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24|回复: 6

[汇编] 【品读经典】刘墉:坐在时光上(外四)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4-11-30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墉:坐在时光上


  让我说几个与时间有关的真实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旅居海外十几年的梁实秋刚回到台北,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请他吃饭。梁实秋是有名的“早起早睡”的人,晚上八点睡觉,天不亮,四点就起床写作。偏偏那些朋友都是夜猫子,每天请他深夜十二点吃夜宵。梁实秋吃了几顿,受不了了,想出个好法子,对大家宣布:“谁请我吃夜宵,我就回请他吃早点。”一班老朋友全愣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起来。从此再也没人敢请梁实秋吃夜宵。

  有位美国朋友,想找台湾的印刷厂帮他印一批东西。又听说印刷厂生意多、有季节性,常会拖工,于是请我介绍几家可靠的。“我也没把握。”我写了三个厂家的名字给他,说,“你还是自己观察吧。”不久,他回了美国,已经找到合作的伙伴。我好奇地问他:“你才去这么几天,怎么就决定了呢?”“这简单。”他笑笑,“其中两家都说:‘随时恭候。’只有一家,先要我等他查本子,再对我说下午三点十五分,附带还加一句:‘不知道谈到四点钟时间够不够?不够可以另外约。’我就决定了那一家。”

  我在美国大学教书的第一学期结束,为了解学生们的想法,特别跟学生讨论,请大家对我提出批评。“教授,你教得很好,也很酷。”有个学生说。停了一下,又笑笑:“惟一不酷的是,你常在每堂课一开始时等那些迟到的同学,又常在下课时延长时间。”我一惊,不解地问他:“你不也总是迟几分钟进来吗?我是好心好意地等;至于延长时间,是我卖力,希望多教你们一点,有什么不对呢?”居然全体学生都叫了起来:“不对。”然后有个学生补充说:“谁迟到,是他不尊重别人的时间,你当然不必尊重他;至于下课,我们知道你是好心,要多教一点,可是我们下面还有其他的课,你这一延,就造成我们下一堂的迟到。”

  以上这三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它告诉我们:当你要别人尊重你的时间之前,你先得尊重别人的时间,而当你不守时,不仅是你自己的问题,也将连带地造成别人的不守时。

  只有尊重别人时间,也掌握自己时间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旅美近二十年,我也渐渐学会对时间的尊重。

  我知道跟别人约会,如果是晚上七点,最好准七点到达,即使抓不准,宁可晚一点点,也不能因为提早半小时到,就径自敲门进去。道理很简单,说不定他还在铺桌布、扫地或洗澡,你早到,会使他手足无措,比迟到还失礼。所以当我开派对的时候,常见门前停满车子,每辆车里都坐着朋友,大家全不下来,直到时间,才一起下车,按铃进来。

  我也学会怎样用尊重对方时间的方法,来要求对方尊重我。

  譬如有个裱画店,以“拖”闻名。我在去裱画之前,一定先打电话预约,说我几点几分到。届时,一分不差地到达,再约好某日几点几分去取件。事先还拨个电话,重复一遍取件的时间。他居然从来对我都准时缴件。

  我更学会了以主动的方式,进一步掌握时间。

  譬如有一天,我应某大学的邀请晚上七点去演讲。“你们演讲厅距校门口,走路要多少时间?”我问邀请的学生。“三四分钟。”学生有点不解地回答。“那好,我六点五十二分到你们校门口。”我说。学生露出诧异的表情:“刘老师,我们那边很会塞车哟。尤其是六点多下班的时候,你最好把时间放松一点,早点到。”“你们放心。”我笑笑。到了那一天,我下午四点多就坐车到了学校的附近,找了一家幽雅的西餐厅,喝咖啡、看书,还把办公室的资料带去处理,然后吃完晚餐,一边看着表,一边喝茶。六点四十八分,我起身结账,五十分走出了餐厅,看见对街校门口的学生代表,正抱着花,伸着脖子,好像心急如焚地等待。看到我,他叫了起来:“老师,你怎么飞来的?这么准。”他的眼神,又紧张、又疑惑、又兴奋,我永远不会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俞敏洪:你有思考的时间吗?


  有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现在的生活变得很危险,因为我们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

  我当时觉得他有点危言耸听。生活就是活在现实中,整天思考,可能会越想越糊涂。所以我还是坚持每天把事情排得满满的,让自己得不到一点空闲,仿佛一闲下来心就会空掉似的。在这样的忙碌中,一年又快过去了。10月底的一天,在几个朋友的“逼迫”下,我挤出了三天时间,由他们将我带离每天的繁忙,去丽江看看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玉龙雪山。

  丽江是个好地方,大研古镇里有高低错落的老房子,被岁月踩踏得高低不平的石板街道,横穿古城弯弯曲曲清流不断的小河,还有晚上酒吧的热闹和游客信步的悠闲。不过,很多游客来到丽江,不仅仅因为这是一座古城,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点远离尘嚣的味道,还因为这座古城边上有一座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美丽雪山,那就是五千多米高的玉龙雪山。

  我们到达时已是夜晚,见不到山的影子。第二天早晨,我起床推开窗户,远处一座雪山披着霞光绕着云雾仿佛迎面而来,她的美丽使我呆立原地,久久不能动弹,身上似有一股电流通过。在清晨,玉龙雪山大方地把她的美丽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此后的三天行程,我们几乎都是绕着玉龙雪山在转,丽江古城在雪山的这一边,虎跳峡在雪山的那一边。前两天,我们都是远远地看着雪山,体会她的庄严和神圣。最后一天,大家说要走近雪山去看一看,于是就驱车向着雪山的方向走去。汽车行驶在山路上的时候,玉龙雪山突然消失不见了。眼前出现了很多山峰,都显得高峻伟岸,只是顶上没有积雪。我们翻过高高低低的山头,心情开始不安起来。突然,雪山最高峰扇子陡,引领着其他几座雪峰,耸立在了我们面前,它的威严和美丽再一次让我呆若木鸡。

  我们决定坐在山脚下,带着敬畏的心情仰视雪山。在默默静坐的时刻,我突然想到刚才在山里面转来转去,就是看不到雪山主峰的情景,心里为之一震。小山在眼前,挡住了背后的大山,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大山的雄伟和纯净。这不正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目标所阻挡,以至于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吗?

  我们自以为很忙碌,甚至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来思考自己所做事情的最终目的和价值,结果却陷入空虚和茫然之中。

  在教室里苦读的时刻,在办公室忙碌的时刻,在生意场上钻营的时刻,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心中那高大纯洁的雪峰到底在哪里呢?有多少人能不管现实生活多么残酷,为自己在心灵一角永远保留一片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污染的天空呢?遇到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地位、权力而互相计较、互相争夺、互相妒忌和互相诋毁的时候,刚开始我们也许想保持高洁,置身事外,但久而久之,看到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往往能够得到眼前的好处,便开始心理不平衡,开始介入争夺之中。

  有时候我们确实想坚持心中的那么一点高贵,但架不住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傻瓜的想法,能够和光同尘同时又遗世独立的人并不多。世俗的眼光会以压倒性的力量使你屈服,迫使你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平庸。渐渐地,你就发现变得平庸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容易,也会让其他人更舒服,于是向现实屈服就变成了习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家的国王发现整个国家的人都因为喝了一口井里的水而疯了。他千方百计到处找药希望治好大家的病,但所有人都拒绝吃药,都认为国王疯了,最后国王不得不也去喝井水变成疯子,于是举国欢腾,庆祝国王变得正常。实际上,这个国家已经彻底变成了疯子的国度。

  世界靠精神和道德的引导走向辉煌,否则就离毁灭不远;人类靠内心的善良和纯真走向天堂,否则就离地狱不远。只有在繁杂匆忙的现实生活中,永远保留一点对崇高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我们才能保有心中那座“披着霞光绕着云雾的雪山”。

  又一次想起了朋友的话,确实,当我们忙得连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时,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相当危险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绛: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婚姻


2014年7月17日,杨绛迎来103岁生日,一家报纸如此评说到:“青春从来留不住,就像时光留不住一样。但青春似乎也留得住。就像一位叫杨绛的老人,已经活了103岁了,但她依旧青春。”是的,她已老去,但又从未老去,在这个喧嚣嘈杂人心浮躁的时代,她的思想、她的文字、她的存在,令人们内心充满温暖又饱含力量。一百年的岁月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就像多年前钱钟书曾经给予她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坐在人生的边上,她有太多的智慧值得我们思索。

在杨绛百年之际,《文汇报》与她做了一次笔谈。



  儿时进的是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是清华、牛津,从小到大上名校,“好的教育”几乎伴随一生;作为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却嫁入需对公婆行叩拜礼的“传统”家庭,但依然和丈夫相亲相爱了一生;是名副其实的自由思想者,却要做别家媳妇诸事含忍,国难中的百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穿隐身衣”,“甘当一个零”,最终诠释何谓“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可以说,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不论命运多艰,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那么,在先生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婚姻才是理想婚姻?又有哪些忠告良言要献给年轻人呢?

  
谈教育:“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学习兴趣

  问:您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我在启明还是小孩,虽未受洗入教,受到天主教姆姆的爱心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就像一首颂歌中唱的“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我进振华,已渐长大。振华女校创始人状元夫人王谢长达太老师毁家办学,王季玉校长继承母志,为办好学校“嫁给振华”贡献一生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她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

  爸爸从不训示我们如何做,我是通过他的行动,体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训的真正意义的。他在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任上,因为坚持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宁可被官官相护的北洋政府罢官。他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位军阀到上海,当地士绅联名登报欢迎,爸爸的名字也被他的属下列入欢迎者的名单,爸爸不肯欢迎那位军阀,说“名与器不可假人”,立即在报上登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上海沦陷时期,爸爸路遇当了汉奸的熟人,视而不见,于是有人谣传杨某瞎了眼了。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谈婚姻: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

  问:您是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和钱钟书先生结婚后,进门却需对公婆行叩拜礼,学习做“媳妇”,连老圃先生都心疼自己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宝贝女儿,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杨先生,这个转换的动力来自哪里?您可有什么良言贡献给备受困扰的现代婚姻?

  杨绛: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我成名比钱钟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钱钟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他怕我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他的体己让我感动。

  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钟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钟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钱钟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这个关键词“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谈修养:肯吃苦是最值得骄傲的品质

  问: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最值得骄傲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我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上海终将回到中国人手中。我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

  我们身陷上海孤岛,心向抗战前线、大后方。当时凡是爱国的知识分子,都抱成团。如我们夫妇,陈西禾,傅雷,宋淇等,经常在生活书店或傅雷家相会,谈论国际国内战争形势和前景。我们同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有一天,我和钱钟书得到通知,去开一个不记得的什么会。到会后,邻座不远的陈西禾非常紧张地跑来说:“到会的都得签名。”钟书说:“不签,就是不签!”我说:“签名得我们一笔一划写,我们不签,看他们怎么办。”我们三人约齐了一同出门,把手插在大衣口袋里扬长而去,谁也没把我们怎么样。

  到“文化大革命”,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使我得以面对焚书坑儒悲剧的不时发生,忍受抄家、批斗、羞辱、剃阴阳头……种种对精神和身体的折磨。我绝对不相信,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文化会被暴力全部摧毁于一旦,我们这个曾创造如此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会泯灭人性,就此沉沦。

  我从自己卑微屈辱的“牛鬼”境遇出发,对外小心观察,细细体味,一句小声的问候,一个善意的“鬼脸”,同情的眼神,宽松的管教,委婉的措辞,含蓄的批语,都是信号。我惊喜地发现: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许多革命群众,甚至管教人员,虽然随着指挥棒也对我们这些“牛鬼蛇神”挥拳怒吼,实际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我于是更加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谈“自由”:忍耐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

  问:杨先生,您一生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可是,在您生命中如此被看重的“自由”,与“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却始终是一物两面,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深自敛抑、“穿隐身衣”,“甘当一个零”。这与一个世纪以来更广为人知、影响深广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自由”相比,好像是两个气质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杨绛:这个问题,很耐人寻思。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问: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言:北京秋天下午的我


  据说北京的秋天最像秋天,但秋天的北京对于我却只是一大堆凌乱的印象。因为我很少出门,出门也多半是在居家周围的邮局、集市活动,或寄书,或买菜,目的明确,直奔目标而去,完成了就匆匆还家,沿途躲避着凶猛的车辆和各样的行人,几乎从来没有仰起头来,像满怀哲思的屈原或悠闲自在的陶潜一样望一望头上的天。

  据说北京秋季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涵着几丝悲凉,天也就更像传说中的北京秋天的天了。但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里那些文人笔下的北京的秋天里美好的天。没有了那样的天,北京的秋天就仅仅是一个表现在日历牌上的季节,使生活在用空调制造出来的暧昧温度里、很少出门的人忘记了它。

  北京秋天的下午,我偶尔去菜市场采买。以前,北京的四季,不但可以从天空的颜色和植物的生态上分辨出来,而且还可以从市场上的蔬菜和水果上分辨出来。但现在的北京,由于交通的便捷和流通渠道的畅通,天南海北的水果一夜之间就可以跨洋越海地出现在市上。尤其是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季节对水果的生长失去了制约。比如从前,中秋节时西瓜已经很稀罕,而围着火炉吃西瓜更是一个梦想,但现在,即便是大雪飘飘的天气里,菜市场上,照样有西瓜卖。大冬天卖海南岛生产的西瓜不算稀奇,大冬天卖京郊农村塑料大棚里生产的西瓜也不算稀奇了。市上的水果蔬菜实在是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东西多了,就没有好东西了。

  北京的秋天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香山,而香山的名气多半是因为那每到深秋就红遍了山坡的树叶。长红叶的树木多半是枫树。我猜想,当年曹雪芹曾经爬上过香山观赏过红叶,纳兰性德也上去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也上去过。周作人在那附近的庙里住过很长时间,写出的文章里秋气弥漫,还有一股子树叶的苦涩味道。我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始终没去过香山。但似乎对那个地方并不陌生,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在我的脑海里存在着。如果真去了,肯定失望。我知道看红叶的人比红叶还要多,美景必须静观,热闹处无美景。

  现在是北京秋天的一个下午,我打破下午不写作的习惯,坐在书桌前,回忆着古人关于秋天的诗句来结束这篇文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枫叶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古人有“悲秋”之说,大概是因为秋天的景象里昭示着繁华将逝,秋天的气候又暗示着寒冷将至,所以诗中的秋天总是有那么几分无可奈何的凄凉感。但也有唱反调的。李白就说:“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巢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放百花杀”;毛泽东说:“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但即便是反调文章,也没有把悲变为喜,只不过是把悲凉化为悲壮而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仑:近距离察看李嘉诚如何请人吃饭


  一个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饭,感触非常大。李先生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我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

  一般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会缓缓过来,然后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然后我们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它桌,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走了。如果他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

  但是,我非常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进到电梯口,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先生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然后给我们每个人发名片,这已经出乎我们意料——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买卖一样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一个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就是一个号,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

  我当时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彼此不分尊卑,否则照相也分割三六九等,肯定有人会不舒服!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原因也是和照相一样。最后让李先生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讲的,主要和大家见面,后来大家让他讲,他说我就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然后看着几个老外,用英语讲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他讲的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不要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来接纳他、欢迎他。之后我们就吃饭。我抽到的正好是挨着他隔一个人,我以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先生起来了,说抱歉我要到那个桌子坐一会儿。

  后来,我发现他们安排李先生在一个桌子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告别握手,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这就是他追求无我,同时非常的尊重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曾经现场看过他的一个演讲,他们没有文字稿给到我们,我因为和李先生打过几次交道,提出能不能给我文字的演讲稿,结果他马上交代一下助理,等我要离开的时候那个文字稿已经拿给我了。后来我和中海油一个我们班的班长聊天提到这件事,他说老先生就是因为一生做人周到真诚,对所有的出现在他视线范围内的人非常尊重,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愿意和他做生意,这就是钱以外的软实力。

  于是,所有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去讲李先生如何好,形成这个意识之后大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都愿意把最好的机会给他,于是他越来越成功,这就叫软实力。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点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别人都会避之不及!

  李先生不一样,他一直在追求无我,修炼自我。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对钱的看法,对人生,对周围世界怎么相处。

  我相信李先生的成功,不仅仅是赶上了好的时代,更加重要的事,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始终如一的贯彻了一个理念:修炼自我,追求无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计划中,明天九月家园将进行系统升级,升级之后的九月将会是一个新的面貌。

故特在升级之前留一帖,在长廊打个印记...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11-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饭开用手机登九月,最繁琐的是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因为浏览器版问题,登录输文字几乎是盲打的,今天倒异外的幸运。这几篇文章,读后能引人思考,很受用,要是这些美文能微里一读为快就好了。明天又周一,祝同桌一切如意!{:1_541:}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3 09: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