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临窗读雨

[汇编] 【文化背影】文化之约 长廊五载 特辑中华百年经典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8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在说我吗?

我有两个曾用名里面都有个“月”,噗。
临窗读雨 发表于 2014-11-6 22:29



  泛指呀 同桌这一说也只好特指吧  {:1_682:}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11-10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次到此 听听音乐  读读文字
真心想通读一回 却是没读的几篇
人缺的不是时间 是那份心境
剑舞悬崖云气动  抚琴玄声山林和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4-11-11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临窗读雨


    曲子暂时听不到,先看美文,并问好家姐{:1_680:}
回复 使用道具


莫问四书意

发表于 2015-1-20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


这个时代对爱书的人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也很难过,这些书都像一个个陷阱,很多人陷在其中,而不自知。这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信息通畅,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各种论调都可以看到,但有价值的东西也被隐藏的更深了,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很难发现他们,互联网像一湾深海,如果没有高超的游泳技术和掌控能力,不想被互联网淹死,就只能远离它。


有一个现象,自信息革命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内,在各自领域内取得瞩目成就的年轻人大多集中在互联网和商业领域,而人文科学几乎找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了。可能很多人会说,人文科学需要经历和积累,心智成熟之后才会有所成就。先不说什么叫心智成熟,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先看看近代历史上的一些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


维特根斯坦写《逻辑笔记》的时候,24岁,尼采写《悲剧的诞生》时,28岁,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39岁,卡夫卡写出《变形记》刚刚30,叔本华30岁就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自己的哲学使命,《共产党宣言》出版的时候,马克思也才刚刚30岁……


再看看国内的:


陈寅恪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胡适26岁任北大教授,萧红去世时,也刚刚30多岁,却已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几部耀眼的作品……


上面提到的这些人本身具有的某种超越常人的品质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光有品质是远远不够的,对人类来说,每个时代人的品质应该是差不多的,不存在有的时代人的品质高,有的时代人的品质低,如果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人的身体素质与大脑发育应该是超越过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当代做出巨大成就的艺术家与思想家却乏善可陈。这当然跟环境有关,跟这个时代有关。


有位前辈说过:


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我想换个说法: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


我们这个时代,留给思考者的空间越来越小了,思考者要接受的挑战越来越难了。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内心笃定,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并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最后越走越远,越走越闪耀。世界上本没有多少真理可言,有的只是角度的不同,你坚持自己的世界观,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坚持下去,开辟蹊径,终会有所成就,就像叔本华生前极其讨厌黑格尔的哲学,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并不妨碍叔本华与黑格尔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我们的世界有足够的宽容与度量,容得下不同与异端。怕就怕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与意志,跟着那些粗枝大叶的浮于表层的潮流与声音四处飘泊,最终茫然不自知,埋怨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不平等,把浅薄当深刻,把高音当强音。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些浮于表面的潮流与声音就特别多,充斥在书架上的评论集,充斥在社交工具上,充斥在一些精神导师的心灵鸡汤里。那些满是标签与结论的东西,根据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只是一堆情绪的排泻物,但它们足够的多,年轻的孩子们很难穿过它们,找到一处安静之地,人烟稀小,用自己的头脑想点东西。


是的,现实的干扰是最大的敌人,教育的求全求偏、社会环境的嘈杂,互联网的泥沙俱下,这是这个时代对每一个渴望独立思考的人最大的挑战。很多人患上了偏见症,无法用无偏见的认识去深入社会与生活。而他们的这些偏见并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从别人那儿继承过来的。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持偏见的那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人云亦云地带着偏见,可笑而可悲。


举个例子,很多上学的孩子不爱学政治,他们觉得政治很无聊,都是骗人的,学这些就是变相地被洗脑。当然,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我们的教育太过偏重通识,永远的四平八稳,抓不住主次,枝叶讲的太多,主干讲得太少,根系根本不讲。但是那些打着反洗脑的孩子们,行为同样可笑,你们真的了解所学的那些政治到底是什么吗?马克思主义,你看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些原著吗?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世界公认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捧他,他开创了哲学新的时代,他的思想是人类的财富,他的观点你可以不喜欢,但他的思考方式也不值得学习吗?毛泽东思想,你看过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吗,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的成功是偶然的吗,他们对当时中国现状的了解是深刻的,并坚持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要不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岂能那么容易说出口的。邓小平理论,你读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过邓小平南巡时的一系列讲话吗?如果这些你都读过,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可以厌恶他们,如果你只是从别人口里听得支言片语,请你慢着,你根本就不了解那些东西。你以为你是坚持自己,不想被政治洗脑,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你不了解他们何来洗脑,而这种为洗脑而走向另一边的行为也是另一种洗脑,只是方向不同而已,形式是一样的,而且这种洗脑更有害,你脑袋空空。作为一个反叛者,可以,但光有姿态是不行的,还要有内容,这样你的姿态才会美,才会让人动容。


不管是黄色的土,红色的土,还是黑色的土,都是可以长出大树的,关键土里要有树需要的营养,空空的脑袋里是长不出思想的。我们需要的是独立的思考,是直接面对认识对象不带先入偏见的思考。而更多的时候,就像柏拉图的那个比喻里说的,我们直接面对的是认识对象的影子或者是影子的影子,而那些所谓的社会公知,那些不痛不痒的议论者,就像那些举着火把的人,把影子投射给我们,或者他们看到的也只是影子,他们贩卖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拣到一些零碎,如果你信了,你记下了,看似你收获了很多的东西,给了你一树的枝繁叶茂,可是在一棵树没有强壮的根系与枝干之前,枝越繁叶越茂,大树倾倒的就越快。那些相互矛盾不成体系的结论最终也会纠缠在一起,让事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浮于表象。


所以,打好根基,强壮树干,就请从经典读起,从源头读起。


简单说个例子,现在电影文化很火爆,人人都在写影评,谈电影,江湖上自称影评人的越来越多,张嘴法国新浪潮,闭嘴谈巴赞,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看过巴赞写的文章,如果看过了,又不知他们有多少人接着找来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读读,如果不理解柏格森有关“意识”与“时间绵延”这些理论,是很难理解巴赞的。


我先大致说一下,我对经典的理解。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内的开创之作或集大成者,或者是表现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探究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为什么要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学科的开创之作,是学科概念和框架刚刚形成的样子,是学习和理解一门学科或者领域的最佳途径。他会清晰地表示出一个学科的来历与去处,就像一个素颜的美女,真实而纯真。当然这样的作品里会有很多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才好,正因为它有缺陷,才会有后来的发展和研究,当你真的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这些缺点,你就会知道后来者们都在说些什么东西,又是怎么解决这些东西的。自己发现这些缺陷与别人告诉你这些缺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差距何止天上与人间。有些书就喜欢贩卖聪明,抛出大量的概念或者观点,没有丝毫来由,这些东西没有丝毫的价值,是浪费纸张。


前段时间,国内两位著名的哲学资深学者(自称或者他称是哲学家,在我看来,他们离哲学家还差得很远,哲学家与哲学教授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在掐架,我细读了他们冗长的文章,说实话没看太懂他们说些什么和背后的逻辑,只看到满篇的标签和帽子,这是人类懒惰的表现,标签是思考上的懒人的发明,他抹杀了区别和个性,模糊了线条和纹理。哲学家可以有严重的个人好恶,但这些是建立在个人独立的思考之上的。你可以借鉴别人,从他人那儿吸取营养,但这些只是为自己的思考积累素材,而不是照搬硬填。尼采看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迸发出自己的灵感,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库布里克从尼采哲学里找到素材,拍出了牛光闪闪的《2001太空漫游》,这些都不妨碍他们也在各自的领域内留下经典,区别仅仅在于,他们从未停止自己的思考,并坚持自己的角度,最后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丰富了别人。


可能你看了N多的佛教入门概述与解读,都不如你拿起一本佛经更直观地理解佛教的逻辑与世界观;


你听了N多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形势,各种理论,各种模型,各种矛盾,也有各种掐架骂街,你无所事从,拼命站队,不如你从看看《国富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始,走进经济学,学着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那些问题。


不思考,不读书


要从读书里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透过书的表达理解作者背后的表达,也才能超越书里的内容。一本书摆在那儿,不是用来教导别人的,是用来被超越和批评的。


你可以不读书,但不能不思考,读书可以让人思考,修理一台摩托同样可以让人思考,扫地也可以,聊天也可以,恋爱可以,做爱当然也可以。


你说你只看武侠,只看情色,没有关系,你可看出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区别,可看出梁羽生与温瑞安的不同,你可能看出武侠的世界观到底如何,江湖又是何等模样,中国武侠小说的源头在哪儿,江湖的滥觞从哪儿开始?看看《昆仑奴》、《蜀山剑侠传》,想想武侠小说的清涩的模样,武侠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在哪儿交汇,又在哪儿背离。


看情色,《金瓶梅》的人性与欲望,《肉蒲团》里的佛与色,情与肉,《北回归线》里的意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另类人生。


读书的方式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思考可能不会为你的生活增加什么,但会让你明白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如何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怎样能够活得更加坦然。


几条建议:

1、少读或者不读评论集,看了也不要轻信;
2、多看经典原著,被引用的原著更要找来看,不要只听信别人的解读;
3、工具方法类的书,读一两本即可,重要的是去做;
4、直接面对认识对象,哪怕无法看清全貌,也不要只看它的影子;
5、不要随意推翻自己的价值观,要试着去修正和补充,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6、读书必需思考,不思考就不要读书;读书不重要,思考才最重要;
7、把新的知识与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连通起来,不要碎片化的知识点,人与搜索引擎的不同是,人的知识有体系,搜索引擎是堆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意。 发表于 2015-1-20 11:44
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

这个时代对爱书的人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也很难过,这些书都像一 ...


这篇文字作者后来好像有更新,找来了,我帮续下:


更新(一)我们为什么无法专注

  上次谈读经典的问题,很多朋友不以为然,觉得读经典枯燥,见效慢,很难投入,是的,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有问题找百度的年代里,我们越来越懒于思考,整个社会趋于浅层与变换,当所有东西都可以通过手指在屏幕上点点划划来搞定的时候,我们大脑已经不会再为解决一个难题而长时间专注于一个事情上了。我们的大脑更多的时候是面对数不清的信息,筛选、拼接、组合,所有的东西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缺少原创与差异。我们追求快速的解决之道,追求效率,追求大数据的获取,当面对简单的信息或者无信息的时候,我们会恐慌,大脑失去创造能力。

  我已经不记得最近一次反复看一本书,反复读一页书、思考一句话是什么时候了,当我发呆的时候,手机会响起来,地铁已经到站,新换上的美女广告牌上的大腿白花花,当我安静地走路时,红灯会突然亮起,背后有会车在鸣笛,前面突然伸出一只手,递来一份传单。当我安静地坐在屋子里时,我的大脑已经不习惯独处了,他让我拿起手机,打开电脑,打开一个又一个红红绿绿的网站,看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广告。
  我三岁多的女儿,一个人的时候,情景通常是这样的,手里捧着一个 mini 玩游戏,旁边的 ipad 还要放着动画片,她还会顺手抢过我的 iphone 划几下,我替她的大脑累,可有什么办法呢?

  这个时代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你的面前,让你选择,向左或者是向右,逆流或者是顺流,收获和错过都要自己承担。

    读经典,是因为经典值得专注,经典是专注的结果,经典反映了时代的厚度,思考增加时代的厚度。


更新(二)再说几句有关经典

  没有想到,那篇《你不是书读得少,你是经典读得少》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热议,绝大多数的人表示赞同,这对一个贩卖观点的人来说,是很欣慰的,也看到有人写文谈自己的观点,很惊喜。

  从表达角度来说,观点必然意味着偏激,四平八稳的观点是不能称之为观点的,所以观点是用来讨论、碰撞和交流的,毕竟双向的思想交流,才能孕育新的东西,思想这个东西,是异体有性繁殖的结果。多角度,多方位的解读才是对待观点的应有之法。所以,关于经典阅读,关于一些朋友的议论,再简单说几句。

  一、读经典是一种深阅读

    读经典提倡深阅读,并不代表我认为浅阅读没有必要,我大谈有关读经典的问题,只是觉得现在深阅读缺失的比较严重。读经典是打基础,是建立一个框架,帮助个人形成思想主干,而浅阅读是收集信息和素材,两者都不可或缺。

  二、什么是经典?

  我说过,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东西,但这不意味着经典等同于时代久远,让大家读经典,并不单纯是号召大家一味循古,只读读古人的东西,人类文明几千人,古人的确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所有的创造与思想都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近现代,很多新的思潮涌起,留下很多灿烂的经典,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很多新的科技手段出现,这中间也产生了很多经典和值得传承的东西。时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株守时间去分辨经典,未免太刻舟求剑了。在我看来,经典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 一个学科或者领域的发韧之作。俗话说,七岁看老,通过一个学科的童年,可以看出它将来的发展与轨迹,而且更易于把握它的本质与思维方式。比如《国富论》之于现代经济学,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于宏观经济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于哲学等等。

    • 闪烁着个人思想光芒的作品,发古人之未发观点,探索人类社会及人类本身的规律,给后人以巨大的震撼与启示。大部分的经典的哲学著作和艺术作品属于此类。

    • 一个学科或者领域的集大成者,充分梳理学科知识的体系,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标准化,或采用了更利于为人所接受的讲解方法,对一个学科的普及做出巨大成就的作品,大部分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经典作品属于此类,一些经典教材诸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等等也应该包括在内。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蝴蝶-上林 发表于 2014-11-10 13:28
两次到此 听听音乐  读读文字
真心想通读一回 却是没读的几篇
人缺的不是时间 是那份心境

无论怎样,阿谁若得闲可时常来坐坐,相信总会有所获... {:1_496:}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左 发表于 2014-11-11 12:37
回复 7# 临窗读雨

不知妹妹后来听到没,今年好像还没抱过左左呢... {:1_680:}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5-1-2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读雨儿续新的诠释。
这段时间,
周围朋友见面都在探讨今后的发展是靠
人才、学习力、经验还是创新力的问题,
在大家争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我想到的是你在长廊发的这篇文字
和我后来一直收藏在微里的此文,
这看似与探讨的问题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
却令当时的自己心头一热
然后在眼前跃然出“思想力、行动力”六字,
我想我找到了 答案。

2015
长廊六载,
这方行天读雨默默耕耘的小天地,
不求贴数,无求人气,
创造了九月传奇,
你们执着和勤勉地
传承着文化
服务着大众
缔造了九月经典
愿长廊明天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金博一笑 发表于 2015-1-20 21:32
谢谢读雨儿续新的诠释。
这段时间,
周围朋友见面都在探讨今后的发展是靠

2015,愿我们还能同行、共勉... {:1_496:} {:01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5-4-1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雨儿妹妹了,进来打个招呼,周末快乐{:035:}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4-28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