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1|回复: 10

[汇编] 古今同此暑热:看古人如何度夏去暑

[复制链接]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7-7-1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人如何消暑纳凉



炎炎夏日,我们会关上房门,打开空调,驱走难捱的酷暑,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特别的智慧带来丝丝凉意。
摇扇纳凉
扇子的来由已无从考证,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与现代人们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叶子,用坏了随即换新的即可。


冰块

在古代并没有发电装置,更不要说冰箱这等家电设备了,但据现在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可储存冰块的冰窖。当然,这种豪奢的东西注定不凡,同样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会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待来年夏季的时候,并可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起到降温纳凉的功效。而这种冰块纳凉的方式到了明清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热的夏季,人们都会通过这种冰块融化的方式来降低气温,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通过最简单的物理机制,冰块通过吸收周围的热量融化,进而实现降低室温的作用,给达官贵人带来清爽的气候,并且这种利用冰块纳凉的方式不是产生任何污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见古人的智慧确实无穷!


古代的“空调”

古代的“空调”兼冰箱的作用,叫做“冰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铸造大型的青铜容器,分内外两层。夹层里放上冰块,里层放上美酒、水果,以及食物,可以达到为食物保鲜降温的作用。

冰鉴有镂空花纹的盖子,丝丝凉气自孔洞中飘出,或者干脆置冰于内,打开盖子,瞬间一室清凉。
青铜器易传热,冰块融化很快。到了宋元明清,人们开始用木器盛放冰块,被称为“冰桶”。
冰桶多用红木、花梨木等为内层,一尺多高,两尺见方,木料刷上清漆,里层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也有盖子,下面有底座,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的窜出来,满堂生凉。
1861年6月,英国使馆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里采购了大量冰桶,事后一个英国人写道:“这些中国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铅皮,双重掀盖,中间有一小孔,冰箱内放冰,通常是一块大雪团,人们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温度。他们也把冰箱放到客厅中间,让房间较为凉快。”


瓷枕

除了人们住的、吃的,必然还得有用的,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大国",众所周知景德镇被人们誉为瓷都,生产各种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摆件等外,还可制成瓷枕。
没错,就是瓷枕!这种枕头的表面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来也自然舒适。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应该是古人对瓷枕对好的讴歌。


凉殿

“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仲索的《宫中乐》,描写的是皇宫里“含凉殿”中消夏的情景。


唐朝宫廷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更有甚者,到了宋代,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人们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凉风阵阵,送来怡人花香。
后来,古人竟然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和凉亭顶部,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
古代皇室避暑本来就选择清幽茂林之地,更何况还有水帘潺潺,花香袭人,想想那情形,就不禁让人神往。


消暑冷食

民以食为天,炎炎夏日,古人们自然也发明了各色消暑的小食。
在商代,冷饮就开始出现。富贵人家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唐朝开始出现“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
到了南宋,杭州街头有不少名目繁多的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莲子汤。


元代,倾倒众生的“冰激凌”就出现了!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冰酪”的美味让马可·波罗欲罢不能,他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高价买走,此后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清朝的宫廷偏爱冰镇小食,什么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用冰镇了吃,入口清爽香甜,可谓人间美味。乾隆皇帝还曾专门赋诗:“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

古人的避暑方法绝对的环保,不消耗电力,不破坏臭氧层,反观现在,技术上是社会的进步,环保方面确实是倒退了。



承德避暑山庄,历代避暑集大成的地方

藏冰避暑,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明清两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来年夏天使用。
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井”之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


自雨亭原理图 自雨亭借水力转动水车的机械原理

唐代凉殿想象图,借水力转动水车的机械原理,汲水而上,遍于屋顶,飞帘四注,激气成凉风
皇宫内还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对凉殿消暑的赞誉。
皇帝如此,大臣们纷纷效仿。唐代的高官显贵们,都有私家避暑设施,规模虽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 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唐代显贵杨国忠更是异想天开,造了座冰山来避暑。《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 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
到了宋代,这种设备造得比唐朝更加豪华。《武林旧事》卷三载: “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勘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地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萸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 种,分列水底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闻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 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见矣。”可以看出,宋代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清琉璃釉竹节方冰桶,通过放置冰块来保存食品或散发冷气消暑,箱体有泄水和散发冷气的孔洞
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金属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 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太过简单,但构造合理、经久实用。
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饮料和时鲜水果,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让后人赞叹不已。


春秋战国已经有了“空调”

古代中国没有电力,更没有空调,当时人们究竟怎样应对酷热?又有哪些应对措施是值得咱们现代人学习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电力和空调,但是古代中国人却发明了一种可以代替空调的设备。
这种设备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它的名字叫做“冰鉴”,是用青铜铸成的大型容器,分内外两层,上面还有盖儿。人们往夹层里塞满冰块,把食物和美酒放在内层,然后盖上盖儿,可以避免食物腐烂、酒水变酸。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的冰鉴很像现在的冰箱。
冰鉴还一专多能,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还能当成空调使用:夹层放冰块,内层让它空着,然后把盖儿打开,丝丝冷气自然会从冰鉴里冒出来。找几个人把冰鉴抬进卧室,放在卧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间四个角各放一个体量较小的冰鉴,室温会很快降下来。
青铜属于金属,比热太小,热传递太快,夹层里的冰块会很快化掉,过个把小时就得再换一批新的冰块,比较麻烦。所以到了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人们不再用金 属铸造冰鉴,改用实木来做。比如清朝宫廷里盛夏常备的冰鉴,用松木做成,刷上清漆,一尺多高,两尺见方,里面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有盖儿,底 下有座儿,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的窜出来,一室生凉。


清代的木质“冰箱”

英国使馆购买中国“冰箱”
木制冰鉴在清朝叫做“冰桶”,宫廷里有,贵族家里有,家道小康的富裕市民家里也常备这种玩意儿。事实上,在19世纪中叶的北京,木器店里大量出售冰桶,一两吊铜钱就能买一个,很便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大使馆。建成以后的第一年夏天,在使馆工作的外国人就发现受不了北京的炎热,还有人因为食物腐败和水土不 服而病死,所以他们不得不向中国人学习用冰桶降温和冷藏食物。1861年6月,英国使馆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里采购了大量的冰桶,事后一个英国人写道: “这些中国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铅皮,双重掀盖,中间有一小孔,冰箱内放冰,通常是一块大雪团,人们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温度。他们也把冰箱放到客厅中 间,让房间较为凉快。”(芮尼《北京与北京人》,李绍明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他所说的“冰箱”,就是清朝人常用的冰桶。


从唐朝到民国的凉棚
除了用冰鉴或者冰桶来降低室温,古代中国人还喜欢在夏天给住宅搭建凉棚。
凉棚的制作很有创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但是遮阳罩也有个弊端:影响采光。所以古人又发明了活动的棚顶:把整张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块,每块席子的边缘都拴上长长的绳子,阳光照射最厉害的时候,席子是完全遮盖的,等到早上或者黄昏,轻轻一拉绳子,席子就自动掀开了,光线和凉风都可以进来。
凉棚最迟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柴荣甚至劝导市民在自家门口搭建凉棚,好给过路人遮阴(参见《册府元龟》卷14)。
清代北京和民国北京是凉棚最盛行的地方,老北京形容小康之家,常说“天棚浴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中的“天棚”就是指凉棚—小康之家到了夏天, 指定要雇人在院子里搭凉棚来避暑。那些凉棚的棚顶都是可以活动的,人们可以用绳子和竹竿来控制每一块席子的启闭,非常灵活好用。受雇者叫做“棚匠”,都是 专业搭凉棚的熟练工人,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搭出一个坚固耐用的凉棚。而到了中秋前后,不需要凉棚的时候,这些工人还可以负责把凉棚拆掉,那些竹子、席子和 绳索之类的建筑材料也一同收回,到了下一年还可以再拿出来使用,非常环保。
民国北京还流行一种避暑用具:竹帘子。这里的竹帘子不 是在门口挂着遮挡苍蝇那种,而是从屋檐上悬挂下来,一直垂到地面,把住宅的大门、窗户和整堵大墙都给遮起来。这样全方位遮挡的好处是能让墙壁保持低温,进 而让室内保持低温;坏处是影响室内的光线。所以老北京人又在竹帘子上拴了绳子,甚至装上滑轮,需要在屋里办公的时候,一拽滑轮,竹帘子就被卷到屋檐上了, 屋内照样透亮。


清宫藏小风扇,这是一款手柄连接一体式的玩具小风扇,手柄为化学制品,扇页为玳瑁材质

皇帝发明了风扇

清代宫廷与平民家庭不同,皇帝跟妃子们是不搭凉棚、也不用竹帘子遮墙的。
一是因为宫殿的墙壁都非常厚,屋顶都非常大,阳光不容易晒透,有冬暖夏凉的优势(现在很多老房子也有这种优势)。
二是因为清朝的皇帝有好多离宫,到了热得受不了的季节,他们会离开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或者圆明园“度假”。
三是因为皇帝有很多人侍候,天热了总有太监宫女给他打扇。
但是太监宫女打扇所产生的凉风是断续的、一阵一阵的,吹着不够舒坦,所以乾隆皇帝又发明了风扇。
当然,乾隆的风扇不可能有电机(有电机也没用,因为没电,电这东西要到清朝末年才进入紫禁城),结构简单,几只扇叶、一个转轮、一个把手、一个基座而已。没电怎么用呢?他让太监宫女做动力,站在风扇后面,抓着把手,像后来的日本放映师操作手摇放映机给末代皇帝放电影那样,均匀而有力的摇着,让扇叶呼呼呼地转起来,乾隆则半躺在风扇前面很舒服地受风。很明显,他的风扇属于手摇式风扇。
手摇式风扇并不是乾隆的首创,根据内务府档案,雍正刚即位的第二年夏天就让工部制造过一批手摇风扇,而且是用铁片做的扇叶,除了没有电机,已经很接近我们现在常用的立式电风扇了。

有一年夏天,雍正睡午觉,太监俩站在龙榻之前,轮流给他摇风扇,摇得汗流浃背,汗臭味儿随着凉风吹进雍正鼻孔,把雍正熏醒了。雍正下旨说:“人在屋内推扇,天气暑热,气味不好,不如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工部立马照旨意做了一架改进的风扇,这回是牵引式的,让太监们离雍正远远的用绳子拉,雍正再也闻不到汗臭味儿了。把手摇式风扇改成牵引式风扇是雍正的发明,如果他申请专利并大规模生产,是可以发笔小财的。

乾隆比雍正还有创意,他发明了水激式风扇—大概在乾隆九年,这厮下旨在圆明园某宫引入流水,从宫墙外哗哗流入,绕室一圈再哗哗的流出去,入口处则安一风扇,以水流为动力驱动。完了一试,果然好使,有风有水,清凉无比,乾隆高兴极了,御制《水木明瑟词》:“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冷冷瑟瑟,非丝非竹,……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他在为自己的创意而骄傲。


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哪些避暑方式

上述两个皇帝发明的风扇非常省电(根本不用电),非常节能, 绝对不会造成电力短缺,绝对不会影响大气质量,它们比咱们现代人使用的空调环保得多。但问题是,雍正发明的牵引式风扇需要人力驱动,他凉快了,太监宫女热 死了;乾隆发明的水激式风扇虽然不需要人力,可是对安装环境的要求太苛刻:必须要有流水。
所以牵引式风扇也好,水激式风扇也好,都不能代替我们的空调和电风扇。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这么几点:
第一,开发商盖房子,应该把墙体搞得节能一些,像过去老房子那样冬暖夏凉,别老是把墙体和房顶建得一拳能打一窟窿,还不加什么隔温材料,太阳轻轻一晒,屋里就突然升温。
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像古代那样给每座城市都修建几处大型冰窖,冬天从江河湖泊里采集天然冰,贮藏到冰窖里,来年夏天低价出售给市民。同时市民们也应该买些冰桶,把冰块放进去,这样至少可以节省一半的电能。
第三,我们还应该学习古人,在楼顶上搭建可以自动调节的凉棚,在外墙上安放可以自动卷起的防护罩,这也是非常节能的手段,而且成本很低,很容易操作。

文章来源: 福客资讯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藏冰与使用/王赛时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两件文物现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周礼·天官·凌人》有“大丧共夷盘冰”、“祭祀共冰鉴”的记载,尊盘、鉴缶亦可称“冰盘”、“冰鉴”。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将冬季的天然冰块贮藏起来,以备夏季之用,史称“藏冰”。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藏冰就成为一种制度。《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冰室也,亦称凌阴。入春以后,气温渐高,冰会逐渐融化,所以以预计用冰之三倍,藏入冰室,故称“三其凌”。《诗经·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写的就是藏冰的过程。二之日,周正二月,即夏正十二月。可见古人在十二月的最冷季节里开始凿冰,继而贮存在冰室中。

藏冰的冰室称为凌阴,明清时期称为冰窑,隋唐时期多凿深井藏冰,所以当时又称之为冰井。古时的冰室建筑有一定的方式和严格的要求,贮藏量也甚为可观。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秦雍城遗址上发现了春秋时期秦国的凌阴一处,能藏冰190立方米之多。唐代藏冰,多采用冰井式,以地深为好。《全唐文》卷716史宏《冰井赋》云:“穿重壤之十仞,以表藏周。”古时八尺为一仞,十仞即是八丈,可见冰井之深。

藏冰要经过开采、运输、挖建冰室以及按期保养等多项工序,并非一般人力所能及,所以在古代,藏冰多为皇家经营,其规模也最大。自周朝以后,皇家藏冰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以保证皇室的夏季用冰。《通典》卷55载:“宋孝武帝大明六年,立凌室藏冰。有司奏,季冬之月,冰壮之时,凌室长率山虞及舆隶取冰于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之处,以纳于凌阴,务令周密,无泄其气。”唐代时,专门指定膳部负责“藏冰食料之事”(《旧唐书·职官志二》)。清朝时,皇室及各官府的用冰量猛增,京城里多设冰窑。潘荣陆《帝京岁时纪胜》云:“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窑,通河运冰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徐珂《清稗类钞·宫苑类》云:“雪池冰窑在北海陟山门内,为诸冰窑之冠,御用取给于此。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城门外北、宣武门外西、崇文门外、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窑。”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藏冰的历史沿续了三千年之久,并且规模日趋增大。

宋代以前,私人藏冰者为数不多,也偶有经商性质的藏冰。《云仙杂记》记载唐代“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说明当时的冰还是奇贵的物品。到清代,私家经营的商业性藏冰已不稀罕,官府也往往向冰户派购藏冰,称为“冰差”。商业性的冰户主要集中于京、津一带,负责官署的用冰和贡品的防腐。天津耿姓的富盛冰窑,始办于乾隆年间,名气最大。天津地当要冲,在夏季,海味贡品要保鲜运输,于是天津县署命令富盛冰窑,按时应承冰差。县衙发给富盛冰窑一张龙票(带有龙形符号的官文书),许可在河里取冰,不纳捐税,但务必供给衙署用冰,等于差徭。耿家富盛冰窑在保证“冰差”用冰之外,获利非浅。天津开埠通商以后,北洋大臣驻节此地,衙署增多,同时外国人也蜂拥而入,到了夏季,用冰量增大,富盛冰窑已不能应付,于是天津县署又批准新增四家冰窑,划分地段,分担冰差。民国成立后,冰差被取消,冰窑业自由发展,但未经多久,外国的冷冻设备输入中国,天然藏冰业遂告衰退。

藏冰以北方为盛,南方受气候的制约,难以大规模经营。南宋以后,北方藏冰法在江南逐渐推广。宋人庄绰《鸡肋编》载:“二浙旧少冰雪,绍兴壬子,车驾在钱唐,是冬大寒屡雪,冰厚数寸。北人遂窑藏之,烧地作荫,皆如京师之法。临安府委诸县皆藏,率请北人教其制度。明年五月天中节日,天适晴暑,供奉行宫,有司大获犒赏。”由于南方冰薄,难以久存,当地人民也创造了某些人工制冰的方法。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15记载:“南方冰薄,难以收藏。用盐洒冰上,一层盐,一层冰,结成一块,厚与北方等。次年开用,味略咸,可以解暑愈病。”就是其中一法。

古代采冰也有一定的选择,为了保证冰的质量,多于深山溪谷中打出坚硬的冰块。同时,为了保证取来的冰块能够长期保存,古时还规定了冰块的基本尺寸,所藏之冰必须在三尺以上,才能长期存放,千余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标准。

古代的藏冰有多种用途,如祭祀、保存尸体、食品防腐、避暑制冷等等。《周礼·天官·凌人》载:“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指的就是冰的使用。但古时用冰最多者,还是在夏季制做冷饮,这是古人避暑的一种巧妙方法。屈原《楚辞·招魂》有云:“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朱熹《楚辞集注》卷7注云:“挫,捉也。冻,冰也。酎,醇酒也。言盛夏则为覆蹙干酿,捉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这是我国古代有关冷饮的最早记录。唐玄宗时,赐给拾遗陈知节饮用的“冰屑麻节饮”(《唐语林》卷4),就是当时宫廷冷饮制品的一种。唐人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云:“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说明唐代人已能制作各种食料的冷饮。金人元好问《续夷坚志》中介绍了冰镇珍珠汁这种名贵冷饮的制作方法:“洮水冬日结小冰,……盛夏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在我国古代,冷饮的制作算得上源远流长了。

在古代,只有皇家宫廷才存有较多的藏冰,除保证皇室夏季奢用之外,也常常分赐给各官府和臣僚们,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极高的待遇。《太平御览》卷21引陆翙《邺中记》载:后赵时,“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在藏冰数量有限,赐冰又有等级的情况下,臣吏们把接受赐冰当成一种荣幸。《文苑英华》卷634载白居易《谢赐冰状》云:“今日奉宣圣旨赐臣等冰者,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元人萨都剌《雁门集》卷6《上京杂咏五首》诗云:“上京六月凉如水,酒渴天厨更赐冰。”都把皇帝赐冰视为受宠之举。这也说明,天然冰块保存到盛夏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清代时,朝廷供给下属各官署用冰,还印发了专用的冰票,由工部负责,按数领取。《清稗类钞·宫苑类》载:“入伏颁冰,各部院官学皆有之。掌以工部司员一人,以数寸之纸印为小票,名冰票,为领冰之券。”

唐代时,一些高级官僚建立起私人冰室,以供夏季避暑之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就记载杨国忠一族用冰山避暑的奢侈生活:“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南宋时,在繁华的都城临安(即杭州),出现了经商性质的卖冰人,各种冷饮都摆到了市场上。《梦粱录》卷16记载,茶肆于“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西湖老人繁胜录》亦载:“富家散暑药冰水。”但是,宋元以前,民间的冰制品仍属奇稀之物。

到了清代,北京城里贮冰大增,夏季沿街叫卖冰块、冷饮者触目可见,冰价也为之大跌。据《燕京岁时记》载:“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严辰《忆京都词》云:“冰果登筵凉沁齿,三钱买得水晶山。”自注曰:“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冰窑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置之室中,顿觉火宅生凉。余戏呼为水晶山,南中无此物也。”得硕亭《草珠一串》诗亦云:“儿童门外喊冰核,莲子桃仁酒正沽。”这些资料均可说明,清代时北京城里的夏季用冰已大为普及,成为人们避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就连平民百姓也能稍加享受了。

由于藏冰量的增加,清代冷食与冷饮的花色品种也明显增多。上面提到的冰果,就是北京盛夏筵席的必备之物。此外,冷酪、凉糕,冰镇藕菱等食品,也是爽人口胃的常用冷食。在清代北京竹枝词中,有很多吟咏夏用冷食的诗句。杨静亭《都门杂咏》:“新抟江米截如肪,制出凉糕适口凉。”杨米人《都门竹枝词》:“卖酪人来冷透牙。”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藕丝菱片拌冰盘。”均反映出北京冷食的兴旺。在冷制饮料中,最受欢迎的要算是酸梅汤了。酸梅汤既可消暑解热,又能生津止渴,有清一代,誉满京城。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北京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燕京岁时纪》亦载:“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丘家者为京都第一。”直到如今,酸梅汤仍然是夏季饮料中的上品,风靡之势,犹然未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朋友们安度炎夏祛暑康安{:1_1292:}{:1_1292:}{:1_1292:}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7-7-1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熟悉的消暑饮料,绿豆汤,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7-7-17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7-7-17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瓷枕,感觉会硌得慌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发表于 2017-7-17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有广告嫌疑{:1_1259:}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发表于 2017-7-17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聪明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7-7-18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贴子的宝贝真不少呀~谢谢行帅的分享~夏安!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7-7-2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热的天儿,看到冰块也会先凉半截的...{:035:}

再通读下来,便真真滴透心儿凉啦... {:1_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3 17: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