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2|回复: 9

[注意] 『闲话文史』春节开锣戏——猪年大吉

[复制链接]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9-2-5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话春节开锣戏

张习孔 文史知识 



在春节期间,为了讨个吉利,各行各业的人大多有其独特的节庆活动。在梨园界,象征吉祥如意的剧目,也在新春期间陆续演出,形成丰富多彩的年戏文化。本文拟介绍几出为观众喜爱的新春开锣戏。


《大赐福》

过去,春节期间,特别是旧历正月初一至初五,剧团为图吉利,演出的剧目多选喜庆、吉祥的。开锣的第一出戏大都是《大赐福》(也称《天官赐福》),就是福、禄、寿三星和魁星、财神、喜神(麻姑)唱些吉祥的曲子,向观众祝福。以前,马连良的“扶风社”就曾在《龙凤呈祥》之前加演了《大赐福》,由马连良饰天官(福星),姜妙香饰禄星,肖长华饰寿星,张君秋饰喜神,袁世海饰财神。

在演《大赐福》的开头,先跳“加官”和财神送财。据说,这“加官”乃是唐朝魏征丞相。大幕徐徐拉开,马连良戴着加官假脸,著红蟒、黑相貂,左手拿着四卷条幅(也称金榜),右手抱着牙笏,踩着“台台乙台乙台台……”较轻快、喜悦的“小锣抽头”鼓点,倒着醉步,缓缓上场。至台中央,他将一卷条幅打开,上写“天官赐福”。这时,一位身穿大褂、头戴毡?头的检场人上台来接过条幅,将它高举,加官用牙笏引观众来看条幅上的字。然后又一一打开另外几卷条幅,都写着“加官进禄”等等吉祥话语,也同样交给检场人。加官下场后,锣鼓点突然改换成为欢快气氛更浓的“大锣抽头”,场内气氛也随之更加活跃,财神捧着大元宝上场,跳跃舞蹈。这时,台上、台下、演员、观众、检察院场的,剧场看座的,所有人员都在演员的带动下,在“大锣抽头”中,有规律地、一声声不停地叫喊着:“嘿!嘿!”……这是欢迎财神爷送财来啦!

《大赐福》的后面,加演了一出武戏(这武戏不能杀人,以图吉利)《白水滩》。接着,正戏《龙凤呈祥》上场。


《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由《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三折戏组成。《甘露寺》为大家所熟知,是写刘备到东吴去招亲,在东吴国老乔玄的帮助下,吴国太决定在甘露寺面相刘备,最后同意刘备和孙尚香成了婚。此剧的主角是乔玄,由马连良扮演,当时马连良正值盛年,气足力壮。其中“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一段西皮原板转流水,唱词长达二十多句,一气呵成。唱腔根据词意情感,不断变换节奏,听来潇洒、酣畅;动作、神情与唱腔词意配合紧密,堪称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是名不虚传的一曲绝唱,数十年来,仍然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龙凤呈祥》这出戏,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首先,赤壁之战以后,刘备确实向孙权借占过荆州数郡。《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云:“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刘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指曹操的军队),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刘备向孙权借过荆州数郡,这里说得很明确。后来刘备又取得益州,势力进一步扩大,荆州的归属,就成了以后孙、刘两家冲突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孙权确实把一个妹妹嫁给了刘备。据《资治通鉴》记载:“权以妹妻备。妹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馀人,皆执刀侍立,备每人,心常凛凛。”这是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的事,也就是赤壁之战的后一年。这一段史实就是《美人计》一剧的所本。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孙权将其妹嫁给刘备,并不是设美人计。事实是,赤壁之战后,“先主表琦(刘表之子)为荆州刺史,又征南四郡”。后来,“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蜀志·先主传》)。可见,当时孙权嫁妹,是为了巩固和刘备的联盟,才采取了联姻的手段。“进妹固好”四个字,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刘备至京(地名,当时孙权的统治中心)见孙权的时候,周瑜的确向孙权提出过用宫室美色诱惑刘备,然后制服刘备。周瑜上疏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而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狡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吴志·周瑜传》)但孙权从大局考虑,认为曹操仍是主要敌人,并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后来编剧者可能将此与孙权嫁妹给刘备融合在一起,写成了《美人计》一折。





《龙凤呈祥》一剧,在最基本的方面,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作为戏剧,又没有完全拘泥于史实,为了戏剧的需要,作了许多的艺术加工,使整出戏有了更加完整、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甘露寺》一折中的主要人物乔玄。乔玄虽非全然虚构,但是艺术家却使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

在戏中,乔玄是一个被称为“老太师”的重要人物,他敢于顶撞孙权,能影响吴国太,在孙、刘联姻问题上,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剧中说他是孙策和周瑜的岳父。考诸历史,孙策、周瑜的岳父姓桥(也就是乔),人称桥公,并没有说他名叫乔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中说:孙策想取荆州,让周瑜做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攻打皖之后,“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江表传》里也说:“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做婿,亦足为欢。’”这里都没有说桥公名叫乔玄。从“虽流离”三字中,可以窥知,桥公及其二女当时是在江东流离,也可见其家族地位并不高。

另外,在东汉末年,确有一位曾官至太尉的桥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汉纪》称:“(桥)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桥玄曾称赞过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他是以长者对晚辈的口气对曹操讲此话的。他并未在曹操独揽东汉大权时到过江东。可见,这位桥玄与孙策、周瑜的岳父并不是同一个人。在京剧《龙凤呈祥》里,则把桥公和桥玄这两个人捏合在一起,塑造成为一个典型艺术形象。这一点,是京剧的一个创造。


《定军山》

《定军山》一名《一战成功》,又名《取东川》。它是京剧中一出文武老生的重头戏,唱念做打,均见功力。擅演此剧的谭门在三、四十年代常以此剧作为春节开锣剧目之一,取剧目吉祥之意。这出戏过去认为是谭鑫培、余叔岩的代表作。谭鑫培扮演的黄忠,不戴扎巾盔而打扎巾,就使其削瘦的身形变得威武了。黄忠既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就得有八面威风的气概。黄忠交战的对手是魏国名将张郃,因此扮演黄忠必须极力把黄忠的智勇忠心充分表现出来,把黄忠的虎将神威刻划无遗。谭鑫培扮演的黄忠,上场戴扎巾,一身黄靠,口挂白三,款步出台,二目平视,行至九龙口亮相,二目神光送出,直至远处,充分显示了老将军的虎威。他步行时步子还得稳重,骑马的台步,不论上马、下马、圆场、起打,既矫健,又利落,以画龙点睛之笔,演出老相来。谭鑫培之嫡孙著名老生谭富英不仅继承谭派艺术之精髓,又博采众长,唱作俱佳,可称一绝。特别是在“我主爷攻打葭萌关”的一段(快板)里,边唱边做,把人物的精神状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十分精彩。几个大刀花,干净利落,更见功力。

《定军山》剧中黄忠斩夏侯渊一事的基本情节,在《三国志》的黄忠、法正、刘备、曹操、夏侯渊等人的纪传中都有记载。如《黄忠传》中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在《法正传》中记曰:“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定军山战役确有其事。曹操派大将夏侯渊领兵来争夺定军山,刘备派老将黄忠和谋士法正前去对敌,结果蜀方取得“一战斩渊”的胜利。京剧《定军山》剧本,除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加入了诸葛亮两次智激老黄忠的情节外,可能由于演出的需要,为了突出主要角色黄忠的智勇双全,老谋深算,便删掉了法正这个人物,而安排了夏侯渊下战书,引出黄忠所唱一段西皮快板:“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最后引夏侯渊至荒郊,用拖刀之计斩杀夏侯渊,完成了剧情的发展。这种简捷明快的手法,在艺术上深得“减头绪,立主脑”的要旨。





著名须生余叔岩是谭鑫培的弟子,后来又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发展了谭派,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成为人们公认的“余派”。余叔岩唱戏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只要一出场,无论台下观众多少,或私下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在台上从不偷懒耍猾,总是规规矩矩地唱。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就是对待和他同台的大小角色,也不例外。他每次要演的戏,总是预先作好了准备,自己背一遍戏词,随胡琴调一调嗓子,和配角对对唱词和身段。因此,他几十年来在台上出错的时候很少。可是也有例外,据他的鼓师杭子和说,在他最拿手的《定军山》这个戏上,曾有过两次失误。

 第一次,是在他嗓音复原重新登台不久,大约在1920年前后,他第一次到上海之前,在北京新明大戏院演出《定军山》。在黄忠三拉弓时,拉第二弓应当唱“人有精神力又加”,不知怎的,余竟唱了第三句“再与师爷把话答”,赶到唱第三句时,就把词儿给“嚼”了。余叔岩出了这个失误,下场到后台就吐了。他自己异常懊恼地说:“这么熟的戏,事前还背过词儿,怎么竟唱错了!”

第二次是在奉天会馆(今北京西单剧场)唱堂会,那天余叔岩也是演《定军山》。当黄忠唱完“管叫他含羞带愧脸无光”一句以后,有一个大刀花“串腕”,然后下场。余叔岩每次演到这里,“串腕”刀花非常漂亮,他是在刀插由手腕上转过来之后,先将刀向下一推,借着刀杆的弹力,再用手来抓住,又干净又利落。他每次演到这地方总要来个满堂彩,这次可能是由于大意,向下推刀以后没抓住,刀就掉在台上了。由于叔岩平时艺术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所以观众并没有喝倒彩,而是原谅了他;可是叔岩却对自己的失误懊恼异常。一个演员无论水平高低,在台上出点错误是难免的。老一辈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等都在台上出过错,但是他们对待演戏的态度都是极其认真的。他们注意吸取教训,避免以后重蹈覆辙,这也反映出他们对待艺术认真负责的精神。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戏曲苑”栏目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恭祝九月家园,猪年大吉,红红火火过大年,开锣大戏好连台{:1_1242:}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9-2-5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睡沙发,醒来再读……{:2_824:}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9-2-5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临窗读雨 于 2019-2-5 00:20 编辑

迷迷瞪瞪连环了,那就再借锣声作个揖:过年好…{:1_1236:}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9-2-5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新年快乐,慢慢品读!{:1_1211:}
深是井,浅是坑。不深不浅是水凼。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窗读雨 发表于 2019-2-5 00:16
睡沙发,醒来再读……

朵儿猪事如意,新春大吉,安安好眠{:1_1242:}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一脚,浅一角 发表于 2019-2-5 00:18
感谢分享,新年快乐,慢慢品读!

深脚,猪年吉祥,百事可乐{:1_1242:}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9-2-5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天 发表于 2019-2-5 00:19
朵儿猪事如意,新春大吉,安安好眠

嗯嗯,新春大吉,安安好眠……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个:

春幡·春胜·春帖——唐宋立春饰品
撰文/张晓红
      
     立春作为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八个节气之一,居二十四节气之首,在春秋时期就有隆重的迎春礼,“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礼记·月令》)。汉代因之,“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魏晋时习俗增多,唐宋时成为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直至明清一直都有官方的迎春活动。作为节日,立春的节俗丰富多样,饰品也别具特色。汉代“服青帻,立青旙”,戴“迎春髻”(《御定月令辑要》卷5引《炙毂子录》:“汉之迎春髻,立春日戴。”),经魏晋发展丰富,至唐宋达到极盛。春幡、春胜、春帖是唐宋时期的主要饰品。
      春幡   幡也写作旛,即旗。起源于汉代迎春礼中所立之“青旛”,《后汉书补逸》卷21作“春旛”。南朝徐勉《咏司农府春幡》“逶迟乘旦风,葱翠扬朝旭”,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旛底须故”所咏即此。唐代出现了簪戴和悬挂用的小春幡,宋高承即认为“《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高承《事物纪原》卷8,中华书局,1989)。晚唐温庭筠《咏春幡》“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前蜀牛峤《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所写皆为簪在女性头上的春幡。宋代男性也簪戴,刘克庄八十岁所写《立春七首》其一云:“都忘满镜星星发,带了春幡便出嬉。”春幡也用于悬挂,宋代“立春之日,士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佳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锦绣万花谷后集》卷4“立春”)。
      春胜   春胜是胜之一种。胜是古代妇女首饰,《山海经·西山经》所写西王母“蓬发,戴胜”。宋人罗愿认为胜是古人模仿戴胜鸟而制作的首饰(《尔雅翼》卷16),山东沂南东汉墓出土的西王母像头上的胜确如一只张开双翼的鸟。胜后来形态多样化。胜与立春结缘是在晋代,所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李商隐《人日即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9页)彩燕和宜春字都是春胜,唐宋更加流行,诗如“钗斜穿彩燕”(李远《立春日》),“共喜钗头燕已来”(欧阳修《春日词》),“年年金殿里,宝字帖宜春”(王珪《立春内中帖子词·皇帝阁》)等都反映的是这一习俗。

山东沂南东汉墓出土西王母画像砖
      唐宋春胜有多种,除上述春燕外,还有春鸡,如“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崔日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彩燕丝鸡,珠幡玉胜,并归钗鬓”(无名氏《失调名》)所写都是春鸡。还有春虫、春蝶、春钱。李远《立春日》有“罗薄剪春虫”句;宋代立春,“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锦绣万花谷后集》卷4)。有花胜,即华胜,花状的胜。花胜主要仿作桃、李、梅、杏等花,宋之问“绮罗纤手制,桃李向春开”(《剪彩》),“金阁装仙杏,琼筵弄绮梅”(《立春日侍宴别殿内出彩花应制》),张耒“桃李满园浑未觉,微红先向宝刀开”(《立春日》)等诗句可证。还有春书,即《荆楚岁时记》所言“贴‘宜春’二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1:“北朝妇人……立春进春书,以青缯为帜,刻龙像衔之,或为虾蟆。”(《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8页)春胜还有其他形状,如日本正仓院所藏一胜,“边缘图案以金箔剪成,上粘红绿罗之花叶,缘内左下端有彩绘剪成之竹林,一小儿童戏犬其下”(傅芸子《正仓院实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9页)。
      春胜在唐初似仅指花胜,与春蝶、春钱并列,后来成为一个泛称。李远《彩胜》就有鸟、有人、有花,诗云:“剪彩赠相亲,银叉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宋代幡、胜不加细分,常笼统地称春幡胜。
      春帖   春帖之称始于宋。宋宫中立春用春帖。春帖用罗帛(后专用绛罗)做底衬,上面有五七言绝句,或用金丝彩线刺绣,或用金箔剪贴,在立春日粘贴在宫中各门帐上。“帝、后、贵妃、夫人诸阁各有定式,绛罗金缕,华粲可观”(周密《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页)。所用诗由“学士院前一月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丛书集成初编本)。如苏颂《春帖子·皇帝阁》“每岁惟呈簇金帖”,宋徽宗《宫词》“巧簇罗牌翰苑词”,夏竦《皇后阁春帖子》“彩幡红镂宜春字”,周必大《立春帖子·太上皇帝阁》“字缕黄金胜”,所写均为宫中春帖。春帖所用绝句称“春帖子词”,也称春帖,现存两宋春帖子词有五百多首。
      春帖是从晋“贴宜春字”发展而来,是春胜的一种,起初多直接题写“宜春”二字于纸或绢帛上,粘贴于门、帐、屏风等处。唐代称宜春胜,如苏颋“初年竞贴宜春胜”(《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李商隐“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骄儿》)。也写其他吉祥语,韦庄《立春》“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中“宜春曲”当为诗。日本正仓院所藏一件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的罗底金字的胜,“系于浅碧罗之上,粘有金箔剪彩成十六字云:‘令节佳辰,福庆惟新,变(当为燮字之讹)和万载,寿保千春’”(《正仓院实录》,39页)。宋代民间“或用古人诗,或后生拟撰,作为门帖。亦有用厌胜祷祠之言者”(《岁时广记》卷8)。廖刚《丙申春贴子八首》,范成大《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四首》、《代儿童作立春贴门诗三首》,姜夔《戊午春帖子》,程珌《春贴》等都是春帖用诗。民间多写于纸上,所谓“云染华笺贴绣楣”(廖刚《丙申春贴》其八)。
      纵观春幡、春胜、春帖,不仅具有节日装饰的作用,还寄托了人们在喜迎春天来临之际对新生活的美好祝福和憧憬。古人认为服饰器用应顺时而变,春之色宜为青,青幡是春的象征;春胜更是以多样化的形态渲染出浓浓春意,表达人们对春的渴盼和“宜春”的祝福;春帖内容也多为迎春和祝福健康长寿。春幡、春胜、春帖起初多青色,如正仓院唐代胜是浅碧罗底。后来随着喜庆装饰意味的强化,宫中春帖为红底金字,春幡、春胜更是五彩斑斓,它们悬挂于树、簪戴于头、张贴于门壁屏帐,确实能给人以春意盎然之感。
      唐宋春幡、春胜、春帖的兴盛与皇宫、贵族的崇尚密切相关。唐代开始有朝廷立春日赏赐内宫和大臣彩胜的制度。“唐制,立春赐三宫彩胜,各有差”(孙思邈《千金月令》),“唐中宗景龙中,立春日出剪彩花”(《事物纪原》卷8)。宋代宫中用春帖、赐幡胜均成为制度,赐幡胜更隆重,臣下都得入谢赏赐,然后戴春幡胜回家。“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6“立春”),梅尧臣“近臣头上黄金胜,殿前拜赐东风应”(《王乐道太丞立春早朝》),强至“晓策羸骖趁谢恩,君王昨夜赐春旙。涂金剪彩虽云异,竞戴还同拜禁门”(《谢春幡》),韩维“宫娃拂晓已催班,拜谢春幡列御前”(《夫人阁》)都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幡胜作为礼品也赏赐给外国使臣,从欧阳修《赐契丹人使春幡春盘法酒口宣》(《欧阳修全集》卷82),苏轼《赐大辽贺正旦使副春幡胜口宣》(《东坡全集》卷112)等大量口宣可见。上行而下效,民间亦以春幡春胜作为馈赠礼品。《梦粱录》卷1“立春”:“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苏轼《次韵刘贡父春日赐幡胜》诗亦可证。
      春幡胜有金、银、罗帛、纸等多种,多为罗帛制作。宫中帖子“绛罗金缕”,华美异常,前面春帖所引诗即可见。赏赐臣下的幡胜依官品有金、银、罗之别,周密《武林旧事》卷2“立春”云:“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馀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豪贵之家更是珠翠金玉,斗巧比富,正如庞元英《文昌杂录》卷2所言:“公卿家尤重此日,莫不镂金刻缯,加饰珠翠,或以金银穷极工巧,交相遗问焉。”宋真宗时曾有所限制,大中祥符四年六月,诏“皇亲士庶之家亦不得用春幡胜,除宣赐外,许用绫绢,不得用罗”(《燕翼诒谋录》卷2)。事实上屡禁不止,只因战乱迫使其中断十馀年。建炎四年(1130)十二月,“诏自今立春日,赐百官春幡胜权免,俟边事宁息如旧”(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绍兴十三年(1143)“辛丑立春节,学士院始进贴子词。百官赐春幡胜,自建炎以来久废,至是始复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8)。
      春幡、春胜和春帖的制作,主要手法是剪裁刻镂,诗多有表现,如“金薄镂春幡”(宋祁《春帖子词·夫人阁》其六),“裁胜刻金花”(司马光《太皇太后阁》),“镂银剪彩舞新幡”(张耒《立春日》)等。有的先剪出形状,然后用蜡粘贴,如司马光“钗上花开海燕飞,红缯剪萼蜡粘枝”(《皇太后阁》),“宝胜金幡巧斗工,彩花蜡燕飏和风”(《皇后阁》)。皇帝赏赐臣下的幡胜不仅刻有字,还有连环曲水纹,非常精美,杨万里《秀州嘉兴馆拜赐春幡胜》可为证:“彩幡耐夏宜春字,宝胜连环曲水纹。”(《诚斋集》卷28)甚至也有刺绣的幡胜,如“宜春金缕字”(毛滂《小重山·立春日欲雪》),“小字横斜篆缕新”(《寿成惠圣慈祐太皇太后阁春帖子》)。最简单的是直接题写,史浩《武陵春》“金字写宜春”即是。

南宋·银鎏金幡胜
      悬挂、张贴、簪戴春幡胜的习俗在宋代已表现出与元日习俗融合的趋势,《梦粱录》卷6“十二月”:“街市扑买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周必大《玉堂杂记》:“除日,更春帖、柱联、门额。”(清《御定分类字锦》卷4“更春帖”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入元后的王恽有不少元日门帖子。今天不少地方贴于门窗柱壁等处的挂钱、门笺、门贴、剪纸等,便是由春幡、春胜和春帖演变而来。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2期“民俗志”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9-2-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帅,过年好!踩着新年的钟声发贴呀,为你点赞{:1_1262:}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0 20: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