰。
  华夏标志,百里新城。政通人和,德道常青。
  小康初成,大同在梦。欣逢盛世,强国威风。
  宝岛盼归,华夏一统。旭日中天,巨龙飞腾。
  鲲犁碧海,鹏登蟾宫。四海翘首,八方叹惊。
  继往开来,待我后生!伏维尚飨!


2006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杨佐仁)

  岁在丙戌,节届仲秋,先师诞辰,二五五七,曲阜人民,孔子后裔,两岸同胞,四海宾朋,大成殿前,肃穆祭孔。文曰:

  洙泗流带,沃野万垄。尼峄滴翠,回峰千重。
  白云舒卧,紫霞纵横。红缠杏坛,绿掩碑亭。
  古城墉堞,圣庙龙腾。诞圣吉日,鼓乐奏鸣。
  嘉卉六醴,果饼三牲。童子俎豆,耄耋礼容。
  同根一脉,两岸祭孔。共缅先师,追远慎终。
  志道据德,心正意诚。节用爱民,修齐治平。
  为政北辰,身正令行。见利思义,后凋寒松。
  近悦远来,躬身自省。博文约礼,弘毅任重。
  已所不欲,勿施人行。仁义宅居,诚信轫衡
  忠孝首善,礼法持恒。中道不倚,恕道宽容。
  以和为贵,华夏一统。乾坤氲氤,和谐化生。
  天和雨行,地和物丰。家和事兴,国和人定。
  万邦和谐,世界和平。遗训在耳,发聩振聋。
  高山仰止,桴海道兴。联合国奖,以孔命名。
  亘古首屈,文教巅峰。百所学院,遍及九瀛。
  黄发碧目,学在泮宫。五洲四海,章甫诵经。
  赞誉远播,天下服膺。故里乡亲,蹈德践行。
  幼学长教,老养壮用。诚信工商,让畔桑农。
  居如图藻,行掣电风。盛世再现,小康初成。
  天枹击鼓,海钹震庭。河山舞姿,日月霓虹。
  龙飙鳞爪,凤翥翼翀。魂兮归来,又梦大同。
  伏惟尚飨!


2007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杨佐仁)

  清风送爽,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举国欢腾。时逢中华文化先祖孔子诞辰2558周年,海内外宾朋,世界各地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谨备鲜花礼乐,肃立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恭祭孔子诞辰。其文曰:

  海右山东,岱南奎星。圣诞吉日,鼓乐奏鸣。
  黄河讴歌,泰山挺松。飞泉漱液,嘉卉吐红。
  日月增光,齐鲁夸荣。西振河源,东澹海瀛。
  北动玄土,南耀朱岭。环球华裔,额首隆庆。
  侨胞同胞,根连脉通。亚非欧美,百校名孔。
  奥林匹克,喜临京城。五洲四海,睹我雄风。
  大同非梦,人类有情。圣哲先导,万邦风从。
  我辈协力,盛世太平。风发飙扬,纛拂云中。
  天地人和,万物繁盛。与时偕进,和谐化生。
  天和雨顺,地和物丰。家和事兴,国和人定。
  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忠孝首善,修齐治平。
  为政以德,气正风清。见利思义,躬行自省。
  政通人和,德道常青。农工商旅,百业同兴。
  教科文卫,人本民生。生态环保,天人一行。
  原隰郁茂,畎渎流清。芳草绿堤,粳谷盈丰。
  城如蜃楼,货殖纵横。翰墨奋藻,学子书英。
  大国崛起,自强不陵。一飞冲天,华夏振兴。
  励精图治,众志成城。万代功业,待我后生!
  伏惟尚飨!


2008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金庸)

  岁在戊子,节届国庆,时逢中华文化先祖孔子诞辰2559年,海内外宾朋,港澳台同胞,世界各地华人华侨,谨备鲜花礼乐,肃立于济宁市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恭祭夫子诞辰,文曰:

  清风送爽,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举世欢腾。
  北京奥运,万邦风从。五洲四海,睹我雄风。
  世界同运,人类一梦。中华崛起,国和人定。
  为政以德,气正风清,有教无类,修齐治平。
  国之将兴,听命于民,博我以文,删正六经。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之不厌,不倦诲人。
  今我立国,秉承遗教:忠孝首善,礼法持恒,
  中道不倚,和恕宽容,以和为贵,华夏一统,
  万邦和谐,世界和平。盛世再现,小康初成。
  见利思义,仁为己任,中和至德,自强不息。
  生态环保,天人一行。夫子圣教,百代维新。
  孜孜不懈,永秉传承。伏惟尚飨!


2009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范曾)

  周室颓隳,礼乐废弛,九州失驭。战伐出于诸侯,列国窥窃神器。

  春秋之末,仲尼起于陬邑,感万方之多难,乃驰驱以宣教。冀辅弼于乱世,欲敦厉于黎庶。然则宫寝邃远,王者不悟。有楚狂接舆歌而过之,痛詈凤德之衰,切悲庙堂之殆。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孔子乃归鲁,不复出游。

  述而不作,非谓徒托空言,追往事,思来者,悬明镜而作《春秋》,立极则以昭万代。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忧古道之不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伤往哲之益远也。遂力倡仁恕中和之道,克己复礼之德。

  播雨杏坛,天下士赴之如万类之附麟凤。若颜渊、子路、公冶长、有子、子张、子贡、曾子七十二贤列坐其次,三千学子,相望于道。仲尼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乃谆谆以告诸君子,知任重而道远,期弘毅以自励。世幽昧以炫鐀,独好古而敏求。视富贵如浮云,思贤若渴,闻义即徙。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夫子者,其集微子、箕子、比干之懿德嘉行于一身者也。世人以夫子为木铎,非无由也。颜渊喟然而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高弟子之敬仰,亦足为万代所共祀者也。荆玉含宝,幽兰怀馨,此孔学之无尽藏也。

  延越百余载,孟子起于邹而倡义,与孔子之倡仁相辅佐。又越三百载,汉武独崇儒术,乃有毛亨、郑玄之辈为之诠,董仲舒之属演其说。再越千二百年,南宋理宗朝濂、洛、关、闽之学,勉心景迹,遂成大观,共祭诸孔庙。更越千载,日月虽迈,诵说犹馨,百川竞乎孔子之门庭,孔学之克守,于今愈盛。孔子学院,遍列全球,蔚为人类文化之奇观。

  世变事异,而孔学不衰者,以 “仁者爱人”、“先欲达人”为黾勉下天之襟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厚望瀛海以高节。唯和衷以共济,讲信而修睦。此足称万国邦交之极则,亦各族和谐之宏观。遗训虽远,践行在迩,岁寒松柏,历千万龄而不凋,其非孔子博怀之远猷,而周赡之大略欤?

  巍巍陵寝,郁郁巨柏,云霄万古,黛色参天。仰瞻烟霞,伏增肃敬,焚香再拜,赋以永祷。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许嘉璐)

  维公元2010年先师孔圣夫子诞日,谨备时蔬玄酒,雅乐升舞,恭奠于大成殿阶下,肃拜追远,上达夫子暨诸先哲先贤。其辞曰:

  吾国文明,渊源何远!洪荒无征,蒙昧万年。
  既历三皇,五帝相衔;贤哲冥思,归之鬼天。
  吾侪何来?终将何还?何者为福?何者为善?
  生应何求?何为圣贤?茫茫长夜,踽踽盘桓。
  逮及文武,民听达天。周公制礼,明德尚贤。
  享祚八百,维系血缘。尾渐不掉,王室东迁。
  霸者问鼎,逐鹿中原。强则陵弱,富者欺寒。
  悖逆诈伪,淫佚兴乱。岁岁征伐,竟无义战。
  呜呼夫子,生悯人寰。少贱多能,屡经磨练。
  复礼兴乐,欲挽狂澜。己立立人,孝弟唯先。
  修齐治平,悦迩来远。游说列国,不惧厄难。
  杏坛论学,大同是盼。人心驱霾,晨曦乍现。
  道虽不行,学统绵绵。与时俱进,巨匠迭见。
  孟轲弘发,荀卿敷衍。董生继后,道法兼含。
  南北一统,合而有辨。孔贾拘守,昌黎呐喊。
  迄宋大兴,如日中天。程朱相续,周张并肩。
  出入佛道,孔孟真传。人参天地,敬而自反。
  天理良心,理学体完。知行合一,世界峰巅。
  沉沉浮浮,倏尔千年。伟哉中华,千劫万艰。
  百折不挠,国泰民安。环顾全球,熙攘纷乱。
  一如春秋,冲突不断。弱肉强食,贪欲泛滥。
  嗟我夫子,所述皆验。文明对话,五洲共愿。
  仁恕之道,日益播散。促进和睦,中华奉献。
  谨此上达,慰我圣贤。伏惟上飨!


2011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杨朝明)

  煌煌中华,郁郁文明,唐虞稽古,夏商乂宁。文武周公,天下景从。嗟我夫子,降诞昌平。少贱鄙事,博学多能。通天之德,旁彻物情,金声玉振,爱集大成。乾坤并立,日月代明,阴阳合和,万物蒸蒸。首出庶物,人为秀灵。礼自外作,乐由心生。好恶有节,敬德怀刑。言则忠信,行则笃敬。和而不流,与时偕行!为政以德,仁爱百姓。举直措枉,尚贤使能。知民之欲,察民之情,富而后教,德化流行。远来近悦,万邦咸宁。大哉夫子,既圣且明,出类拔萃,卓乎独盛。垂仪立极,百代同宗。三千弟子,惟道是弘。章句汉唐,义理宋明。远播欧美,泽及亚东,夫子精华,代代相承。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社会祥和,物阜民丰。巍巍神州,荡荡德风,仁爱诚信,中华魂灵。济济多士,众志成城;融古铸今,中西会通。而今而后,乃昌乃隆。炎黄子孙,祈祥鞠躬;四海一家,天下大同!伏惟尚飨!


2012年祭孔大典祭文(作者:董金裕)

  天地设位,人在其中。天行刚健,地道宽弘。
  品物流形,化育功隆。人禀五常,灵秀所锺。
  法天之德,效地之用。赞之参之,与之同功。
  唯我夫子,博通世务。上应天时,下顺风土。
  远宗尧舜,近法文武。删述六经,以教生徒。
  循序而进,孜孜矻矻。成德达材,栽培无数。
  仁道思想,众德汇涵。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推己及人,是为其方。礼以行之,益加发扬。
  华夏文明,赖以发皇。驯致大同,协和万邦。
  与时俱进,弥足珍贵。集圣大成,出类拔萃。
  其所成就,卓越崔巍。典型既在,吾谁与归。
  万民景从,仰承教诲。千秋万世,永蒙遗徽。
  恭逢圣诞,我心欢畅。秉持诚意,其喜洋洋。
  载歌载舞,俎豆馨香。奉承而进,伏惟尚飨。
  护佑生灵,教化其昌。乐道好礼,同沐祯祥。


2013年祭孔大典祭文 (作者:彭林)

  惟夏历癸巳年之年,辛酉之月,日在丁酉,恭逢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敬以释奠大典、鲜花雅乐之奉,衹告圣灵曰:

  伟哉夫子,如岳之耸。德尊道隆,海内归宗。
  多士肃肃,庙堂雍雍。典祀有常,是仰是崇。
  簠簋备列,粢盛隆丰。笾豆蠲潔,三牲肥充。
  笙镛和鸣,佾舞称容。神其来格,享此献奉。
  生民之初,心智懵懵。彝伦不明,长夜无穷。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庠序养贤,开辟鸿蒙。
  春秋季世,纪纲失统。忧道不行,木铎警众。
  杏坛设教,儒学大弘。倬彼云汉,为章苍穹。
  为政以德,北辰是拱。仁孝为本,父子融融。
  忠信相交,上下股肱。日升月恒,泮水辟雍。
  明德新民,君子之风。性情和达,乃为中庸。
  诗礼传家,开我华风。立我烝民,莫非尔功。
  立己达人,四海弟兄。修齐治平,天下为公。
  文德既修,远方来朋。寅协万邦,和而不同。
  弥高弥坚,圣自天纵。照临千秋,为祷为颂。
  神州复兴,百年之梦。法古开新,国祚久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以祭孔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


  “祭孔大典”是专门用以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礼、乐、歌、舞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篇章,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


祭孔大典——礼

  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祭孔大典——乐

  祭孔乐舞是孔庙祭祀大典的专用乐舞,以乐、歌、舞配合于礼,是孔庙释奠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乐舞仅限于如“国祭”、“丁祭”(春夏秋冬四季仲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一月的上丁日)等重大祭孔大典时使用。古代祭孔乐舞所用音乐的曲谱、宫调和舞蹈的舞谱图示均有皇帝审定钦颁,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然而,自古礼不相沿、乐不相袭,大凡改朝换代,必有制礼作乐。因此,历代制定的祭孔乐舞均有所不同。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为释奠用乐之始,隋文帝仁寿元年起,祭孔乐舞规定为孔子释奠专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皇帝命太常寺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人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制作“大唐雅乐”十二章,又称“十二和”。包括了全部御用乐舞,祭孔乐舞属于十二和的组成部分。贞观年间,协律郎张文收奉诏与起居郎吕才再行考证律吕,规定祭孔释奠用“登歌”、奠币乐奏《肃和》、入豆和彻豆(豆是古代的祭祀礼器)乐奏《雍和》,舞蹈则有文舞和武舞。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增“十二和”为“十五和”。见于《全唐诗》中释奠文宣王乐章有七章,分别是《诚和》、《承和》、《肃和》、《雍和》、《舒和》、《迎神》、《送神》。

  五代后汉时,废除唐开元年间新增的三章,改“十二和”为“十二成”,释奠时改《宣和》为《师雅》。后周时改“十二成”为“十二顺”,释奠时去《师雅》而乐奏《礼顺》。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命太常寺、翰林院学士窦俨等人制作祭祀乐舞,改“十二顺”为“十二安”。祭祀文宣王用《永安》之乐。皇帝亲祀时,乐用“宫悬”(乐置四面,中间设舞为“宫悬”—编者注)。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皇帝诏宰臣吕夷简等人修订祭孔乐舞,以《凝安》取代《永安》。祭孔时,升殿与降阶乐奏《同安》;奠币乐奏《明安》;酌献乐奏《成安》;饮福乐奏《馁安》;送神乐奏《凝安》。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专门设置了“大成乐府”,主持制定祭孔乐舞。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颁降曲阜孔庙释奠乐章,其中增加了升阶和奠币两个乐章。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定金乐为“太和之乐”,每个乐章以“宁”字命名,如释奠迎神乐奏《来宁》、盥洗乐奏《静宁》、奠币与初献乐奏《和宁》等。

  元乐共有十九篇诗歌,七章曲谱,演奏三十四成,变换六、七个宫调。乐章以“明”字命名,如迎神乐奏《文明》、盥洗乐奏《昭明》、升殿与降阶乐奏《景明》、奠币乐奏《德明》、酌献乐奏《诚明》、亚、终献乐奏《灵明》、送神乐奏《庆明》。“乐悬”仍保持“登歌”的形式。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乐律官更制乐谱,乐章复以“和”定名。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向曲阜及全国颁发“大成乐”专祀孔子。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增祭孔乐舞为“八佾”,加“笾”“豆”(祭祀礼器)为十二,以皇帝用乐和祭祀天神礼仪的规格祭祀孔子。明世宗时又复“乐用轩悬,舞用六佾”。明乐将元乐十九篇综合为六章六奏,并继承了唐以来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使祭孔乐舞趋向于完善和精炼。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再作“中和韶乐”,取“天下太平”之意,乐章均以“平”字命名,颁至国学为释奠孔子之用。迎神乐奏《昭平》、初献乐奏《宁平》、亚献乐奏《安平》、终献乐奏《景平》、彻馔乐奏《咸平》乐章。送神和望痤时,更换歌词,再复奏《咸平》之曲。全乐为五曲七奏。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颁给全国各郡县及阙里孔庙“四时旋宫”之乐,对康熙时的乐名有所改动,全曲更为六章八奏。一直到民国年间,基本沿袭了这一乐舞程序。

  1957年,吴晓邦等先生挖掘整理了古代祭孔乐舞并拍摄了祭孔电影资料,1986年,为纪念孔子诞辰暨配合每年一度的祭孔活动,曲阜市政府成立专门班子,依据《圣门礼志》、《圣门乐志》、《阙里志》、《阙里文献考》及电影资料等进一步研究、发掘和整理祭孔乐舞,以曲阜剧团为主,王明星先生任总编导兼祭孔舞蹈教练,张玉明、刘德顺先生负责礼仪程序,孔祥印、胡继成先生整编乐曲,将乐、舞、歌、礼融为一体,作为艺术的再现,成功编排了仿古祭孔乐舞表演剧目。

  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音乐新,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孔大典——歌


  唐礼乐章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诚和】(迎、送神用)

  圣道日用,神几不测。金石以陈,弦歌载陟。
  爰释其菜,匪馨于稷。来顾来享,是宗是极。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承和】(皇太子行用)

  万国以贞光上嗣,三善茂德表重轮。
  视膳寝门尊要道,高辟崇贤引正人。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肃和】 (奠币用)

  粤惟上圣,有纵自天。傍周万物,俯应千年。
  旧章允著,嘉贽孔虔。王化兹首,儒风是宣。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雍和】(迎俎用)

  堂献瑶篚,庭敷璆县。礼备其容,乐和其变。
  肃肃亲享,雍雍执奠。明德惟馨,苹蘩可荐。

  【郊庙歌辞•释奠文宣王乐章•舒和】 (送文舞出迎武舞入)

  隼集龟开昭圣烈,龙蹲凤跱肃神仪。
  尊儒敬业宏图阐,纬武经文盛德施。

  唐玄宗开元中,增加为十五和,释奠用《宣和》,改迎送神为: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迎神】

  通吴表圣,问老探真。三千弟子,五百贤人。
  亿龄规法,万载嗣禋。洁诚以祭,奏乐迎神。

  【郊庙歌辞•享孔子庙乐章•送神】

  醴溢牺象,羞陈俎豆。鲁壁类闻,泗川如觏。
  里校覃福,胄筵承祐。雅乐清音,送神具奏。

  宋礼乐章

  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仁宗诏“祭文宣王庙释奠登歌”六首:

  一、迎神,凝安之曲:

  大哉至圣,文教之宗!纪纲王化,丕变民风。
  常祀有秩,备物有容。神其格思,是仰是崇。

  二、初献升降,同安之曲:

  右文兴化,宪古师今。明祀有典,吉日惟丁。
  丰牺在俎,雅奏来庭。周旋陟降,福祉是膺。

  三、奠币,明安之曲:

  一王垂法,千古作程。有仪可仰,无德而名。
  齐以涤志,币以达诚。礼容合度,黍稷非馨。

  四、酌献,成安之曲:

  自天生圣,垂范百王。恪恭明祀,陟降上庠。
  酌彼醇旨,荐此令芳。三献成礼,率由旧章。

  五、饮福,绥安之曲: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六、送神,凝安之曲:

  肃肃庠序,祀事惟明。大哉宣父,将圣多能!
  歆馨肸 ,迥驭凌兢,祭容斯毕,百福是膺。

  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徽宗“大晟乐府”更乐章为“《凝安九成之乐》五章六奏”

  乐章及歌词如下:

  一、迎神,凝安之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於昭斯文,被于万年。
  峨峨胶庠,神其来止。思款无穷,敢忘于始。

  二、升降,同安之曲:

  生民以来,道莫与京。温良恭俭,惟神惟明。
  我洁尊罍,陈兹芹藻。言升言旋,式崇斯教。

  三、奠币,明安之曲:

  於论鼓钟,于兹西雍。粢盛肥硕,有显其容。
  其容洋洋,咸瞻像设。币以达诚,歆我明洁。

  四、酌献,成安之曲:

  道德渊源,斯文之宗。功名糠秕,素王之风。
  硕兮斯牲,芬兮斯酒。绥我无疆,与天为久。

  五、配位酌献,成安之曲:

  俨然冠缨,崇然庙庭。百王承祀,涓辰惟丁。
  于牲于醑,其从予享。与圣为徒,其德不爽。

  六、送神,凝安之曲:

  肃荘绅緌,吉蠲牲牺。於皇明祀,荐登惟时。
  神之来兮,肸 之随。神之去兮,休嘉之贻。

  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微宗“大晟府”复再撰“释奠乐章”计十四首

  一、迎神,凝安之曲:

  (一)黄钟为宫

  大哉宣圣,道德尊祟!维持王化,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精钝并隆。神其来格,於昭盛容。

  (二)大吕为角

  生而知之,有教无私。成均之祀,威仪孔时。
  维兹初丁,洁我盛粢。永适其道,万世之师。

  (三)太簇为徵

  巍巍堂堂,其道如天。清明之象,应物而然。
  时维上丁,备物荐诚。维新礼典,乐谐中声。

  (四)应钟为羽

  圣王生知,阐乃儒规。诗书文教,万世昭垂。
  良日惟丁,灵承不爽。揭此精虔,神其来飨。

  二、初献盥洗,同安之曲(姑洗宫):

  右文兴化,宪古师经。明祀有典,吉日惟丁。
  丰牺在俎,雅奏在庭。周旋陟降,福祉是膺。

  三、升殿,同安之曲(南吕宫):

  诞兴斯文,经天纬地。功加于民,实千万世。
  笙镛和鸣,粢盛丰备。肃肃降登。歆兹秩祀。

  四、奠币,明安之曲: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
  粢币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

  五、奉俎,丰安之曲(姑洗宫):

  道同乎天,人伦之至。有飨无穷,其兴万世。
  既洁斯牲,粢明醑旨。不懈以忱,神之来暨。

  六、文宣王位酌献,成安之曲(南吕宫):

  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祟,时祀无斁。
  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七、兖国公位酌献,成安之曲:

  庶几屡空,渊源深矣。亚圣宣献,百世宜祀。
  吉蠲斯辰,昭陈尊簋。旨酒欣欣,神其来止。

  八、邹国公位酌献,成安之曲:

  道之由兴,於皇宣圣。惟公之传,人知趋正。
  与飨在堂,情文实称。万年承休,假哉天命。

  九、 亚、终献用文安之曲(姑洗宫):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於嘻成礼。

  十、 彻豆,娱安之曲(南吕宫):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飨以荐,既芬既洁。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十一、送神,凝安之曲(黄钟宫):

  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雍雍。
  歆兹惟馨, 驭旋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

  明代释奠乐章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春,颁大成乐於天下,郡县祀孔典礼自此皆用乐。

  一、迎神,咸和之曲:

  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精纯益隆,神其来格,於昭圣容。

  二、奠帛,宁和之曲: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
  粢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惟王后改曰惟师)

  三、初献,安和之曲:

  大哉圣王,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斁,
  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四、亚、终献,景和之曲: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於戏成礼。

  五、彻馔,咸和之曲: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
  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六、送神,咸和之曲:

  有严学宫,四方来宗,恪恭祀事,威仪雍雍,
  歆格惟馨,神驭旋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

  清代释奠乐章

  清顺治十三年,第一次颁定国学释奠乐章,采用全新乐章诗词,乐章名将明朝所用乐章中的“和”字改为“平”。新订六乐章为迎神用“咸平”、初献用“宁平”、亚献用“安平”、终献用“景平”、彻馔用、送神用“咸平”,仍沿明制采“六章六奏”方式,舞用六佾、三献均用文德之舞:

  一、迎神,奏“咸平之曲”

  大哉至圣,峻德宏功,敷文衍化,百王是崇,
  典则有常,昭兹辟雍,有虔簠簋,有严鼓钟。

  二、初献,奏“宁平之曲”

  觉我生民,陶铸前圣,巍巍泰山,实予景行,
  礼备乐和,豆笾惟静,既述六经,爰斟三正。

  三、亚献,奏“安平之曲”

  至哉圣师,天授明德,木铎万世,式是群辟,
  清酒惟醑,言观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终献,奏“景平之曲”

  猗欤素王,示予物轨,瞻之在前,神其宁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既终,弗遐有喜。

  五、彻馔,奏“咸平之曲”

  璧水渊渊,崇牙业业,既歆宣圣,亦仪十哲,
  声金振玉,告兹将彻, 假有成,羹墙靡愒。

  六、送神,奏“咸平之曲”

  煌煌学宫,四方来宗,甄陶胄子,暨予微躬,
  思皇多士,肤奏厥功,佐予永清,三王是隆。

  乾隆年间,释奠乐章第二次修订。乾隆六年及八年分别新颁中央“国学”及地方“直省”用乐章,更改后乐章名一样,但乐诗词及佾舞谱则不同。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新颁定的“国学乐章”

  一、迎神,奏“昭平之章(原咸平之章)”

  大哉至圣,德盛道隆,生民未有,百王是崇,
  典则昭垂,式兹辟雍,载虔簠簋,载严鼓钟。

  二、初献,奏“宣平之章(原宁平之章)”

  觉我生民,陶铸贤圣,巍巍泰山,实予景行,
  礼备乐和,豆笾嘉静,既述六经,爰斟三正。

  三、亚献,奏“秩平之章(原安平之章)”

  至哉圣师,克明明德,木铎万年,惟民之则,
  清酒既醑,言观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终献,奏“叙平之章(原景平之章)”

  猗欤素王,示予物轨,瞻之在前,师表万祀,
  酌彼金罍,我酒惟旨,登献虽终,弗遐有喜。

  五、彻馔,奏“懿平之章(原成平之章)”

  璧水渊渊,芹芳藻洁,既歆至圣,亦仪前哲,
  声金振玉,告兹将彻, 假有成,日月昭揭。

  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原成平之章)”

  煌煌辟雍,四方来宗,甄陶乐育,多士景从,
  如士斯埴,如金在镕,佐予敷治,俗美时雍。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新颁定“阙里文庙及府州县学用祀孔乐章”

  一、迎神,奏“昭平之章”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
  祥徵麟绂,韵荅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二、初献,奏“宣平之章”

  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三、亚献,奏“秩平之章”

  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 镛,诚孚罍甗 ,
  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

  四、终献,奏“叙平之章”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论思乐,
  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五、彻馔,奏“懿平之章”

  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 宫,畴敢不肃,
  礼成告彻,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六、送神,奏“德平之章”

  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庠。

  民国初年重订释奠乐章

  民国三年八月袁世凯大总统准颁《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祀孔典礼〉一卷,由“政事堂礼制馆”(馆长为徐世昌)遵照通行。该卷订以夏历春秋两丁为祀孔日,仍从大祀,礼节服制祭品与祭天一致,并规定京师文庙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方文庙由该长官主祭,孔子生日则听各习惯,自由致祭。并分别对“京师文庙”、“各地方文庙”修订乐章名一样,但歌词不一样。

  京师文庙用乐章:

  一、迎神,奏“昭和之章”

  大哉至圣,德盛道隆,生民未有,千 是崇,
  典则昭垂,式兹辟雍,载虔簠簋,载严鼓钟。

  二、奠帛初献,奏“雝和之章”——【舞干戚之舞】

  觉我生民,陶铸贤圣,巍巍泰山,仰止景行,
  礼备乐和,豆笾嘉静,既述六经,爰斟三正。

  三、亚献,奏“熙和之章”——【舞羽籥之舞】

  至哉圣师,克明明德,木铎万年,惟民之则,
  清酒既醑,言观秉翟,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四、终献,奏“渊和之章”——【舞同亚献】

  猗欤圣师,纳民物轨,瞻之在前,师表万祀,
  酌彼金罍,我酒惟旨,登献虽终,弗遐有喜。

  五、彻馔,奏“昌和之章”

  璧水渊渊,芹芳藻洁,既歆至圣,亦仪前哲,
  声金振玉,告兹将彻, 假有成,日月昭揭。

  六、送神,奏“德和之章”

  煌煌辟雍,四方来宗,甄陶乐育,多士景从,
  如士斯植,如金在镕,怀仁抱智,俗美时雍。


  曲阜乐章

  一、迎神,奏“昭和之章”

  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
  祥征麟绂,韵荅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二、初献,奏“雝和之章”舞干戚之舞

  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

  三、亚献,奏“熙和之章”舞羽籥之舞

  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 镛,诚孚罍甗 ,
  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

  四、终献,奏“渊和之章”舞如亚献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论思乐,
  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

  五、彻馔,奏“昌和之章”

  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 宫,畴敢不肃,
  礼成告彻,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

  六、送神,奏“德和之章”

  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以化蒸民,以育胶庠。


祭孔大典——舞

  祭孔乐舞是自古至今我国用于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乐舞,是我国古代存留至今的雅乐舞之一。根据明、清两代遗存舞谱编排的祭孔乐舞,至今仍以“活文物”的形式保存于每年曲阜孔庙的祭孔仪式中。祭孔仪式的重头戏祭孔舞蹈表演,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依托,在祭孔仪式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从明朝开始,中国的祭孔乐舞几经调整,更加丰富,趋向完整、成熟。到清代,祭孔乐舞仍是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今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祭孔乐舞舞谱。祭孔乐舞继承周代的礼乐制,主要采用“八俏”或“六俏”的舞蹈形式。采用“八俏”或“六俏”,是根据每朝对孔子的尊崇情况而定,舞蹈除具有仪式本身赋予它的仪式舞蹈的功能外,还兼具体现孔子思想和儒家精神中的“礼”、“德”。
如今,祭孔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孔大典现场花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3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