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5|回复: 16

[汇编] 殇2020战役:中华传统医药对于役的预防方法

[复制链接]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20-2-1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药卫生报讯 1月26日16时许,郑州市中医院的门诊大厅里飘满艾香,烟气氤氲,患者和医务人员穿梭其间。



循着烟气追根溯源,就会发现,门诊咨询台设置有2个熏艾盒、预检分诊台设置有1个熏艾盒。在门诊大厅,自1月24日(除夕)早上开始,这3个熏艾盒就开始工作,艾条、艾绒持续燃烧,艾烟持续在门诊大厅弥漫,覆盖门诊大厅每个区域。





郑州市中医院门诊大厅放置的艾灸盒



“熏艾条可以除湿、杀虫、除菌。”郑州市中医院药学部中药师李乾胜介绍说,该院此举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也是借鉴了此前“非典”时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日常清洁消毒之外借助艾条熏艾的做法。



当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没有死亡病例,几乎没有发生交叉感染。郑州市中医院主要在人群聚集处熏艾,部分病房也点燃艾条。



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端午时节民间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以期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秽的作用。



据介绍,艾条一根燃烧40~60分钟,艾绒燃烧约10分钟一小包,该院有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熏艾。





脑病一科病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归属于“疫病”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



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前往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并带领专家组深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临床一线诊治病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仝小林介绍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邪为“寒湿”,中医可以试用如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胃脘、足三里等,可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以上内容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2、自古以来

人们就用艾烟防瘟疫!



再次提醒灸友们,艾烟熏室可一定程度防范病毒传播,有空没空都要做起来,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这么做的!在欧洲历史上导致超过百万甚至千万人死亡的各种瘟疫(包括流感等)大流行,为什么在古代的中国没出现过?这里面的因素很多,艾叶或居功至伟。



艾叶烟熏预防瘟疫,从古代起就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介绍了用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时“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而且认为用这种方法预防疫病传染,效果“极佳” 。



艾灸在中国古代的防治瘟疫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共发生过三百多场瘟疫,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诊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场瘟疫就造成上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可见中医在中国历史防治瘟疫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更应该努力挖掘和宏扬祖国传统医学,积极采用自然疗法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当年在“非典”疫情蔓延的时候,中医药更是再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人体百病滋生皆因阳气不足,此次病毒来袭,更提醒我们广大人民在平时要注意养生,坚持艾灸,增补和保护我们人体体内的阳气,这样才是保护我们健康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艾灸最能补人体之阳气,“日为天之阳,艾为地之阳。”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艾草是所有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的植物,生长过程中能极大吸收转化太阳热能。艾灸过程中,能释放大量阳气被人体吸收,循经走络,直达病灶,能有效祛除寒湿邪气,治病延年。中国用艾灸治病的传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在《黄帝内经》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古人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尤其重视艾灸的作用。






艾灸在中国古代瘟疫中的防治记载


艾叶⁢烟⁢熏预防疾病从古‍代‍起就⁡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也会在门上挂艾草驱邪防病。晋代著名 医药⁠学⁠家葛洪在他的《肘 后͏备急方͏》中͏就͏介绍了⁢用⁢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 时 “以 艾 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而͏且认为‍用这种方法预防疫病⁢传染,效⁡果⁡“极佳” 。



孙思邈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是用灸法来预防瘟疫感染。



疫情刻不容缓,

请用好艾灸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艾灸防疫的方法


艾灸穴位:大椎、风池、鱼际三个穴



时间:每穴十五分钟,



艾烟有消毒除疫作用,艾灸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每天在房间,办公区燃烧艾柱可起到消毒除疫的作用。








在03年非典的时候,北京所有的艾灸师没有一例得非典的,因为艾灸烟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医院儿科病室用艾叶烟熏对室内空气消毒已多年,效果理想。



特别对1例大面积辗挫伤继发绿脓杆菌感染的危重患儿,在无隔离间的情况下,用艾叶烟熏进行空气消毒,同病室患儿无1例续发绿脓杆菌感染。



艾条燃烧的烟对空气有很好的杀菌作用,并且对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流感病毒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艾烟熏完房间,需要等一小时后通风,以避免艾烟浓度过大引起喉部不适、上火。



3、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关于艾烟,国人多有争议。冬天艾灸,艾烟是一大困扰,有人说,艾烟等于二手烟,这是真的吗?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传统艾灸有烟,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要承认艾条燃烧时,有时会产生一些其他的颗粒物。但要说艾烟对人有害,又另当别论了,因为任何物质有没有害,都要建立在量上,好比砒霜是有毒的,但少量砒霜却可以拿来用药。

艾烟有无害处,就要看看其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是否达到了危害人体的标准。

有人为此利用检测PM2.5的方法,检测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烟中含有的PM_(2.5),要知道PM_(2.5)对肺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艾烟中的PM2.5怎么样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篇名为《艾灸诊室PM_(2.5)物理化学特征与毒理研究》的博士论文,以艾烟PM2.5为研究对象,从诊室空气质量浓度、化学成分、健康风险、毒理效应等4个方面开展研究,监测艾灸诊室PM2.5空气质量浓度,分析其微量元素特征,预估艾灸诊室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从体内外毒理实验评价艾烟PM2.5的安全性。

构建艾灸诊室PM2.5暴露人群健康风险评价预估模型,系统评价艾烟颗粒物毒理效应。结果表明:艾烟PM2.5的健康效应与暴露风险较不明显,验证了艾烟的安全性。



纯正的艾条点然后产生的烟有益少害,或者说害处可忽略不计,至于说会得肺癌,属于杞人忧天,远离二手烟才是避免肺癌的根本。



4、艾烟等于二手烟?



艾烟是艾燃烧后产生的,艾烟里的成分大多是艾草的本身成分,是艾草能量的载体。



艾烟从古代起就有着广泛应用,有不少古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



孔瑶之《艾赋》中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的记载。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把熏烟作为主要的防疫方法之一。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



有人说艾烟等于二手烟,是大错特错的。请问,二手烟是什么?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家庭内,丈夫吸烟,妻子不吸烟,妻子得肺癌的机会比丈夫还要高1-3倍。



这是因为二手烟的浓度虽然比一手烟低,但是二手烟中的毒素种类却增多了,二手烟中不光有烟雾的毒素,还有吸烟人呼出的废气。



一手烟中有毒素2000多种,二手烟中有毒素4000多种。烟雾中的毒素,被人体加工代谢之后,还会产生次级毒素,直接增加了二手烟中的毒素种类。



艾烟与二手烟虽然都是烟,但两者天差地别!平时在家艾灸的灸友,只要不刻意大量吸入即可,基本不用担心艾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可以放心艾灸!



5、艾烟是一股正气!


艾灸最核心的作用,是壮大人体内的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自愈力,从而对抗病邪,故而防范疫情可多艾灸,加强抵抗力!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而好的艾烟,本身就是空气中的一股正气,研究表明,具备如下功效:



(1)抗菌



艾烟熏对局部带状疱疹、皮肤化脓性感染、皮癣等均有良好作用。艾烟的杀菌作用与烟熏时间长短有关,时间长杀菌作用强,有妇科异味的,熏灸2-3次也会改善!



(2)抗真菌



艾烟燃烧时,其所含挥发油会随烟挥发,对常见致病菌如肺炎球菌、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奈瑟氏菌、大肠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3)抗病毒



单独用艾叶烟熏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家里有感冒患者,就医的同时用艾条灸大椎穴等穴位能更快恢复,艾烟也会抑制感冒病毒,降低传染给体质弱家人的几率。



(4)平喘镇咳



大量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挥发油有较好的平喘、镇咳作用,其中尤以平喘作用最为显著,小儿偶尔闻闻艾烟,有助于止咳平喘。



(5)神经调节



被人体吸收后起到镇静的作用,现代人的压力那么大,每个人都会有烦燥的情绪,如果你有福气闻到艾烟,你就会有一种全身放松的感觉,有缓解压力的效果。



关于艾条的购买,灸友们可以到淘宝或药店多买几家选购,一般4块钱一根以上的质量更加靠谱。没有艾条的话,艾草点燃熏室也可,药店也是有出售的。







特殊时期,请大家不要嫌弃艾烟味,都动起来吧,利用家里的艾条、艾草,多多艾灸、熏室!防范于未然,从“艾”开始!有艾的地方,传染几率会更小!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接受艾灸的人可能有这样的感受:身体舒服了,面色红润光泽了,生病次数减少了,即使有些小病也能很快不药康复了……生活生命质量提高了,因此,常年艾灸坚持不懈;偶尔接受艾灸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没想到看似不起眼的艾灸,还真把我的颈肩腰腿疼治好了,太神奇了……因此,有病不舒服了就偶尔接受艾灸治疗,病愈便止;没有接受过艾灸的人可能会有诸多疑惑:艾灸能管啥用?是不是保健保健、舒服舒服而矣?因此,心生疑惑,欲灸又止……那么,艾灸究竟起什么作用?接受艾灸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益处呢?还需要从我们人体的自愈力说起。



神奇的人体自愈力



自愈力,是我们人体原本就天生拥有、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自我复原的能力。它可以及时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维护,不仅能令疾病自我康复好转,更能保护身体免受侵害。自愈力来自于人体先天“本能的”精准而完备的自愈系统,它除了通常所说的免疫能力外,还应包括修复(愈合和再生)、排异、内分泌调节、应激等多种现代人们所认知或不知的能力。人体神奇而强大的自愈力,是无法用文字完整地描述出来的,聪明的古代先贤形象地把它称作“正气”,概而言之,从人生命形成的那刻起,我们人体固有的“随身医生”——自愈防护系统,便同时与之形成并在我们身体里安家落户了。



人既有自愈力为何还会生病?



人体不可思议的自愈力与生俱来,但却有强弱之分。自愈力的强弱受先天遗传禀赋和后天环境及年龄、生活模式的影响。



1、先天遗传禀赋:自愈力先天禀赋的不足,注定出生下来身体就“弱”,容易得病且生病后不易好转,比如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在传染病高发季节,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传染,而有的同龄孩子中自打出生后就不易生病,这就是自愈力的先天差异。



2、年龄的增长:自愈力的强弱还受增龄的影响,即中医所讲的“人过四十,肾气自半”。这里的肾气泛指的就是人体的抗御疾病和自我复原修复的能力(即自愈力)。自愈力虽然先天禀赋充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力也会逐渐下降,一般40岁左右是个转折点,就是自愈力的自然下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明显。







3、过度消耗自愈力:人体借助自身的自愈力,即使偶尔有致病因素影响,也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而不生病;只有当身体的消耗和损害程度超过了个人自愈力的承受强度,身体才会生病。有的人总是浑身毛病,或者得了病不容易好转和痊愈,说明此人自愈。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引《上经.尚时》曰:“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中医一开始就知道,这次是“瘟”,是来自于江海鳞甲(海鲜市场),而不是非典那次的“疫”,来自虫兽毛羽。


所以素食能够让人远离病毒“宿主”。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会带来健康隐患,而其中对野生动物的偏爱又有更大的风险。

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由于动物和人类身体的相似性,远超过植物与人。所以许多传染性疾病有“人畜共患”的特点。简单说就是:一部分动物会得的病,人也能得。

事实上,人类约有70%的病毒性传染病都与动物有关,比如著名的HIV、SARS、埃博拉以及各种禽流感、猪流感等等。

其原因在于: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它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且种类和数量繁多,因此成为孕育各种细菌和病毒的“自然宿主“。细菌和病毒在这些动物的体内存活,并不断变异、进化,最终就有可能出现能够感染人类的“新型病毒”。





如果说,这些身体上显现出来的恶性传染病,能够让我们明显地看到与动物相关性。那么,肉类在能量层面的“病”则没有那么容易被观察到,而这反而是更普遍的“毒素”。

比如,在动物被宰杀时,动物的恐惧能量会强烈地影响其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样地,动物的细胞内还铭刻了被圈养时的苦闷、被抽打时的愤怒等情绪能量。因此,很多肉类在能量层面已经或多或少有些污染。而这种能量会被食用者身体吸收,更容易表现出易怒、情绪不稳、头脑混乱等情况。

《大戴礼记·易本命》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

肉类饮食为主的确能够带来明显的肌肉力量,使人勇武有力。但是在精微的能量层面,比如情绪和心智上,肉类却带来更多扰动,因此往往不如食用五谷为主的人更能表现出智力方面的能力。

因此,调整饮食结构,可以从逐渐减少肉类摄入做起,尤其是所谓的“野味”。这样,不仅接触致命新型病毒的机会更少,还能够让身心进入一个更轻盈、更敏锐的状态。


有科学家统计过,人的一生大约平均会感染上百种病毒,但是因病毒而丧生的人数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体免疫系统是决定性的因素,绝大多数的病毒性疾病,最终都是靠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才能彻底化解。简单说就是:身体的能量饱满,外邪才不易入侵。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免疫力是我们身体最强的神医。



每当天冷的时候,免疫力不好的孩子和老人很容易患感冒,你是免疫力差的那群人吗?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即便面对流感也不轻易感染。





激活免疫力的办法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副会长周春凌给出了简单提高免疫力的8个办法,帮你把疾病挡在门外。



1、充足睡眠



在季节交替时,易出现因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而导致的荨麻疹、带状疱疹等与免疫力下降相关的疾病,一定要保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要保证醒来时体力恢复、精力充沛,一般成人每天睡眠时间在7~8小时,老人也不能低于6小时。



2、酸奶早餐



美国健康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酸奶可以使“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降低,并将尿路感染的风险降低47%。



某些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更可以大幅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多吃大蒜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疗中心研究发现,常吃大蒜不仅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还能帮助防止心脏类疾病。不过,肠胃疾病患者要少吃。



但大蒜素遇热易挥发,建议将其捣碎后放置10~15分钟再吃,让蒜氨酸和蒜酶等物质互相作用,提高营养价值。








4、常饮蜂蜜水、姜水、柠檬水



研究表明,蜂蜜中的抗氧化剂是提高免疫力的助推器;生姜是天然的镇痛剂和解毒剂,有一定对抗感染的作用;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抗氧化性。



富含抗氧化剂和维生素C的食物,能够保护身体免受自由基的侵蚀和有害分子的损害,促进免疫系统健康。



5、享受下午茶时光



下午3、4点后,人体精力开始衰退,此时,喝杯下午茶或咖啡、吃些点心不仅能补充热量,还能缓解连续工作后的疲劳,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自身免疫系统健康。



6、每周坚持锻炼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一项报告显示,运动能够帮助“冲洗”肺部细菌,提高免疫系统检测疾病能力。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但在身体基础状况正常的情况下保证每周五天,每次30分钟~60分钟的运动量即可。



7、多晒太阳



保持体内高水平维生素D,就可以更好地预防嗓子痛、普通感冒和鼻塞等问题。



一般来说上午十点、下午四点阳光中紫外线偏低,可避免伤害皮肤,每次晒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即可。



8、保持微笑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笑能增加血液和唾液中的抗体及免疫细胞数量,缓解疲劳,是提高免疫力的良药。



生活中,要多些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运动、读书、与朋友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



内容简介:



其一,创立“戾气”病因学说。吴氏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他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吴氏为之命名为“戾气”。戾气侵入人体的途径是自口鼻而入。



传播的方式有两种:有天受—通过自然环境而感染,有传染—通过接触患者而感染。此二者只是传播方式的不同,只要感染的是同一种戾气,那么“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戾气具有多样—为病各种、特适—某气专人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偏中—其气各异,所伤不同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吴氏认为,“气者,物之变也”,因此,他设想最为理想的治疗是特效治疗,“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药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在当时的条件下,吴氏也是苦于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无臭”,“其来无时,其着无方”,“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而知是气?”但他的这种设想是具有超前意识的科学设想。



其二,创立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这一辨证模式是围绕“驱邪外出”这样一个中心展开的。吴氏认为伤寒中脉络,因表入里。温疫之气从口鼻而入,初起则邪伏膜原,在不表不里之间。创制达原饮以疏利膜原,溃散邪气。邪溃之后,可能出表,越于三经,可汗而已;也可能达里,内传于胃,可下而解。公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治疗上的特点是“注意逐邪勿拘结粪”、“下不厌早”、“下不以数计”。温疫后期可能有顺、逆两种情况。顺者,表里气相通,里邪下而去之,表邪或从战汗而解,或从癍出而化。逆者,则应根据邪正虚实的情况酌情论治。







《瘟疫论》读后感

熊软软陈大



在大四这一年,我们开始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虽然之前在学习《伤寒论》等书已经略听过一二,但真正开始学习,我还是能深深的体会它的深厚,希望在剩下并不多的课程中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领略它的精髓,我选择了《瘟疫论》这本书,在这个又短又长的国庆假期里窝在寝室里啃嚼着对我来说书中略带古文生涩的文字。



《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作者为明朝末期的医学家吴有性,字又可。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读了《瘟疫论》,它大概有有如下的几个主要观点:


1、《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2、《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3、《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正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4、《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5、《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6、《温疫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一些,即所谓邪毒犯胃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原书中的一些要点我个人读后有种茅舍顿开的感觉,如下:


1、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原文如是说到,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此论及后数条,为千古不易之议。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结粪一行,气通而邪热乃泄,此又前后之不同。总之,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能早去其邪,安患 燥结耶?假令滞下,本无结粪,初起质实,频数窘急者,宜芍药汤加大黄下之。此岂亦因结粪而然耶?乃为逐邪而设也。或曰:得毋为积滞而设与?余曰:非也。邪气客于下焦,气血壅滞,泣而为积。公众号,天机录。若去积以为治,已成之积方去,未成之积复生。须用大黄逐去其邪,是乃断其生积之源,营卫流通,其积不治而自愈矣。更有虚痢,又非此论。一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实,虽胃家热甚,但蒸作极臭,状如黏胶,至死不结。应下之证,设引经论“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句,诚为千古之弊。初硬后必溏,原为伤寒立论,未尝指温疫言也。



从这些句子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吴又可强调承气汤不应只局限于燥屎内接的症候,在临床上,很多时候患者可溏粪的症状,很多医家却认为承气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反而用它方而延误了患者的病情,承气为逐邪而设,只要临床辨证准确,应及时使用承气汤类,以救患者。



2、用参宜忌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凡人参所忌者,里证耳。邪在表及半表半里者,投之不妨。表有客邪者,古方如参苏饮、小柴胡汤、败毒散是也。半表半里者,如久疟挟虚,用补中益气,不但无碍,而且得效。即使暴疟,邪气正盛,投之不当,亦不至胀,为无里证也。夫里证者,不特 伤寒、温疫传胃,至如杂证,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之类,皆为里证,投之即胀者,盖以实填实也。今温疫下后,适有暂时之通,即投人参,因而不胀,医者处言 ,以为用参之后虽不见佳处,然不为祸,便为是福,乃恣意投之,不知胃家喜通恶塞 ,下后虽通,余邪尚在,再四 服之,则助邪填实,前证复起,祸害随至矣。间有失下以致气血虚耗者,有因邪盛数下,及大下而挟虚者,遂投人参,当觉精神爽慧,医者病者,皆以为得意,明后日再三投之,即加变证。盖下后始则乘其胃家空阔 ,虚则沾其补益而无害 。殊弗思余邪未尽,恣意投之,则渐加壅闭,邪火复炽,愈投而变证愈增矣。所以下后邪缓虚急,是以补性之效速而助邪之害缓,故前后利害之不同者有如此。



从上面的文字,我认识到用参在不同时候会起到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在古代很多医家认为参类药物在治疗很多病上百里而无一害,而在瘟疫论里,作者提到若病在表或在半表半里,用参类多无大碍,若病在里,此时用参当谨慎,在瘟疫论的上卷最后一小节—乘除中有这样段话:“近代参价若金,服者不便,是以此证不死于贫家,多死于富室也要之(这句话不见于石楷体中,评注本中亦无)”其中也说明参类的应用应注意辩证的表里,不应盲目使用。



3、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破气药论 温疫心下胀满,邪在里也。若纯用青皮、枳实、槟榔诸香燥破气之品,冀其宽胀,此大谬也。今疫毒之气,传于胸胃,以致升降之气不利,因而胀满,实为客邪累及本气,但得客气一除,本气自然升降,胀满立消。若专用破气之剂,但能破正气,毒邪何自而泄?胀满何由而消?治法非用小承气弗愈。既而肠胃燥结,下既不通,中气郁滞,上焦之气不能下降,因而充积,即膜原或有未尽之邪,亦无前进之路,于是表里上中下三焦皆阻,故为痞满燥实之证。得大承气一行,所谓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也。大黄本非破气药,以其润而最降,故能逐邪拔毒,破结导滞,加以枳、朴者,不无佐使云尔。若纯用破气之品,津液愈耗,热结愈固,滞气无门而出,疫毒无路而泄,乃望其宽胸利膈,惑之甚矣。疫证胀满,邪气使然。已归里证,非承气不可。若用破气药,非法也。此论极当。



此段话我的理解为在温病的范畴内,使用破气药应注意辨别病机,为何患者胀满?单纯是因为气滞吗?更应理解为客邪累本气,此时应用大黄通诸窍,枳朴只为佐使。纯用破气药,反而会致津液耗伤,滞气无出路。



4、杂气论



日月星辰,天之有象可睹;水火土石,地之有形可求;昆虫草木,动植之物可见;寒热温凉,四时之气往来来可觉。至于山岚瘴气、岭南毒雾,咸得地之浊气,犹或可察。而惟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亦犹天之有日月星辰,地之有水火土石,气交之中有昆虫草木之不一也至于一切杂证,无因而生者,并皆杂气所成。从古未闻者何耶?盖因诸气来而不知,感而不觉,惟向风寒暑湿所见之气求之,是舍无声无臭、不睹不闻之气推察,既错认病原,未免误投他药。刘河间作《原病式》,盖祖五运六气,百病皆原于风、寒、暑、湿、燥、火,是无出此六气为病。实不知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为病者百倍;不知六气有限,现在可测,杂气无穷,茫然不可测也。能包括天下之病欤!风、火、暑三证,亦有因风火暑来者,而因于杂气者亦多。若概认为杂气,恐亦不当。具眼人自能辨之。



这段话说出了温病中最重要的病因—杂气,历来医家多以风、寒、暑、湿、燥、火为致病主要因素,而天地间除了六气之外还有一气—杂气,当然也是温病的主要因素,但往往人们会更关注能看的见得,而六气理论到了温病的层面上往往略显狭窄,杂气这一变化无穷的因素所致疾病更多更广泛,在我们医治患者的时候应当注意扩宽我们思维的一面,不要局限。



5、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盖温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感于膜原,伏而未发者不知不觉。已发之后,渐加发热,脉洪而数,此众人相同,宜达原饮疏之。继而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里胜于表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凡此九传,其去病一也。



这是对治法的一种分类,总共分为九类,我们医者在在治疗医疗时,应该注意辨别要点,也要抓住要点,这样才能够在医学的海洋里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总观整本瘟疫论,分为上下两卷,内容篇幅虽简短却精炼,说东西都很有要点,我总得读下来比较深刻的一点是,吴又可先生在文中很多次强调了承气汤的使用,有的地方甚至说到非承气汤不可,究其原因,我想来,主要是温病这个病既然是温邪引起,若妄投寒凉药的话,就如他在书中所说“疫邪结于膜原,与卫气并,因而昼夜发热,五更稍减,日晡益甚,此与瘅疟相类”。温邪导致的很多病症容易引起燥热并结,所以,吴又可多次强调承气汤的使用,也是旨在通腑行气,邪热的同时祛邪,但若放在我们现代,承气汤的使用到底应该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呢?这个问题值得我去思考,要结合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天气,如病人的体质,如当下的医疗坏境,大黄的使用还是应当谨慎。当然我一个初学小生,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温病的时间里,体会它的精髓。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势汹汹。截至1月25日23时左右,国家卫健委收到国内25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确诊1377例,疑似1983例,报告死亡病例累计41例,治愈39 例。



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年的SARS(非典型肺炎)病毒是同属一个家族的冠状病毒,但属于不同的亚群分支。巧合的是,其发生时间也都在冬末春初。



很多人对SARS并不陌生,但是十七年前,SARS病毒和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样,是一种新型的、从未见过的病毒。



“非典”在2002年冬天悄然出现,在2003年春天爆发,传染性强、传播快、死亡率高。随着感染者的流动,它蔓延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发现“真凶”的过程中,果子狸一度成为首要“疑凶”。



研究者确认,果子狸的确是将SARS病毒传播给人类的直接源头。但是,直接源头并不等于根本源头,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直到2013年,央视发布新闻称: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不是当初以为的果子狸,而是一种名叫“中华菊头蝠”的动物。



人类花了十年,才真正确认了SARS的自然宿主。



据央视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出,从流行病学调查的话,新型冠状病毒或是野生动物传染给了人类,像竹鼠、獾等,但并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一种。




为什么武汉会出现病毒性肺炎?






为什么今年冬天武汉会出现病毒性肺炎?



从中医来分析,病毒性肺炎属于温病范畴。



2019年底至2020年初,正逢己亥年六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相火加临寒水,导致暖冬。冬天当冷而不冷,阳气当藏而不藏,温度升高,木火升浮,阳气拔根,造成木气疏泄过度,即成温病。



对此,民国大医彭子益论述地非常清楚,他认为,“温病乃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也就是说,冬天寒冷,阳气封藏,即成阳根。若冬天不冷,阳气不能封藏,阳根就会外泄而化热。若阳气外泄偏盛,在冬季即会发作为冬温;若阳气外泄不盛,冬天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但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则阳根摇动,木气失根,也将会发作温病。



武汉今年冬天为暖冬,阳气封藏无力,阳根外泄。且2019年为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土本能伏火,土虚则伏火无力,火气容易外泄。且武汉在长江边上,冬天当寒而反温,则水化为湿,湿邪弥漫,其性粘腻,最伤肺阳。



一方面,冬伤于藏,导致木气过度疏泄;



另一方面,相火当令,火灼肺金,肺因此而受病。



病毒性肺炎的症状以发热、精神疲倦、咳嗽最为常见,其中所有病人均出现发热症状,与五运六气极有相关性。



中医药治愈北京首例肺炎确诊患者






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微博报道,北京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痊愈出院,赶在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共度春节。



据北京地坛医院有关专家介绍,该女患者于1月8日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经疾控中心检测、专家会诊,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并于1月13日转入北京地坛医院接受中医药治疗。中医专家辨证为热在卫气,疫毒伤肺,予以清热宣肺方法治疗,症状逐渐好转,体温很快恢复正常,连续监测呼吸道分泌物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国家制定的出院标准。



这是北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首例痊愈患者,也是主要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患者,中医药辨证论治,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据悉,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带领中医药行业积极应对,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成立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专家组第一时间收集疾病临床特点,分析证候,确定此次疫情致病特点为“湿、热、毒、淤”,据此制定了中医治疗方案,于1月23日正式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并快速用于临床。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联合指派,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于1月21日中午抵达武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参与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中。



目前两位专家已经返京。健康报记者王宁电话采访了刘清泉院长。



值得说明的是,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时,刘清泉医生第一个进入疫区。他带领医护人员抢救患者、自治自救并协同专家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预案,最终为控制非典疫情蔓延做出巨大贡献。



以下内容根据刘清泉院长采访录音整理:



1. 中医治疗方案如何形成的?



中医诊疗疾病讲究“望闻问切”,尤其是突发新发疾病更是如此,我们过去到现场认识病人的真实的临床表现,发病过程,收集相关信息,确立疾病的病因的属性病机的特点,根据病机具体分析,才能辨证论治。



1月21日中午到达武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协调下直接去了金银潭医院,住院病人比较多,也感觉到相关综合医院的应对还处于不是特别顺畅的状态。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我们对患者发病情况、发病时的症状情况以及病情演变、舌苔和脉象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诊察。一下午,大致会诊了60多位病人,包括住在ICU的危重症病人和普通病房的轻症患者。



基于此,我们随后与武汉市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武汉金银潭医院中医科专家等组成的湖北省专家组的6位专家,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属性、病位、病机演变特点等进行探讨,还结合武汉协和医院中医科其他专家的治疗经验和意见,到晚上8:00多完成了一个基本框架,提交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的专家组再进行讨论和分析制定了初步方案。这就是1月23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的雏形。



同时,我们还对金银潭医院的患者进行了分类,按照轻重分类,研究了两个处方用于病人的治疗,并为医务人员开了一个具有提高自身正气的代茶饮处方,交予院方开始临床使用。



1月22日上午,我们到武汉市中医院会诊一例确诊的危重病患者,分析了中医药治疗的阶段效果,并为进一步抢救制定了中西医方案,查看了呼吸科住院的疑似病例,为疑似病例研究了治疗方案。当天下午,又分别到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湖北省中医医院等查看患者,并指定了治疗方案,病人的基本状况与传染病医院是一致的。因为中医院在中药使用更为便捷,在我们来之前,患者用上了所在医院的院内制剂。从基本情况看,中药对于病人病情的稳定、退烧等还是有效果和优势的。



昨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与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主任苗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已经奔赴武汉第一线。后续北京一些大的中医院还将派专家医疗队进行支援。接下来,中医治疗方案还将根据全国各地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整。我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的范畴,其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致病,核心病机是不会变。



2. 患者的表现及核心病机



通过问诊及当地专家介绍,患者有以发热前来就诊的,但体温不高,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发热症状,而更多的表现为乏力、倦怠、食欲不好,甚至出现一些恶心、胸闷、脘痞、大便溏泻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都有咽干、咽痛的表现,有些病人还伴随干咳无痰。这个过程一般持续5~7天,期间患者不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多在37℃多一点,很少超过38.5℃。



如果这个时期,患者体温持续在37℃~38℃,六七天以后,经过治疗,患者一般会逐渐会进入恢复期。但如果这个时期的两三天内,患者突然体温达到39℃以上,病情往往一下子就还会进入危重症状态,喘憋气急,氧合很差,肺部CT检查有大量的渗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但总的呈厚腻苔。我们了解到武汉的气候状态,一个是阴雨,一个是湿冷。尽管较以往冬天,温度偏高一些,但没有阳光。



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我们判断其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目前因为各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是武汉输入性病例,所以病人的病因属性和病机特点不会有太大变化。



如果会有一些轻微的差异,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与热结合而成湿热,与寒结合形成寒湿,与燥结合而成燥湿……但总归 “湿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



所以,我们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就考虑早期如何化湿,以防湿邪郁闭以后化热,进入阳明,腑实不通,会加重肺气的郁闭。因为阳明属于胃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肺的症状就会更加严重。阳明腑实证重了以后,湿就极易化成湿毒,湿、热、毒、瘀合并,就容易出现热深厥深,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我们看到的一些用上了呼吸机、用上了ECMO的危重患者,往往表现为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处于脓毒症休克的状态。所以,早期正确、及时地化湿,然后通腑泄浊,是治疗这个病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上述原则,我们选用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厚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银翘散等方剂为基本方,拟定了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案。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医生适当调整一下药味和剂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反应吃完药后,身体轻松了,乏力减轻了,胸憋减轻了,食欲也开始好转,体温开始逐渐下降。目前,也有针对重症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重症病人有的是以高热(邪毒闭肺)为主,有的人是以内闭外脱为主,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用药。



在回京前,我又随国家卫健委指派的相关专家去安徽省进行督察,在合肥传染医院查看了安徽的3例病人,其证候与武汉的病人基本一致。我建议将安徽传染病医院收治的病人尽早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结合患者情况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开了处方。



3. 医生用药应该注意什么?



近年来,不管是流感,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一些传染病,“湿邪”这么严重的特点,神术散、达原饮、藿香正气、甘露消毒丹等这一类方子更是很少用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于“湿瘟”范畴,病程缠绵,它不像风热夹湿,湿邪一除热自清,患者比较容易痊愈。湿邪缠绵,如油裹面,所以,中医同道在选方用药时尤其需要谨慎,将本病的“湿毒化热”与“热毒夹湿”区别开,不要出现方向上的错误,它们的用药思路截然不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毒”为主,并不是热毒夹湿。热毒夹湿证,用清热解毒加祛湿之法即可。热毒一清,湿自然就没了。对于湿毒化热、湿毒蕴热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清热解毒,过早用上寒凉药物,必然会导致湿邪加重,会出现“冰伏”,反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本病应该化湿为主,芳香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这是我们治疗的核心。湿一化,郁热就散,毒也就没有了,症状自然就慢慢消失。



从中医来分析,应该如何预防?






面对疫情,作为普通百姓应注意戴口罩、勤洗手;穿衣保暖,预防感冒;清淡饮食,固护脾胃;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



除了这些基本的对应方式,从中医预防疫情角度,还能做些什么呢?



现代医学东渐以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是以中医的方式应对历史上的一次次瘟疫,也形成了一套中医理法关于瘟疫的认知。



中医将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这类病邪统称为“疠气”,也称之为“疠毒”。中国自古有很多应对预防瘟疫的方法。



我们常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中还有一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当人体正气虚的时候,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病邪就容易入侵。所以面对疫情我们能做的,最根本的还是扶助正气,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无论是SARS,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均以“瘟疫”命名之。说到瘟疫,就不能不提明代医家吴有性。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人。他是一位民间医生,生活于明末战乱大疫之年,在继承前人温病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卓见,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24年)撰成《瘟疫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将瘟疫的源头归结为“戾气”。在细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约200年,他通过在疫区亲身观察和诊病施药,结合前人经验,对疫病的主要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述:“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突破了前人“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观点);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不同种类的“戾气”会选择性地侵犯某些生物种群或人的特定器官,造成特异性疾病;人类的疫情和禽兽的瘟疫,致病各有特异,“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他还认为:疫病侵袭人体,与正气胜衰、病邪毒力强弱有关。



临床上我们观察到,正气健旺之人很少会得温病,为什么呢?《内经》明确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为本,邪为标。



正气健旺之人,邪气不能干扰,因此而不会生病。而体虚之人,因为中气不足,其疏泄易于偏盛,木火升浮,容易得温病。而且,临床上可见,患了温病的人,其脉象往往模糊躁急,这都是阳根不固,阴液亏伤,木火外发,金水内竭,中气不守之象。



由此说,养正才是预防温病的关键。关于养正,可参考《内经》的观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千万不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因为这些行为都会伤正。正气一伤,正不胜邪,则邪气易袭,温病易作。



谈到新型冠状病毒,有的人会恐慌,或因此失眠,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情绪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反不利于养“正气”,不利于提高“免疫力”。此外,还应该注意别太劳累,不要熬夜,适当运动,保持好的饮食习惯,节欲养生,增强自身免疫力。



中医如何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最近的疫病引起大家的恐慌和讨论,其中一个焦点就是中医对这样的新病毒能不能有治疗的效果?如果我们摆事实,当年非典时中医的介入已经证明了,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高效,且没有激素治疗的后遗症。大家可以去网上关注一下相关资料。如果用讲道理的方式来理解,我们的传统医学,尤其是经方中医,在对付瘟疫上积累了大量的理法和经验,护佑了我们这个种族几千年的绵延不绝,是唯一文明没有断绝的文明古国。赫赫医案,煌煌巨著,历代数不胜数,其中尤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以医圣所传的经方医学来治疗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当代也有大量的案例。



经方中医之本旨是治理人体的能量、环境和排病渠道,而非某药治某病,所以没有新旧病毒之说。这次的疫病的死亡率目前公布的数据是不到百分之十,可见在没有有效西药的前提下,靠自身的抗病能力多数情况下都能自愈。问中医能不能治,要先问人体自己对这个病有没有办法。中医之本质是治理人体的环境,从人体状态来说,是将反常的状态调整回正常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是加大自身的抗病和排病力量。人体自身若有办法,以治理人体为目标的中医自然就大有作为。西医说难治,是因为西医治的是病毒,出现新的病毒,而无新是药物,自然是难治;中医说可治,是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体,人体如果本身就有对付之机制,我们襄助人体一把,自然就更有胜算。



总之,古方能否治今病,在今天,既有非典之先验,亦有理传承几千年的完整的中医临证理法为依据。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理论,却可以治疗传染性疾病,尤其在应对病毒性传染病时,有突出的治疗效果。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路:传染病的发生是细菌、病毒,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的重心,在于调整和改变人体的“内环境”,使细菌和病毒失去生存的条件而“自灭”。



我国古代医家刘完素、吴瑭、叶天士等也都对中医温病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他们的诊疗方法,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曾在其论文《论中医诊治非典》中说:“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温病的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医的治疗不单与病毒对抗……‘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期、中期、极期、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



河北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教授曾在《回顾SARS,中医药收获了什么?》一文中说:“在全国内地5326例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确诊病例累积总数达3104例。每一个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都有详细的流调资料;中医药在何时应用,效果如何都有详细的记录,是一个可信而难忘的真实历史过程。”



小编听说身边很多人,最近都在囤一些板蓝根颗粒(主要成分为板蓝根)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振华博士说:“这种做法有点盲目。只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表现为热毒型,患者服用板蓝根或清热解毒类药物才会缓解病情;对于未感染人群来说,如果有内热体质倾向,使用板蓝根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否则会适得其反。因为板蓝根味苦、性寒,对于没有内热者,服用板蓝根反而会损伤阳气,降低机体抵抗力,或给病邪有可乘之机。”



无论是SARS,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发病都有一定的特异性,根据特异表现来总结出病的共性,针对这种共性而进行的治疗,叫做辨病施治。医者需要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感染患者有没有一个共性的中医证型表现,是集中在热毒型还是寒湿型?是肺热炽盛或是风热袭肺?是上焦实热还是湿热壅肺?抑或是其他?如果大部分患者都表现为某一种类型,可根据辨病施治的原则,制定一个通用可行的方案。



不同患者的体质不同,在辨病的基础上,还需要“病”“证”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方药的运用要灵活,治疗方案既要有普遍意义,又要凸显个体化诊疗,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特色与优势。



道医预防病毒药茶方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次的帮助我们控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瘟疫,延续了泱泱中华血脉。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一定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干预。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当瘟疫肆行的时候就有道家的身影出现,尝百草解瘟疫!体现了道家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胸怀!为大家提供几个道家秘传的茶方,可以帮助大家正确有效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这些茶方同样适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笔者在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感冒,咳嗽,哮喘效果较好。



道家茶方一:



武当王泰科道长方:赤小豆 50g,黑豆 50g,绿豆 50g,莲藕 250g,荷叶 10g,豆豉 30g,板蓝根,30g(高烧、口渴、头疼者加:石膏 30g,芦根30g)



以上食材为三人量,煮水代茶饮,一日两次,连服一周。



道家茶方二:



药方:蒲公英7,瓜蒌仁6,独活6,桂枝2,连翘4,黄芪2,桔梗4,当归6(如果咳嗽症状较重或有肺的器质性病,以浙贝代替瓜蒌仁)。



单位是克,这是10天的用量。也就是说,一天的量是:蒲公英0.7克,瓜蒌仁0.6克……。



道家茶方三:



时逢暖冬,天地之间阳气外泄,人在气交之中生活,免不了阳气升浮,阳根下拔。建议可早晚各含一粒乌梅,借乌梅之酸以收敛浮火,使勿妄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温病。



我学习彭子益的思想,摸索出一个乌梅固本汤,能收敛木火,可作为暖冬时节病毒性肺炎流传期间的预防药方。其方组成: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日一剂。或者多煮汤代茶饮。



道家茶方四:



八宝退瘟茶:板蓝根15克,百合15克,高良姜15克,桑叶10克,陈皮30克,杜仲15克,莲子心10克,普洱茶50克。沸水煮成茶饮,一日三饮,睡前加一饮。



道家茶方五:



九真祛瘟茶:柴胡25克,桂枝15克,高良姜15克,红枣9枚,五味子10克,陈皮30克,青竹叶20克,白芍20克,绿茶35克。沸水煮成茶饮,一日五饮,忌食鱼虾。



道家茶方六:



龙须绞股蓝10g、三叶青10g、猫眼草10g、公英根20g、红茶适量。和平时泡茶一样,可以适当放入枸杞或红枣进行调味,煮开后放热水瓶存放,白天渴了就喝,和平时饮水无异。



道家茶方七:



茅苍术20g、广陈皮3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公英根30g、鱼腥草10g、黄冰糖30g、黑茶适量,在壶中沸煮,或在煲汤锅里煮成浓茶,装大水杯待饮,想喝水时便以此茶代饮。



注:以上药茶方仅供临床预防思路参考,需咨询中医医师后方可饮用。



上述七个道家茶方,都是药食同源的草药,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调和人体阴阳二气,有效预防避免各种病毒对人体的侵袭。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一方面艾灸可以培补元气、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艾灸可以通过不同的穴位配伍,作用人体不同的部位。



并且人体的经脉有如河流,艾灸得法,艾的纯阳之性,可以在全身运转、吸收。“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太阳是天火,艾是地火,艾给我们生命以温暖和护佑。



另一方面,我国自古就有通过燃艾来预防“瘟疫”的习惯。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关于熏艾烟治疗预防疾病的记载。



现代研究也认为艾烟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有实验表明,单独用艾叶烟熏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提高免疫力推荐配穴 :



成人: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老人:可以另加太溪穴



女性:可加三阴交



小朋友:大椎、身柱、关元、脚上取涌泉穴,灸几分钟即可



血压偏高的朋友大椎要少灸,几分钟即可



掌握好悬灸的高度,不要用太粗的艾条,2-3厘米直径即可。假设用一支2厘米直径的艾条,在距离皮肤4厘米高度的位置开始试探,也就是艾条直径2倍的高度。



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合适的温度。每次上下微调0.5厘米,温和灸的温度不要太高,温煦的力量更容易透达经络、甚至脏腑。



大家会比较纠结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时间根据灸感来最好。日常作为保健灸不必纠结,可以每穴灸十来分钟,注意上下配穴,每天总共1小时左右。可以灸3天,休息2天再灸。



艾灸过程中,喝水要少量频饮,不要一次喝很多。艾灸提高自身免疫力,扶正祛邪。春节在家,也正是调养身心的好时机。



武汉新型肺炎的疫情已经有比较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医院纷纷发布了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我们严格按照发布的建议进行转载,不做任何评论,希望能够给疫情的控制贡献微薄的力量。各位道友留言的关于疫情的见解,也会逐一公布,只作为参考。



四川发布《新型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处方》






武汉新型肺炎的疫情已经有比较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大学以及中医院纷纷发布了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我们严格按照发布的建议进行转载,不做任何评论,希望能够给疫情的控制贡献微薄的力量。各位道友留言的关于疫情的见解,也会逐一公布,只作为参考。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24日发布《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干预建议处方(试行第一版)》。该处方为专家组根据目前掌握的临床资料提出的基础处方,各地可根据具体病情、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处方不可用于预防)。



《建议处方》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分为:风热夹湿证、风寒夹湿证、湿邪郁肺证、湿热蕴肺证、邪热壅肺证、邪毒闭肺证、内闭外脱证、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证等中医证型。



一、急性期


(一)风热夹湿证



症状:发热,不恶寒,口渴,不欲饮,咽干咽痛,干咳少痰,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胸闷,脘腹痞满,或呕恶,倦怠乏力,大便质稀软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辛凉解表,芳香化湿



处方:银翘散、藿朴夏苓汤合方加减



银花30g、连翘30g、荆芥15g、牛蒡子15g、薄荷15g、桔梗30g、杏仁15g 、广藿香15g、厚朴 15g、茯苓 30g、法半夏15g、豆蔻15g、薏苡仁30g、白扁豆30g、焦山楂30g 、建曲15g、芦根3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二)风寒夹湿证



症状: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干咳无痰,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胸闷,脘腹痞满,倦怠乏力,大便质稀软不爽,舌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辛温解表,芳香化浊



处方:荆防败毒散、藿朴夏苓汤合方加减



荆芥15g、防风15g、川芎15g、白芷15g、薄荷15g、桔梗30g、广藿香15g 、紫苏叶15g、厚朴15g、炒白术30g 、法半夏15g、建曲15g 、薏苡仁30g、茯苓30g、豆蔻15g、杏仁15g、焦山楂30g、白扁豆30g 、芦根3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三)湿邪郁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或未发热,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治法:化湿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薏甘汤、升降散、达原饮。



蜜麻黄10g、杏仁15g、草果10-20g、槟榔10-15g 、蝉蜕5-10g 、连翘10-30g、苍术10-15g、桔梗20-30g、黄芩15g、牛蒡子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四)湿热蕴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渴不喜饮,胸闷倦怠,头身困重,痰不易咯出,口淡无味,不欲饮食,大便不爽,舌红,苔白黄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宣肺、芳香化湿



处方:清气化痰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



陈皮10-15g 、杏仁10-15g、黄芩10-15g 、瓜蒌皮10-15g、茯苓15-30g、藿香15g 、厚朴10-20g、 青蒿20-30g、芦根20-30g、 金银花15-30g 、太子参30g 、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五)邪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不欲饮,胸闷、咽干少痰,纳差,大便不畅或便溏。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处方:麻杏石甘汤、银翘散。



蜜麻黄10g、杏仁10-15g、石膏20-30g、桑白皮15g、金银花20-30g 、连翘20-30g、黄芩15g、 浙贝母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六)邪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胸闷气促,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通腑泻热。



处方:宣白承气汤、黄连解毒汤、解毒活血汤。



杏仁15g、生石膏20-30g、瓜蒌皮15g、大黄5g、蜜麻黄10g、葶苈子15-20g、桃仁10g、赤芍15g、生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15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七)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神昏,烦躁,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辅助通气。舌质紫绛,苔黄褐或燥,脉浮大无根。



治法:开闭固脱,解毒救逆。



处方:四逆加人参汤、安宫牛黄丸、紫雪散。



生晒参20-30g,炙附片(先煎去麻)30-60g,山茱萸15-20g,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阳气暴脱者可加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煎服方法:炙附片先煎1小时至不麻口,加生晒参、山茱萸继续煎煮30分钟,共煎煮3次,每次100ml,每3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中医药的治疗重在早期介入,在分型治疗的同时,应注重益气养阴,可频服参麦饮(人参60g,麦冬30g,煎汤600ml,一日一剂),益气养阴,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能进食者,可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




二、恢复期



余邪未尽、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少气懒言,痰少,或干呕咳逆,或鼻咽干燥,口淡食少,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除湿



处方:竹叶石膏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竹叶15g、石膏15-20g、太子参20-30g 、麦冬10-15g、半夏10g、白术15-20g、茯苓15-20g、炙甘草5-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后,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20分钟,连续熬3次,将3次所熬药液混匀,每次150ml,每4小时一次,一日一剂。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试用第一版)》的通知:



市医管中心、各区卫生健康委、各三级医疗机构:



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试用第一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众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到我局医政处。



成人中医药治疗方案


1、疫毒袭肺证



症状:初起发热或无发热,恶风寒,咳嗽,有痰或少痰,头身痛重,乏力,气短,口干,脘痞,或有便溏。舌苔白或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透邪、益气化浊。



参考方药:生石膏30g(先下)、知母10g、黄芩15g、炙麻黄10g、白蔻6g(打)、杏仁9g(炒)、生苡仁30g、桑白皮15g、苍术10g、黄芪20g、沙参15g、葶苈子15g



加减:发热重加青蒿 15g、柴胡15g、咽痛加银花15g、连翘15g、桔梗6g;苔腻加藿香10g、佩兰10g、腹泻者去知母,加黄连9g。



参考中成药:



口服:金花清感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胶囊等。



2、疫毒壅肺证



症状:高热,咳嗽,少痰,胸闷胸痛气促,身痛,口干不欲饮,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便秘或便糖不爽,气短,乏力,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保肺平喘。



参考方药:生石膏45g(先下)、炙麻黄10g 、杏仁10g 、银花15g(炒)、知母10g、水牛角片30g、浙贝母10g、瓜蒌30g、生大黄10g(后下)、厚朴15g、地龙20g、葶苈子20g、赤芍20g、生黄芪30g



加减:烦躁舌绛口干者加生地30g、丹皮15g; 气短乏力明显者加西洋参10g;便溏不爽者加槟榔10g。



参考中成药:



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

口服:新雪颗粒、紫雪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等。



3、疫毒闭肺证



症状: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喘息气促,干咳、少痰,乏力,语声低微,燥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汗出肢冷,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欲绝。



治法:化浊开闭,益气敛阴



参考方药:全瓜蒌30g、郁金10g、葶苈子30g、丹参30g、地龙15g、蚕砂15g、苍术15g、猪苓30g、生大黄10g(后下)、枳实15g、炒山栀15g、生晒参30g



加减:气短疲乏喘重者加山萸肉30g; 口唇紫绀加三七3g(冲)、马鞭草30g; 冷汗淋漓加炮附子10g(先煎)。



参考中成药:



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口服: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等。



4、气阴两虚证  



症状:气短,动则气喘,或咳嗽,神疲倦怠,自汗,心悸、纳呆,口干咽燥,舌红少津或舌嫩红,舌苔黄或稍腻。



治法:益气养阴



参考方药:沙参15g、麦冬15g、生黄芪15g、神曲20g、赤芍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枳壳10g、青蒿15g、生地 15g



加减:气短气喘加五味子10g;心烦失眠加炒枣仁15g。



参考中成药:



口服:生脉饮等。


儿童中医药治疗预案


1、热毒藴肺证



症状:初起恶寒,发热,咳嗽,咽喉干痛,恶心呕吐,纳差,便秘,舌尖偏红,苔白厚,脉浮数,指纹红。



治法:清热解毒 化湿宣肺



参考方药:炙麻黄4g 生石膏20g 知母9g 杏仁10g 生薏仁10g 芦根10g 桔梗6g 桑白皮10g 银花10g



2、疫毒闭肺证



症状:高热,咳嗽,气粗,痰黄,可伴便秘,口渴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滑数,指纹紫。



治法:化浊开闭 养阴清热



参考方药:炙麻黄4g、生石膏20g、知母9g、杏仁10g、生薏仁10g、全瓜篓10g、熟大黄5g、桑白皮10g、葶苈子6g、水牛角片10g、地龙10g、人参6g


中医药预防指导原则


1、成人中药预防处方



处方一: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的预防



麦冬3g、桑叶3g、菊花3g、陈皮2g。



以上4味代茶饮,用于群体预防性投药加黄芪10g。



处方二: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尤其适合伴咽喉不适、大便偏干者。



金莲花2朵、麦冬5粒、青果2粒(打碎)、白菊花2朵。



以上4味代茶饮。



处方三:适用于流行期间与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或慢性基础病患者的预防



生黄芪 9g、北沙参9g、知母 9g、金莲花5g、连翘9g、苍术9g、桔梗6g。



上7味以水煎服,每日1次,可以连续服用6天。



2、儿童中药预防处方



处方:金银花3克、芦根6克、陈皮2克。  



以上3味水煎代茶饮,用量根据年龄、体重适当加减,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儿童,可以连续服用6天。



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倡议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文件精神,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杜绝公共区域大规模人员聚集可能造成的疫情蔓延风险,道教融媒体平台响应国家防疫部门号召,特做出如下建议:



1、诸位善信春节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务必做好防范措施,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尽快就近前往定点医院检查和治疗。为了别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



2、面对疫情,请大家积极配合政府安排,理性沉着,做好防护;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3、正信正念:遵医嘱、行大道。勤洗手,戴口罩就是行善本身!这是道祖庇佑众生的体现,拒绝洗手,拒绝戴口罩,反过来讲就是不遵循大道。不宣传迷信,不心存侥幸!旗帜鲜明的为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点赞!



出门在外,难免遇苦难,响应政府号召,将防护措施落实下来,将口罩戴起来;即使回归家人身边时,家人也不会被外来的病毒侵害!



让我们记住,勤洗手、戴口罩!不把病毒传染给别人!也不让自己遭受病毒的侵袭,就是对世界最大的慈悲。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的一次瘟疫就死亡上千万人的悲剧。

中医为世界带来“种痘预防传染病”的先进理念

在与传染病的角力中,中医所做的贡献造福全人类,其中尤以天花防治最为突出。天花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由于中医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思想,到宋代中医研究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专门给百姓普及种痘,可称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机构。

中医人痘术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又经俄罗斯传到土耳其及欧洲、非洲国家。人痘之法从俄国传到奥斯曼帝国后经过了改良。中医人痘的做法是塞鼻,奥斯曼人则是用一根长针把上臂的皮肤划破,接种一个针尖那么多的天花种子,然后把伤口封好。人痘术传入英国之后,启发了西医的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后又传回中国和世界各地。人类免疫史上的这一成功,包含了中医所贡献的智慧。

天花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厉害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全球有20亿人死于天花。在没有疫苗的年代,儿童死于天花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三个孩子里面就会有一个在成年之前死于天花,不死于天花者也因为天花病毒的感染而留下后遗症,最明显的是一脸的麻子,天花让全人类变得很丑陋。



中医抵御了中国历史上321次大型瘟疫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传染病。”《中国疫病史鉴》主笔、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负责人梁峻对记者说。据介绍,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

除了以药物治疗传染病,古代中医还总结出隔离检疫、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个人卫生、“未病先防”等经验,应对疫病的蔓延。

西汉史料载:“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意味着当时政府为控制流行病而建立了公立的临时医院,说明中国早在公元2年就对传染病采取了隔离措施。

正因为中医有效抵御了321次大型瘟疫的蔓延,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对瘟疫的恐怖认识不深,瘟疫在人类历史上曾是最恐怖的大魔王,历史上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几乎每一次瘟疫,都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下面让我们看看欧洲几次大瘟疫令人恐怖的惨状。



欧洲七次大瘟疫,几乎每次瘟疫死亡数千万人

奠定了欧洲文明基础的古希腊居然是毁于一场闻所未闻的大瘟疫;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类在战争之外居然还有另外一场更恐怖的大魔王:瘟疫。

罗马帝国的命运居然也是由大瘟疫而改变,古罗马的天花和麻疹瘟疫造成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四处征战的罗马士兵给罗马带来了天花和麻疹。传染病夺走了两位罗马帝王的生命。据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前后估计总死亡人数高达5百万,大大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实力。

欧洲在公元14世纪发生黑死病,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成为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据说那场瘟疫过后,欧洲萧条了上百年。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1348年整个欧洲,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死去,欧洲人悲叹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了。黑死病没有放过欧洲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将其魔爪伸向了欧洲的近邻——中东和北非地区。到1348年,它又兵分三路,扫荡了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区。

黑死病进入英国后,有的庄园里的佃农全部死光。而城市里因人口稠密情况更加恶劣。到5月份,伦敦原有的5万居民只剩下了3万,直到16世纪才恢复原先的数目;著名的牛津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死掉了!当1351年疫情得到控制之时,英伦三岛和爱尔兰已经损失了它们总人口的40%左右,这远远高于它们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总损失。

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一半的人口死亡。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入发生天花病,造成300余万人死亡,在此后的50年内墨西哥因为天花又丧失了近2000万人。

1914—1924年,俄国因饥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2000万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3000万人死亡。



中医人痘为世界带来种痘免疫学,挽救了20亿人的生命

西医在十九世纪基本上还是很土鳖很黑暗的,十九世纪欧洲的医生治疗病人时:会给患者放血,声称放血可治百病。用松节油灌肠,让病人喝白兰地。开水泼肚皮:将滚烫的开水泼在病人的胃部。鸟屎擦头,声称可治疗头痛和脱发。用人屎擦涂伤口,声称可以愈合的更好。落后的西医对普通疾病基本上属于瞎胡搞,面对瘟疫更是束手无策。所以几乎每次大瘟疫都死亡上千万人。

中医的人痘术传入英国后,启发了西医的医学家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此后100多年西医的免疫医学获得飞速发展,让欧洲各国逐渐控制了瘟疫的肆虐和蔓延,走出了瘟疫肆虐的黑暗时代,为欧洲进入现代文化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中医提前数百年发现防治传染病的人痘医学,让人类一步一步战胜了瘟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医人痘免疫学晚发现200年:中国和亚洲每次大瘟疫死亡30%—40%人口,欧洲每次大瘟疫死亡40%的人口,几次大瘟疫之后,全球一共会多死多少人口?人类或将推迟数百年才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以下且就近百年来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医案,试举数例,以见中医的神奇。



1956年丙申年

石家庄爆发了流行乙型脑炎,西医控制不住,疫情越来越重。不得已周恩来请名中医蒲辅周把脉开方。蒲老结合运气学说,根据石家庄久晴无雨(属暑温)的气候情况,清热解毒养阴,以白虎汤,大见奇效,治愈率高达90%以上,疗效远超世界水平,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

1957年丁酉年

北京也开始流行乙型脑炎。西医还是不行,还是求诸中医。还是蒲老出手,从当地的气象和当年的五运六气出发,考虑到北京多年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属湿温(不同于暑温)。改用白虎加苍术汤、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中药方剂化裁,以芳香化湿和通阳利湿的中医思路进行治疗,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1958年戊戌年

广州流行乙型脑炎,国医大师邓铁涛针对暑热伏湿之证,同样用中药对证施治,疗效亦达90%,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同样挽救了上万人的生命,且完全无后遗症。



2003年癸未年

非典爆发。北京用的是西医,但死亡率非常高,人心惶惶。而广州在邓铁涛老中医的指导下,用中医来治疗非典,死亡率即降成零。北京最后不得已,使用超大剂量激素才勉强治愈了患者。但患者康复后导致股骨头坏死,后患甚大。

明朝中医吴又可古方治愈现代非典病毒

明朝末年的中医名家吴又可在创作《瘟疫论》时肯定没有想到:360年后,他为防治传染病所开的一剂药方又被现代人用来应对一种全新的非典病毒。

新加坡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陈鸿能博士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李经纬教授打来电话,推荐用“达原饮”预防非典“效果很好。”“达原饮”正是明朝名医吴又可的那剂药方。当时非典型肺炎正在北京等中国20多个省市以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非典疫情爆发后,中国的中医药专家就提供了多个预防药方,药店的煎药机24小时运转,中药企业成为非典时期不衰反荣的行业之一,拯救了万千患者。

屠呦呦:中医为世界带来青蒿素

屠呦呦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寻找灵感。在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急备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下找到了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在当下中国疟疾早已不再是常见疾病,2013年全国疟疾发病者只有3896人,这可能让人们并不知道青蒿素到底是多伟大的发现。但在蚊虫肆虐的东南亚、非洲以及南美,疟疾仍然威胁着数亿人的人类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青蒿素的发现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欧洲人向清朝重金买下中医防治天花的人痘,如获至宝,传入欧洲100年后,欧洲逐渐摆脱瘟疫的黑暗时代,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没有中医的人痘,英国人琴纳很可能不会发明牛痘,但并不表明牛痘不会出现,或许要推迟数百年才会发现。人类要感谢中医的人痘和英国人琴纳,这项中医原创免疫技术挽救了数十亿人的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植,曹操的儿子,被誉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学修为很高,他曾写了一篇《蝙蝠赋》,他是这样说蝙蝠的:



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尽似鼠形,谓鸟不似。二足为毛,飞而含齿。巢不哺飐,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凭木。



翻译后为:是什么坏东西,生了蝙蝠啊。蝙蝠外表奇怪,一改正常(禽兽)的样子。蝙蝠不用足行走,飞翔不用羽翼。白天蛰伏,晚上行动。它看着跟老鼠一样,不像是鸟。蝙蝠两只脚上有毫毛(鸟的脚上是没有的),能飞但嘴里有牙齿(鸟是没有牙齿的)。蝙蝠不筑巢来繁育后代,只把幼蝙蝠携带在身上,一边飞一边哺乳,不是(像其它鸟兽一样)有空就在巢窝里喂养幼子。蝙蝠不容于兽类,也被鸟类驱逐。蝙蝠不在陆地上行走,也不在树木上栖息。



应该说,曹植观察蝙蝠非常仔细,对蝙蝠的外貌、生活习性非常了解。在曹植看来蝙蝠就是个怪胎、外貌和习性都很变态,说蝙蝠是“奸气所生”。







明朝大才子冯梦龙,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深,他写的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也写过一本《笑府》,里面有一篇《蝙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以?”一日,麒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乃无奈他何!”



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怎么能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是属于走兽类。凭什么要向你祝贺?”一天,麒麟做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也责怪它。蝙蝠说:“我长着双翅,是属于飞禽类,怎么要向你祝贺?”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提到了蝙蝠,互相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世上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既然蝙蝠非同寻常的异类,那么好奇心和责任心会驱使我们要更深入的探究一下。



如果问你这样一个问题:最成功的哺乳动物是什么,你会如何回答?



如果从单一物种的发展高度来看,无疑是我们自己,但是如果只比较物种个体的数目,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既不是人类也不是家畜,甚至连老鼠都排不上,而是——蝙蝠。



有资料显示,蝙蝠已在地球上生存了8800万年,几乎与恐龙同时代,但恐龙灭绝了,蝙蝠却存活至今。当前,全球共有961种蝙蝠,约占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1/5,如此多的种类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了极为寒冷的南北极、极偏僻的海岛之外,从亚寒带到热带,从大陆到海岛,都有蝙蝠的身影。它们高度适应多种环境,即使在青藏高原或是西伯利亚,人们仍然能发现蝙蝠的出没。这些,恰恰反映出蝙蝠在生物演进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功。







另外,蝙蝠的特殊生态位也值得称道:它们占据了山洞和夜晚,这是生物很少利用的空间和时间;与众不同的倒挂习性,使它们占据了顶层空间,不仅可以避免与其他动物发生正面的领土冲突,还能让更多的个体容纳其中,并给它们的大量繁衍奠定了空间基础。



蝙蝠作为唯一冲入天空的哺乳动物,它们在鸟类霸权的天空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将夜幕占领,成为了继昆虫、翼龙、鸟类后第四类飞行的生物。正如1914年8月30日德军空袭巴黎,让人们看到了历史上第一次战略轰炸时表现出的巨大优势,会飞在生物中也有着巨大的优势,蝙蝠就是靠着丰富而营养的飞虫食物过得极其滋润,翼手目虽然在生物学分类中只是一个小分支,但是独占了哺乳动物五分之一的总量,非常繁荣。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生物学常识,对于恒温动物来说,体型越大一般寿命也会越长,心跳越慢。比如大象的心跳只有每分钟26次,平均寿命60年;蓝鲸的心跳可低至每分钟2次(潜水时),平均寿命80岁;而且老鼠心跳可达500次每分钟,寿命只有区区3年。







这是因为体型小散热会非常快,因此需要更高的新陈代谢速度以维持体温,蝙蝠同样如此,它们因为需要飞行,能量消耗与体温维持的挑战更大,所以需要更强的新陈代谢速率,飞行时的蝙蝠心率可高达800~1000次每分钟。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和老鼠差不多大小的蝙蝠寿命大概是多少呢?如果按规律推算的话……怎么着也得小于3年吧……



相信你之前已经注意到了一个事实,人类的平均年龄有70岁,但是平均心跳却很少有低于60次每分钟的,这是因为人类是一个异类;同样的,蝙蝠也是个异类,它们拥有不合常理的超长平均寿命——30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约在500万年前的一次基因突变中,蝙蝠获得了修复基因的本领,所以它们的体细胞能以远超一般动物极限的次数分裂(人类的体细胞通常分裂次数为50~100次)。



这可就厉害了,既然已经不怕细胞分裂磨损了,那还不可劲造?于是蝙蝠将体温提高到了40℃,拼命地燃烧卡路里,还将自己的免疫系统调成了“常开模式”。







要知道,我们人类的免疫系统全开模式就是“发烧”,这是为了用高温消灭多数病原体的应激身体状态,如果常时间处于这种高温中身体是受不了的,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有一个启动时间,在被病原体激活后才开始工作,有时候一些猛烈的病原体就可以在我们免疫系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一举击入,将人打倒。



再看看人家蝙蝠,生活就是发烧,发烧就是生活,完全没问题!所以它们拥有哺乳动物中最活跃,最强力的免疫系统,就算是非常厉害的细菌病毒也奈何不了它们。例如在北美,狂犬病已经从猫狗体内完全消灭了,但也偶尔会出现狂犬病患者,正是来自蝙蝠咬伤(还好中国的蝙蝠不咬人)。



蝙蝠堪称地球怪胎,它小小的躯体里容纳着超过100种病毒,从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马尔堡病毒、欧洲蝙蝠丽沙病毒、梅那哥病毒、埃博拉病毒,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乃至当前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这些令人胆寒、给人类带来巨大麻烦和损失的病毒,追根溯源都能找到蝙蝠头上来。俨然一个“移动的病毒库”。这些病毒,单拎出来任何一种,都足以令人闻风丧胆。蝙蝠从近恐龙时代进化到现在,经历了千万年的气候更迭与环境变迁,经受了无数次天灾的磨炼,生存的本能早已迫使它们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蝙蝠族群犹如被下了魔咒的地狱撒旦,一直在黑暗之处打造一把属于自己族群的魔剑,不惜隐忍打磨万年,最终向地球之主宣战。







而且更重要的是蝙蝠是哺乳动物,一般来说生物在进化上的亲缘越远就越不容易共患疾病,比如鸟类虽然也是恒温动物,但因为它们是恐龙的后代所以只有很少的病可以从鸟类传播到人身上(禽流感)。相对来说蝙蝠体内的病菌就相当致命了,只需要一点小小的变异,就可以传播到其它野生动物,在经由野味市场传播到人群中来。



想消灭蝙蝠是不可能的,随便一个山洞中都有数百万中蝙蝠。所以最好的防控方法还是远离野生动物(无论是非法捕食还是任何形式的接触)。我们不知道蝙蝠体内还有多少潜伏着的可怕死神,不过只要管住自己的口腹之欲,就可以基本保证安全。



事分阴阳。相比人类,这些从近恐龙时代延续到现在的蝙蝠,更像是地球的隐形霸主。而人类只是地球光天化日之后来者和侵略者。



地球大生态环境,是和谐共存。当一个族群过分强大,总会有一股无形之力来制衡。面对宇宙和地球大生态,我们须要敬畏和自省!



蝙蝠是地球阴暗处之怪胎,那么人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彩凤 九尾狐 月亮MM
发表于 2020-2-12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每天熏艾草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验证,自有文明始,二十年一瘟(太阳历偶整,即20,40,60,80,00年份),二十年一疫(太阴历奇整,13、23、33、43、……),一甲一大灾(一般六年上下)。人之一生,都是与自然争斗存活,怎样安然一生,与自身修养及待生活态度有关。善己善人善万物,心恶生戾气,逆万物,伤体伤和。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2 18: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