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8|回复: 3

[推荐] 欧洲中人眼中的明朝和清朝

[复制链接]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20-7-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洲人眼中的明朝和清朝

最近,读了一些评文,评文作者以影视说事。影视里满清尽善尽美,大明黑暗破落。被奴役了三百年,忘却了祖先荣光,却对奴主谄媚功德。

我很伤心,很伤心,为族民哀,为族民伤心。推荐两本书: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西班牙人门萨的《中国大帝国史》。对同胞不做硬性要求,有时间的同胞可以看看。也可以自己搜搜同期欧洲人对满清的所见所闻。

明清同时代的欧洲人,都是怎么看待这两个朝代的?
从这些来自西方,关于明清两朝各个环节的记载里,彼此的高下可以立判!


1,农业水平
在十六至十七世纪,造访明朝的西方人笔下,中国的农业生产,让他们顶礼膜拜。最出名的就是传教士利玛窦的评语:“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为什么比欧洲富裕?传教士曾德昭赞扬中国农民体质好,生活态度开朗热情,有比欧洲农民先进的农具。西班牙人拉达惊叹于中国农村琳琅满目的农具,比如风力扬谷的扇车,能在山顶灌溉的超级大水车。水稻全是一年三熟,产量相当高,另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种类更相当多。好些中国司空见惯的农具,当时倒卖到欧洲,全引起疯抢。
拉达还曾这样评价明朝农民生活: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
利玛窦尤其盛赞了广东省,说广东就是放大版的威尼斯,美丽富饶交通方便。至于大明朝?“他(明朝)整个看起来就是个大花园,并有无可形容的宁静与安详”。

这个“大花园”到了清代,又变成什么模样呢?以曾出使中国的英国使团成员巴罗的哀叹说:康乾盛世时代的中国农村,简直是“极端的贫穷,无助的困苦”。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沿途常见遗弃的死婴,北京城周围每年就有九千多弃婴,场面触目惊心。
同样叫英国人难忘的,就是清朝人的饥饿。当时英国使团的食物里,有些死掉发霉的猪和家禽,就被英国人随手扔掉了。接着惊呆他们的一幕出现了:周边的中国人全涌上来,疯抢这些食物。巴罗的惊叹说:“(中国人)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的也不放过!”


对传说中富饶的像花园的中国农村。巴罗的评价说:没有看过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2,城市水平
与农村一样,明朝的城市,也曾令那些造访的欧洲人惊羡。
同样还是拉达的叙述,作为当时欧洲最强国西班牙的来客,他眼中的明朝城市,大多建在河边,不但城墙坚固,而且街道铺的极好,两旁好多葱茏的树木,路面比欧洲城市要宽要直。房屋很漂亮。
特别吸引拉达眼球的,还有大明朝的福利机构:惠民药局和养济院。在拉达的记录下,明朝城市有一个“非常好的,让我们对他们这些异教徒惊叹的事”,就是竟然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医院!
拉达去过的几个中国城市,竟没见过乞丐,明朝人告诉他,当地养济院可以收容无力生活的残疾人。而且“始终有充足的大米供应。”
而且哪怕是很小的城镇,食物也都很便宜,也常见大大小小的娱乐和宴会,以拉达的估算说:“超过世界其他民族,因为他们(明朝人)是富有而无忧无虑的。
而除了这些惊艳的外观外,明朝的城市,更有欧洲人赞叹的环境卫生水平。
利玛窦就曾对比过苏州与威尼斯,同样都是“水城”,但苏州除了繁华富饶外,更难得的是水质清澈。“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
在杭州居住了十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更有深情的笔墨描绘西湖风情:西湖水的清澈程度,简直到了“湖底细沙纤毫悉睹”的地步。为啥干净到这地步?曾德昭解释说,除了人民勤劳,更因明朝有成熟的卫生管理甚至垃圾回收体制,就连“扔到街上的破布”都可以回收。
而几百年后,当乾隆的英国使团光顾中国时,对清王朝的城市水平,使团成员斯当东,只有几句冷冰冰的评语:很少公共游玩娱乐地带,公路既少又窄。
当然让英国人更惊讶的,就是清朝的城市,人真的很多,定海这样的小县城,都是人头攒动。而到了北京后,以巴罗的记录,北京东郊街道上,全是摊位和人流,整个大路给挤成一条线。
但这样繁荣的城市,给英国人最难忘的,却是贫富差距。同样是斯当东的感慨说,经过的每个城市,见过的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屋子,只有极少数是高大漂亮的房子。要么是穷人家要么是富有人家,中产阶层非常少。


至于大清朝的都城北京?在这些英国人的日记里,那真个是大多数房屋破败老旧,随处都能看见乞丐,而且道路质量差,一下雨就泥泞得走不动。最让他们开眼的是,城里居然还有荒地,好些坍塌的房屋都成了废墟,长满了荒草。

3,世态万象
在造访明朝的外国人笔下,也少不得对明朝人性格脾气的描述。
嘉靖年间曾客居广州的葡萄牙人克鲁兹,介绍给后人的,是一个充满文艺范的广州。逢年过节,都喜欢演奏音乐。而且毫不排外。他们这些葡萄牙人夜晚在河边纳凉,都常遇上乘坐游艇玩乐器的广州青年,然后他们就会应邀上船,一起弹奏音乐,场面其乐融融。
而且和后人想象中,那些自傲是“天朝上国”的明朝人不同,同样在明朝生活多年的葡萄牙曾德昭,却十分赞叹当时中国人的襟怀。说中国人非常谦虚,能够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发现比自己先进的地方,就能虚心学习。而且还很讲诚信,尤其重视遵守时间与承诺。这真是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
利玛窦在写给西班牙税务司长罗曼的书信里,对中国人的素质,给了一个至高评价:中国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卓越非常,太高太大了。如果详细写出,那就需要几大册。
明朝的军队风貌,以拉达的说法,明朝军队之精锐,是可以横扫四方的。战船也坚固耐用,其火炮以西班牙船长埃尔提阿达的评价说:比欧洲火炮更精致坚固!


而同样是到了清朝,英国使团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却天翻地覆。
以巴罗的嘲笑说,清朝的中国老百姓,真的很怕官,平时不管多么放松,官员面前,立刻变得战战兢兢。
至于清朝的官?以斯当东的描绘:清朝的穷人没什么申诉的机会,做官就是中国人唯一的宗教。


英国人特别看衰的,就是乾隆年间的清兵。在他们看来,清朝的海军船只,根本不适合航海,吃水太浅扛不住大风浪。至于陆军?以巴罗的说法,且不论武器如何,军队精神气质都奇差,感觉像跑龙套的演员。因此他们得出一个惊人结论:只要三艘战舰,就能摧毁中国海岸线!


4,形象影响
明末一系列介绍中国的图书,很快在同时期的西方火热起来,甚至引发一个流行欧洲上百年的热潮:中国热。
在这场中国热里,穿中国丝绸,摇中国纸扇,收藏中国瓷器,看中国皮影,养中国金鱼,都是常见的流行时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里特意建造了“中国宫”。英国女王更是个中国迷,以写鲁滨逊的那位作家笛福的形容:女王房屋的图案家具,都要中国造,且最爱中国汉服。


当然思想文化上的影响,更是持续热烈:早在明朝天启年间,拉丁文版的中国《四书五经》,就在欧洲闪亮登场,立刻引发震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欧洲人一直不遗余力,如饥似渴学习中国。期间对欧洲进步影响之深,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形容:“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乾隆年间英国使团团长马戛尔尼,就是在欧洲“中国热”时代长大,造访大清前,也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迷,其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正如他自己诗里形容:仿佛我游览中国幸福的海滨,攀登他无比自豪的杰作万里长城!


但等到真正踏上中国土地,见识了清王朝的百态风貌后,曾经的中国迷马戛尔尼,留下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评语: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与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心养性三四载,却得老夫聊发少年狂。真真是修心的道路任重且道远。

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个时代都有国安局情报局,只是名目不同,不独只有明朝有锦衣卫东辑厂。维稳,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

爱我中华,爱我的国!愿我的国,重演强盛,不受外辱!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发表于 2020-7-8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对明朝无感,读了这篇,眼界大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1 22: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